南宋時出現最早的取經故事
作為《西游記》的一號男主角,孫悟空這個形象也有一個演變過程。
南宋時刊印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是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最早以取經故事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其中的猴行者形象,就是《西游記》中孫行者的前身。作品中關于猴行者的經歷(偷蟠桃———在花果山———參加取經———上天成佛)的敘述,已經為后來孫悟空的故事奠定了基礎。
元代到明初孫悟空形象漸漸清晰
元代到明初,關于孫行者的民間神話和傳說有了很大的發展。
在中國古代,小說與戲曲是相伴而生的姊妹藝術。在《西游記》中,最重要的是元末明初楊景賢的《西游記雜劇》,是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取經題材作品。它從唐僧出生遭父難寫起,經由觀音安排西天取經,先后收服白龍馬,率孫行者、沙和尚、豬八戒西行,經過女王逼配、過火焰山等磨難,取回真經。
魯迅和胡適的“國貨說”和“舶來說”
關于孫悟空的“原型”問題至今仍爭論不已。魯迅就曾給胡適寫信,提到了孫悟空的人物形象,是受到中國民間《太平廣記》中的怪獸無支祁的啟發。有明確的證據表明,吳承恩對無支祁的傳說是十分熟悉的。因此魯迅認為,孫悟空的原型應是無支祁。
而胡適提出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意見。他在1923年出版的《西游記考證》里說:“我總疑心這個神通廣大的猴子不是國貨,乃是一件從印度進口的。”胡適認為,孫悟空的形象塑造應從印度最古的紀事詩《羅摩衍那》中去找線索。這首詩中有一個重要的神話人物,即猴子國中的神猴大將,叫作哈奴曼。
有很多人支持魯迅的看法。比如吳曉鈴先生就認為,在古代,中國人雖然知道《羅摩衍那》,但為數并不很多。季羨林先生卻支持胡適的觀點,認為孫悟空同《羅摩衍那》里的哈奴曼太相似了,不可能想象他們之間沒有淵源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