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中國發展
上世紀60年代末,我才十幾歲,就從北京到中國陜西省延安市一個叫梁家河的小村莊插隊當農民,在那兒度過了7年時光。那時候,我和鄉親們都住在土窯里、睡在土炕上,鄉親們生活十分貧困,經常是幾個月吃不到一塊肉。我了解鄉親們最需要什么!后來,我當了這個村子的黨支部書記,帶領鄉親們發展生產。我了解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讓鄉親們飽餐一頓肉,并且經常吃上肉。但是,這個心愿在當時是很難實現的。
今年春節,我回到這個小村子。梁家河修起了柏油路,鄉親們住上了磚瓦房,用上了互聯網,老人們享有基本養老,村民們有醫療保險,孩子們可以接受良好教育,當然吃肉已經不成問題。這使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中國夢是人民的夢,必須同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結合起來才能取得成功。
———2015年9月22日,在華盛頓州當地政府和美國友好團體聯合歡迎宴會上的演講
講中外交流
白俄羅斯現在已經開辦了3所孔子學院,雙方互辦的文化日活動成為兩國文化盛事。去年,白俄羅斯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災區200名青少年赴中國療養,同中國小朋友增進了相互了解,結下了深厚友誼。
———2015年5月8日,在白俄羅斯《蘇維埃白俄羅斯報》發表題為“讓中白友好合作的樂章激越昂揚”的署名文章
今年7月,幾名新加坡“90后”大學生參加了2015“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他們來到中國西北,用鏡頭記錄現代中國,通過秦腔、蘭州牛肉面、羊皮筏子等元素了解和傳遞中華文化。從中國來到新加坡國立大學深造的兩名大學生則用一年時間拍攝了50個新加坡當地人物的夢想故事。相信在座的同學們身邊還有很多這樣的事例。
———2015年11月7日,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演講
講文化共鳴
我不到16歲就從北京來到了中國陜北的一個小村子當農民,在那里度過了7年青春時光。那個年代,我想方設法尋找莎士比亞的作品,讀了《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等劇本。莎士比亞筆下跌宕起伏的情節、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泣如訴的情感,都深深吸引著我。年輕的我,在當年陜北貧瘠的黃土地上,不斷思考著“生存還是毀滅”的問題,最后我立下為祖國、為人民奉獻自己的信念。我相信,每個讀過莎士比亞作品的人,不僅能夠感受到他卓越的才華,而且能夠得到深刻的人生啟迪。
中國明代劇作家湯顯祖被稱為“東方的莎士比亞”,他創作的《牡丹亭》《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等戲劇享譽世界。湯顯祖與莎士比亞是同時代的人,他們兩人都是1616年逝世的。明年是他們逝世400周年。中英兩國可以共同紀念這兩位文學巨匠,以此推動兩國人民交流、加深相互了解。
———2015年10月21日,在倫敦金融城市長晚宴上的演講
講歷史淵源
230多年前,美國商船“中國皇后號”跨洋過海首航中國。150年前,數以萬計的中國工人同美國人民一起,鋪設了橫貫東西的美國太平洋鐵路。70年前,中美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盟國并肩奮戰,共同捍衛了世界和平和正義。在那場戰爭中,數以千計的美國將士為中國人民的正義事業獻出了寶貴生命。我們不會忘記美國人民為中國人民抗擊侵略、贏得自由和獨立給予的道義支持和寶貴援助。
———2015年9月22日,在華盛頓州當地政府和美國友好團體聯合歡迎宴會上的演講
15世紀初,中國著名航海家鄭和揚帆遠航,多次到訪新加坡。新加坡海事博物館里有一艘按原尺寸復制的鄭和寶船,以紀念這一偉大事件。明末清初,許多來自中國廣東、福建的民眾漂洋過海到南洋謀生,帶來了中華文化和技術,也播下了中新友好的種子。
———2015年11月7日,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演講
講患難與共
中國人民和俄羅斯人民在反法西斯和軍國主義的戰爭中相互支持,相互援助,并肩戰斗,用鮮血和生命凝成了戰斗友誼。在衛國戰爭最艱苦的時刻,中華民族許多熱血兒女毅然投身到抗擊法西斯德軍的英勇行列中。毛澤東主席的長子毛岸英作為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坦克連指導員,轉戰千里,直至攻克柏林。中國飛行員唐鐸作為蘇軍空中射擊團副團長,鷹擊長空,在同法西斯軍隊的空戰中屢建戰功。在莫斯科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學習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和革命先烈后代,年齡幼小,自告奮勇挖戰壕、制造“莫洛托夫”燃燒瓶、生產軍服及食品、伐木、挖土豆、在醫院照料傷病員,許多人還每月都為前線戰士獻出430毫升鮮血。中國女記者胡濟邦以柔弱之軀全程經歷衛國戰爭,冒著炮火報道了蘇聯人民的堅貞不屈、法西斯軍隊的殘暴、俄羅斯軍民勝利的喜悅,鼓舞了中俄兩國軍民抗戰到底的決心。在為俄羅斯衛國戰爭作出貢獻的中國人中,還有許許多多無名英雄。
俄羅斯人民給予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寶貴的政治和道義支持,支援了大批物資、裝備。2000多名蘇聯飛行員參加了援華志愿飛行隊,幫助中國抗擊日本侵略者,有200多人犧牲在中國戰場。在中國抗日戰爭后期,蘇聯紅軍開赴中國東北戰場,同中國軍民一道對日作戰,為中國人民贏得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提供了重要支援。中國人民永遠懷念那些為中華民族獨立解放事業而英勇捐軀的俄羅斯軍民。
———2015年5月7日,在俄羅斯《俄羅斯報》發表題為“銘記歷史,開創未來”的署名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