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銳
“兩會”期間,習近平主席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把握好‘加法和‘減法的關系”,言簡意賅的突顯了改革的艱巨性,指明了改革的路徑。
做好供給側改革的加法,首要命題就是進一步提高第三產業的占比。雖然目前我國服務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占比上升到了50.5%,但與發達國家70%的比重相比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一方面要通過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和資產重組促進升級換代,另一方面要通過培育新興產業以形成對傳統產業的替代,最終實現我國產業結構的由“重”變“輕”。
做好供給側改革的加法,關鍵就是要培植與壯大全新生產要素。我們必須尋找與開拓新的經濟成長動能,即通過對人口和勞動、土地和資源、資本和金融、技術和創新、制度和管理等全生產要素的再造、改良與擴充,形成新動能異軍突起和傳統動能快速轉型的“雙引擎”,開啟經濟增長新周期。
供給的結構不能滿足需求結構變化是中國經濟的一個客觀鏡像。一方面,國人出境旅游、海外購物蔚然成風;另一方面,中國大批本土品牌服裝鞋帽企業破產倒閉風潮迭起。兩種市場景象映照出:國內產品設計創新不足和質量水平不高不能與日益升級的需求形成有效匹配。為此,需要做加法,即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達到平衡供求。除了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以及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最終形成增品種、提品質和創品牌的格局外,政府應當盡快促成質量安全標準與國際標準的接軌,建立商品質量懲罰制度。
做好供給側改革的加法,最直接的現實要求就是“補短板”,即強化公共產品的供給。不僅包括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還應改善和提升文化教育、醫療健康等軟件公共服務,同時要堅決守住民生底線,通過精準扶貧使7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而做好供給側改革的減法,首要之義就是“去產能”和“去庫存”。按照行業頂層設計要求,我國將用5年時間壓減粗鋼產能1億—1.5億噸,分別退出、減量重組煤炭產能各5億噸左右。只有通過兼并重組、債務重組或破產清算等系列舉措強力化解和出清過剩產能,才能倒逼“僵尸”企業退出市場,才能促進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
減稅降費則是在供給側改革中做好減法的惠民之舉。按《政府工作報告》,從5月1日起,營改增的試點范圍將擴大到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生活服務業,并將所有企業新增不動產所含增值稅納入抵扣范圍,同時,在全國范圍內取消違規設立的政府性基金,停征一批政府性基金;今年還有18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將納入免征范圍,并從小微企業擴大到所有企業。據悉,實施上述政策,今年將比改革前減輕企業負擔5000多億元。需要強調的是,政府還應加快以綜合所得取代工資所得的個稅改革方案的進程。
在供給側的微觀層面大做減法的同時,政府簡政放權就成為了必須。政府應繼續大力削減行政審批事項,注重解決放權不同步、不協調、不到位問題,同時考慮將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推廣至地方政府,創新事中事后監管,選派執法檢查人員調查落實的具體情況,啟動相應的追責機制,及時公布查處結果。
可以斷言,倘如踏踏實實,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精神,做好以上的“加法”和“減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然會取得根本性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