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澄波
?
猶如功夫片的藤球比賽
文/李澄波



作為非奧項目,藤球卻是很多場上值得關注的比賽。有人說足球場上令人叫絕的“倒掛金鉤”只是藤球運動員的基本功,由此可見,藤球運動的確是一項頗具觀賞性的運動。
現代藤球的產生僅有50多年的歷史。它是以藤球運動中網的使用為標志的。泰國前教育部長科?喬哈利對推廣藤球運動做出了一定貢獻,被認為是“現代藤球運動之父”。喬?哈利經過努力,使藤球于1965年被正式列為兩年一度的東南亞運動會的正式比賽項目并開始在東南亞國家中流行起來。1982年藤球作為表演項目進入亞運會,并被列入1990年北京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中國藤球運動發展較為緩慢。1987年底,亞洲藤協率隊來華訪問表演,精彩的表演賽令眾多中國觀眾大飽眼福。這次訪問對我國的藤球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從此中國也開始這方面的練習,并開始介紹并推廣這項健體強身的競技運動。
藤球場地長13.4米,寬6.1米,場地上空8米內不得有障礙物。球場中線處有球網。球為圓形,用天然藤條或塑料條編成,球重170克-180克(女子為150克-160克)。比賽中運動員可以用腳、腿、肩、頭等部位控制球,但不能用手。
藤球運動是兩隊隔網競賽的運動,是一項觀賞性、競技性很強的項目。藤球的體積小、重量輕,要用腳去支配和控制球,但技術動作比足球更加精確、高難。藤球是流行于東南亞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區的一種獨特的古老體育運動項目,它有著悠久的歷史。運用自己的腳腕、膝關節等同時夾、頂球,不讓球落地,類似我國民間踢花毽子。藤球跟排球比賽有些類似,所不同的是以腳代手,所以又叫“腳踢的排球”。
藤球是一項技巧性很高的運動,在“傳”球時要運用特殊的技術。藤球是在一塊手織機編織鋪就的場地內進行。每支球隊上場2-3人。擊球過網,并使球落到對方場地內,或使對方球員接球出界。藤球的基本動作——踢球,通常需要將腳踢到半空齊肩的高度。在馬來語中,踢球稱為“sepak”,運球稱為“takraw”。藤球運動員不許用手觸球。在比賽中,他們可以用腳、腿、肩膀和頭來觸球。為了使球保持在空中飛行,運動員需要使用停球、各種雜技式的動作或踢球等方法。
作為現任中國藤球隊女隊主教練,張永斌連續第3次帶隊征戰亞運。而以往在亞運賽場的經歷,留給張永斌更多的是愉快的回憶。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以前我們這個項目幾乎是無人問津,但就是在不受重視的情況下,我們在亞運會上還是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據張永斌介紹,中國隊在2002年和2006年兩屆亞運會上都取得了超過賽前預定指標的成績。尤其是2002年的釜山亞運會,當時的隊員結構和球隊的整體水平應該是中國藤球歷史上最好的階段。
回顧2002年時的備戰訓練,張永斌說:“那時候訓練條件很艱苦,我們依靠的是對這個項目的熱愛,是一種信念在堅持。或許就是這種精神的存在,使得這個集體格外團結,凝聚力特別強。當時大家都想著,越是不受重視,我們越要表現好一點,給中國隊創造一份驚喜。”后來的事實證明,藤球隊的成績的確給中國代表團帶來了意外的收獲。因為項目的普及率較低,要在短時間內改變藤球項目的生存環境并不容易,不過,和以前相比,備戰廣州亞運會的中國隊無論是訓練環境還是后勤保障,都有了很多的改善。
對于藤球運動的起步和藤球選手的選材,張永斌認為:“藤球其實和足球、籃球有很多相似之處。之所以說藤球要發展并不困難,因為凡是會踢足球,會打籃球的人都可以很快學會藤球。在中國的藤球運動基礎薄弱的情況下,我們也是在擁有足球和籃球基礎的人群中選拔。”張永斌強調:“藤球對運動員的身體要求除了身高腿長外,還要有很強的靈活性和協調性。另外,還要有很強的爆發力。如果具備這些要求,一名藤球運動員只需要3年左右的專業訓練,就能達到參加國際比賽的水平。”
隨著中國藤球項目的發展,目前在浙江、沈陽、山西等地方已經出現了不少優秀的藤球選手。據張永斌介紹,第一批中國藤球隊的隊員退役后,大部分分流到這些省市,他們在選擇從事藤球教練工作的同時,也帶動了當地的藤球運動發展。雖然目前從事藤球項目的年輕選手人數不多,但相信隨著中國藤球水平的提高,這項運動會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張永斌告訴記者,和那些有足球、籃球項目基礎的藤球選手相比,沒有從事過專業體育訓練的孩子,在10歲左右參與藤球運動都不算晚。如果有一定的運動天賦,到了十五六歲時就能達到較高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