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濤
(平陰縣自來水公司,山東平陰 250400)
平陰縣城鄉供水一體化的主要做法與成效
常濤
(平陰縣自來水公司,山東平陰 250400)
平陰縣借助上級政策,立足當地實際,建成了覆蓋城鄉的一體化供水網絡,在建設的同時,提前謀劃工程運行管理,實行專業化管理,企業化運作,保證了工程良性運行。
平陰縣;飲水安全;城鄉一體;供水
平陰縣位于濟南市西南部,總人口37萬,轄8個鎮(街道),346個行政村,全縣827 km2土地中,山區丘陵占近70%,氣候十年九旱,水資源匱乏,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401 m3,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5,既屬于資源型缺水區又屬于水質型缺水區。
1.1 水質沒有保障
受技術力量、供水規模和設備限制,單村供水沒有消毒處理設施,水源地保護措施跟不上,水質安全性差,大腸桿菌超標等飲水安全問題時有發生,飲水安全沒有保障。
1.2 水量得不到保證
多數村采取定時供水,群眾用水不方便,特別是遇到大旱年份,機井出現吊泵,群眾守著水管沒水吃。
1.3 管理不到位
單村或聯村供水,供水規模小,經濟效益低,單純靠供水無法實現自我發展,常態運行,運行一段時間后,往往出現設備損壞、線路老化、漏損嚴重等問題,受村里經濟條件限制,無力維修維護,有人用無人管現象較為普遍,導致群眾吃水困難反彈,群眾意見較大。
2.1 因地制宜,科學謀劃,構建城鄉一體化供水網絡
針對平陰縣飲水安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縣委、縣政府及時調整思路,抓住省里實施村村通自來水工程的機遇,通過調查研究,勘測分析,科學論證,確定了“統籌規劃,水源共享,城鄉結合,統一管理”的建設思路,累計投資1.6億元,在全縣規劃建設城區、沿黃、沿匯三大供水板塊,建成一級水源地7個,二級水源地12個,鋪設主干管網430 km,打破行政界限、區域界限、城鄉界限,將三個板塊相互連接,形成了覆蓋全縣城鄉的一體化供水網絡,實現了“農村供水城市化、城鄉供水一體化、供水服務專業化”。現在,農村供水水質水壓都有了保障,太陽能、洗衣機都可以正常使用了。特別是去年平陰縣遭受50年一遇大旱,全縣沒有一個村因缺水出村拉水。
2.2 精心組織,多措并舉,傾力打造群眾放心工程
為確保工程建設,平陰縣落實資金、技術、人員等各項保障措施,把飲水安全工作納入全縣科學發展觀考核,層層簽訂責任狀,逐級落實工作責任,確保各項工作落實到位。
1)加強領導,落實責任。為解決群眾飲水問題,縣委、縣政府連續多年把農村飲水解困列為政府10件實事之一。成立了由縣長任組長的農村自來水工程建設領導小組,縣主要領導親自調度督導,分級明確責任,抓好責任分解。與各鎮、街簽定了責任狀,明確了縣、鎮、村三級責任,縣里主要負責水源地、主干管網等主體工程建設,鎮村負責地面附著物清除、基槽開挖、回填及村內管網建設等工作。在縣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整合各類涉水資金捆綁使用,優先保障飲水工程經費,每年都足額落實工程建設配套資金,為工程的順利實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2)出臺政策,加大扶持。為保證飲水安全工程順利實施,發揮實效,縣政府出臺了《平陰縣農村自來水工程建設實施意見》《平陰縣農村自來水工程建設管理辦法》等配套文件,同時,統籌考慮運行管理,制定出臺了《平陰縣城市供水管理辦法》《平陰縣飲用水水源保護辦法》等,確保了各項工作順利開展。
3)科學布局,整合資源。一是統一規劃。過去單村或聯村供水時期,水源分布不均,管理混亂。通過借助上級政策,對全縣水源進行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實現全縣自來水一張網,確保縣域內無供水“盲點”。二是按照“高水高用,低水低用,余缺互補”的原則,一級水源地選擇在水源充足區域,二級水源地選擇在人口比較集中的邊遠山區,在水質達標、水量相對充足的條件下,就近供水降低運行成本。三是整合資源。合理利用原有工程,對水量充足、水質合格的水源納入大管網,統一規劃管理。
4)加快建設,確保質量。實行了工程建設進度周通報制度,縣農村自來水工程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每周統計各鎮、街工程建設進度,在全縣范圍內進行通報,分管縣長定期召集各鎮街負責人開會調度,有力推動了工程建設順利開展。為確保工程質量,嚴格落實工程建設“四制”規定,嚴把“設計”、“建設”、“材料”、“驗收”四道關口,同時,邀請受益村農民參與施工監督,確保飲水工程建一處,成一處,發揮效益一處。
2.3 完善體制,加強管理,確保工程長期良性運行
農村自來水工程建設是根本,管理是關鍵。為從根本上解決重建輕管的問題,探索出如下管理模式,以確保工程長期發揮效益。
1)實行企業化管理。專門組建了農村供水管理服務公司,委托其負責管護、運行、服務等工作,供水服務到村頭、社區;村內由村兩委選聘水管員服務到農戶,確保運行正常,服務到位。
2)分類制定水價。實行“以工補農”的水價政策,以工礦企業用水盈利補貼農村生活用水,經物價部門核準,一級加壓供水每方1.2元;二級加壓供水每方1.56元,非居民用水每方2元,確保群眾用得起水。
3)加強水質監測。供水水源采用200 m以下的深層地下水,根據上水量自動調節消毒,所有水源地均劃定了水源地保護區,確保水質安全;新建5個“千噸萬人”水質化驗中心,一個水質監測中心,日常檢測能力由原來的13項增加到42項,實現了農村集中供水水質檢測全覆蓋。
4)設立維修基金。縣里設立公共供水維修基金,用于補助水廠及公共管網的維修;村內公用供水設施維修基金通過村集體投入、在水費中提取、社會捐助等方式籌措,用于村內供水設施日常維修,保障工程完整運行。
3.1 破解了吃水難題
城鄉一體化供水將所有水源地并網連接,實現了豐枯調劑,余缺互補,保證了水量充足,杜絕了大旱季節群眾出村拉水吃現象,徹底解決了群眾吃水難的問題。2015年大旱時,玫瑰鎮夏溝水源地出現吊泵現象,通過大管網,從東阿鎮小屯水源地遠程調水補給,保證了玫瑰鎮政府及周邊幾十個村莊的飲水。
3.2 改善了生活條件
農村自來水的普及,為農村新型社區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時,通過開展以“自來水入戶,進太陽能、進廚房、進衛生間”為主要內容的一通三進工程,農村群眾用上了洗衣機、按上了太陽能,過上了和城市人一樣的生活;另外,自來水入戶也帶動了家庭畜牧業和庭院經濟的發展,促進了農民增收。
3.3 促進了農業生產
去年三夏大旱,部分機井缺水吊泵,群眾紛紛用自來水進行抗旱點種保苗,自來水供水量成倍增長,通過及時調度,擴大供水總量,實行分區分線,差時計劃調水,確保了生產生活用水兩不誤。
3.4 帶動了工業發展
城鄉一體化供水模式為平陰縣招商引資和企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有了供水保障后,平陰縣各鎮、街紛紛建立起了工業園區,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大力發展工業經濟,有力促進了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責任編輯 趙其芬)
S277.7
B
1009-6159(2016)-11-0049-02
常濤(1974—),男,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