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玲,謝飛,張曉琳
(濟南市水利建筑勘測設計研究院,山東濟南 250014)
濟南市小清河主城區段河道清淤方案優選
劉玲,謝飛,張曉琳
(濟南市水利建筑勘測設計研究院,山東濟南 250014)
小清河是濟南市唯一排洪通道,對城市河道進行清淤,需要在清淤船的種類、輸送設備、脫水技術、底泥處理等方面進行方案比選優化。通過不同方案比選,選擇適合小清河特點的方案,使小清河達到“水清、岸綠、景美、河暢”的環境,從而提升濟南市的城市形象。
環保清挖;輸送;生態脫水;底泥處理
小清河城市主城區段綜合治理工程完成后,多年未進行清淤,隨著河道多年行洪、排澇沉積物的影響以及部分污水排放的影響,目前城區段河道淤積較為嚴重。為保證小清河治理成效,考慮到小清河河道清淤問題影響面較廣,工藝較為復雜,需進行方案比選分析論證。
小清河濟南市段流經槐蔭、天橋、歷城、章丘四個區,全長70.5 km,流域面積2 792 km2,是濟南市城區唯一的排洪通道。自2007—2012年,實施完成了小清河綜合治理工程,治理段自睦里閘至濟青高速公路橋,全長31 km。工程建成后河道防洪標準由2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河道干流實現全線截污,兩岸綠化及配套設施基本建成,景觀面貌大幅度提升,水質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2.1 淤積情況
小清河主城區段位于市區北部,自西外環橋至洪園閘,全長17 km,現已建成為游客游覽、市民休閑的公共場所,截至目前,已運行6年多,根據濟南市勘察測繪研究院提供的《濟南市小清河淤泥規律研究方案論證測量報告》測量成果。測量范圍:二環西路橋到菜園橋東側,長16.7 km,淤積總量126萬m3,淤泥平均厚度0.97 m。其中林家橋東西兩側、西濼河入清口至還鄉店橋東河道范圍淤積量較大,淤積厚度為1.05~1.34 m。現狀淤積嚴重,對小清河的防洪、水生態環境、通航等影響較大,亟需進行河道清淤。
2.2 淤積來源分析
1)小清河是濟南市唯一排水出路,且地勢最低,南北落差達100余米,支流比降較陡,各支流泥沙最終全部流入小清河,且小清河干流河道比降較緩(城區段河道比降在1/5 500~1/8 500),泥沙在干流沉積,由于多年沒有清淤,造成干流河道淤積嚴重。
2)由于河道支流長期向小清河內排污,大量的污染物沉入河底,形成一層黑色浮泥,造成河道污泥淤積。
3)大量生活垃圾、污泥通過雨水管道排入小清河,造成河道淤積。
通常河道清淤有干槽施工和帶水作業兩種方式。傳統干槽施工需要洪園閘全部閘門提升放水再采用挖掘機進行清挖,河道清挖后的淤泥無處存放和運輸,因此采用干槽清挖方式已不可行,應考慮帶水作業方式,考慮水上設備轉移和輸送。
帶水作業清淤方案技術研究路線為:按照清淤工作的整個過程,將其分成“清挖、輸送、脫水”三個主要環節,分環節進行分析比較后對各環節的合理方案進行優化組合,形成整體方案后再進行系統地比較分析,確定最終方案。
3.1 淤泥清挖
1)絞吸式挖泥船清挖。絞吸式挖泥船是近年來常見、使用最廣泛的一種水力式挖泥船,它的清挖、輸送、干化、淤泥處理等疏浚工序可以連續完成。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吸水管前端環保絞刀和密封罩裝置,將河底泥沙進行切割和攪動,再經吸泥管將絞起的泥沙物料,借助強大的泵力,輸送到儲泥場,整個施工過程采用水下施工,對于超過額定排距的,設接力加壓泵站,進行長距離泥漿輸送,至儲泥場。挖泥船清挖的泥漿含泥量在15%左右。
2)浮船機械清挖。浮船機械清挖是在傳統機械清淤的基礎上改進的一種清挖方法,將挖掘機械置于浮船上,利用浮船在水面上進行挖泥清淤,浮船尺寸20 m×20 m×1.5 m,長臂挖掘機一臺,普通挖掘機兩臺。浮船清淤施工時,兩臺挖掘機停放在浮船兩端,普通挖掘機用于清淤施工固定浮船及輔助浮船移動、行走,長臂挖掘機進行清淤施工。
3)遙控水下清淤車清挖。搖控水下清淤車是一種全自動遙控水下清淤專項設備,在小型河道及池塘中應用較多。清淤車不受河水深淺限制,可直接在水下作業,遙控距離400 m。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八字型螺旋攪力刀具對淤泥絞割,泥漿泵把挖掘的泥漿吸入并提升,通過輸泥管道輸送至儲泥場。對于超過額定排距的,設接力加壓泵站,進行長距離泥漿輸送,至儲泥場。泥漿中含泥量在15%~20%左右。
以上3種清挖方案比較見表1。

表1 清挖方案比選表
3.2 輸送
清挖產生的泥漿輸送通常有管道輸送和駁船輸送兩種方式。其中管道輸送又分為水面輸泥管道和地面輸泥管道兩種方式。小清河現狀河道兩岸碼頭、支流入口、跨河道路、橋梁、景觀石岸坡等工程設施制約著地面輸泥管線貫通,已經不適用于本項目,下面對駁船輸送和水面輸泥管道方案進行分析比較。
1)泥駁船輸送淤泥。泥駁船是一種目前較為先進、廣泛應用于河道淤泥運輸的工具。泥駁各參數應滿足橋梁安全、各橋梁凈寬及凈空的要求。泥駁將泥漿運至淤泥處理場,通過自配泥漿泵將泥駁中的淤泥送至相應堆放及處理構筑物內。
2)水上輸泥管。為避免淤泥運輸帶來的二次污染和對沿河兩岸環境的破壞,采用水面進行輸泥。清淤船抽吸出淤泥后,在水面布置可移動輸泥管和接力泵,通過輸泥管排放至儲泥場。
以上兩種輸送方案比選見表2。

表2 輸送方案比選表
3.3 脫水
由于河道清淤挖出的淤泥或泥漿含水率較大,需要進行脫水處理。淤泥脫水處理的方法主要包括自然脫水干燥法、機械脫水法、生態土管系統處理法等。其中自然脫水干燥法就是晾曬,該辦法一般適用于環境要求不高、淤泥方便堆置的市外工程,不適用于本工程。機械脫水法和生態土管系統處理法兩種方法比選見表3。
3.4 方案選擇
根據小清河治理后的現狀情況,結合清挖、輸送、脫水等3個工藝環節的方案比選,擬定兩種清淤流程。
1)“絞吸式挖泥船清挖+水上鋼管輸泥+生態土工管袋脫水”的總體工藝流程。該流程輸泥階段又分為長距離輸泥和短距離輸泥兩種方案。
(1)長距離輸泥:把儲泥場設在小清河下游,濟青高速公路橋跨小清河附近,中間設與挖泥船泥泵性能匹配的接力泵接力輸泥。
TV85
B
1009-6159(2016)-11-0013-02
劉玲(1975—),女,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