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紅紅,孫運蓮
(莒南縣石泉湖水庫管理所,山東莒南 276600)
莒南縣庫區移民生產生活問題探討
臧紅紅,孫運蓮
(莒南縣石泉湖水庫管理所,山東莒南 276600)
莒南縣庫區移民在相關扶持政策的幫扶下,經過多年的努力,生產生活條件有了較大改善,但也存在發展生產后繼乏力、基礎設施較差、收入渠道較窄等問題。建議通過加強庫區移民村的基礎設施、生產開發類項目建設和教育培訓等措施逐步得到解決,以改變庫區移民的貧困面貌。
莒南縣;庫區移民;生產生活
山東省臨沂市莒南縣轄12個鄉鎮、1個經濟開發區,共574個行政村,總面積1 388 km2。莒南縣境內有大型水庫1座、中型水庫2座,水庫移民整體搬遷村42個,分散安置村63個,登記在冊移民27 406人。
近年來,庫區移民村和庫區移民安置區在各級扶貧政策、移民政策的幫扶下,基本達到了村村通電,交通條件也有了較大的改善。但各庫區移民村和庫區移民安置區由于自然條件優劣有差別,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因素較多,存在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尚有相當一部分庫區移民未能脫貧,嚴重制約著庫區移民村的發展、致富。
2.1 庫區移民發展生產后繼乏力
全縣庫區移民村現有耕地面積1 580 hm2,移民人均占有耕地面積為0.06 hm2,低于全縣人均耕地面積。70%以上的庫區移民村和移民安置區的村莊坐落在山區丘陵地帶,耕地大多地處高亢,灌溉設施少,多無灌溉條件,基本為旱地,而且土壤耕作層薄,土壤質地差、透水性強、持水性差,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差。同時,農業生產水平落后,發展后勁嚴重不足。庫區移民搬遷時,受諸多因素的制約,補償標準較低,導致移民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2015年全縣水庫移民村移民人均純收入為3 539元,比全縣農民純收入5 200元少1 661元。
2.2 庫區移民村基礎設施較差
因庫區村整體搬遷倉促,規劃不夠完善,布局不盡合理,居住地較為散亂,村集體沒有經濟來源,無錢辦事的現象尤為突出,致使集體公益事業無力開展。交通、飲水、環境等基礎設施條件差,道路多是土路,自來水工程大多建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設施老化,水源、水質無法保證,供電負荷普遍較低,嚴重制約了庫區移民生產生活水平的提高。現狀移民住房水平落后,有較多不符合居住條件的危房。有些村莊缺乏基本的教育、醫療條件,存在著沒有衛生室和醫療設備、孩子上學難等問題。
2.3 庫區移民收入渠道較窄
庫區移民的收入主要來源于農業生產、打工和政府補貼。對于基本靠天吃飯的移民村來講,農業生產收入的不確定性極大;由于庫區移民勞動力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缺乏專業技能,在從事二三產業及勞務輸出中的競爭力處于劣勢,遠不能滿足現代就業崗位的要求,往往從事的是低附加值的工種或工作,勞動時間長、強度大,勞務報酬低且不穩定;政府補貼主要是移民后期扶持的直補資金,已成為老年留守移民和失地移民的主要生活保障。
3.1 加強庫區移民村的基礎設施建設
要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大扶持力度,著力解決制約移民村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通過土地整理、水土保持、水利設施配套等措施,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強農業生產發展后勁;加強交通、飲水、環境整治等基礎設施建設,從根本上改善庫區移民的生存環境和生活水平;出臺優惠政策,積極引導庫區移民村實施社區建設,發揮集約的優勢,共享商業、道路、市政、教育、衛生等設施,逐步形成規模較大、配套齊全的新型社區,徹底改善移民村基礎設施落后、住房條件差、衛生室和醫療設備缺乏、孩子上學難等問題。
3.2 加強庫區移民的生產開發類項目建設
庫區移民村受環境、資源條件限制,種植業和養殖業等方面發展緩慢,加強生產開發類項目建設是今后發展的主要方向。應加強有關政策對生產開發的扶持力度,依托現狀產業發展基礎和新型工業帶動,優化產業結構,進一步壯大示范農業、科技農業和現代農業設施,積極發展設施農業、休閑農業和科技研發,打造特色經濟作物板塊,提升農作物附加值。同時,加強庫區移民村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把騰出來的土地實行統一流轉,集中起來發展優勢產業,擴寬移民就業渠道,最大程度地發揮土地、勞動力等資源要素的效益,增加移民收入,增強集體經濟實力。
3.3 加強庫區移民的教育培訓
應針對庫區移民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教育資源匱乏、生產技能低下、年齡結構老齡化等問題,開展多種形式的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提高移民整體受教育水平和文化水平,提升移民素質,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需要。特別是在庫區移民村和移民安置區的勞動力就業方面進行與其所處環境相適應的種植技術、養殖技術、經營管理、電工、會計、水暖、機電、建筑等勞動技術技能培訓,提高移民勞動力生產實用技能,促進移民增收和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
(責任編輯 鄭繼勝)
D632.4
B
1009-6159(2016)-12-0016-02
2016-04-19
臧紅紅(1982—),女,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