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寧
(山東省水文局,山東濟南 250002)
山東省水生態監測工作的問題及建議
張佳寧
(山東省水文局,山東濟南 250002)
分析了山東省水生態監測工作現狀情況,并結合國內外水生態監測發展情況,分析山東省水生態監測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就進一步做好山東省水生態監測工作提出了對策建議。
山東省;水生態;水生態監測;水生態文明
山東省人口眾多,水資源人均占有量322 m3,畝均占有量約為263 m3,是水資源嚴重短缺省份。由于地理位置、氣候、地形地貌、人類活動等因素影響,水生態建設任務十分艱巨。
2013年濟南市被確定為全國水文系統水生態監測試點城市,隨后濟南市水文局結合本市水生態狀況,編制完成了《濟南市水系生態環境監測規劃》和《濟南市水文水資源監測規劃》,立足“泉城”特色,圍繞四大泉群生態系統開展重點水生態監測。
從2014年開始,每年3次針對具有代表性的泉、湖湖、水庫、濕地等水生態監測點進行水文-水質-水生態聯合調查、取樣,全面了解濟南市的水生態狀況。
為推動生態山東和水生態文明建設,水利部先后批復同意了濟南、青島、臨沂、濱州、泰安、煙臺等市為山東省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市,各地市因地制宜安排部署水生態文明建設實施工作,為山東省水生態工作探索路子、積累經驗。2015年《山東省人民政府水文管理辦法》的出臺對水生態監測工作有了明確說明,提供了安全保障。
1.1 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水生態是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水生態監測作為水生態環境修復和保護的重要基礎工作,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維持水系生態系統良性循環、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2 促進水文事業發展
《水環境監測規范》《山東省水文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法規政策的出臺,從立法高度確立了水生態監測的法律地位,明確了水生態監測工作的內容要求,有助于社會各界更好地理解水文工作,有助于各級政府加強對水文工作的領導和支持,為水文工作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推動水文事業健康穩定發展。
1.3 加快實現小康社會建設
生態文明和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共同構成建設小康社會的追求理念,生態文明是其他文明的基礎和前提,沒有良好的生態條件,人類既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質享受,更不可能有高度的精神享受和政治享受。必須全面推動水生態監測工作,建立和完善水生態監測體系,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
2.1 做好頂層設計,推動水生態監測
充分考慮水生態監測內容的共性和個性,統籌布局,做好頂層設計,落實到項目的規劃、設計和實施各個環節,要圍繞“十三五”水文發展的思路和目標,結合山東省水環境現狀,做好水生態監測規劃,明確發展方向、總體要求、目標愿景、時間節點;統籌確定重點監測項目實施方案,明確工作重點、工作方法、工作任務、工作步驟。要統一思想認識,努力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公眾監督的水生態修復新格局,通過全面設點、全省聯網、自動預警、依法追責,強化監測質量監管,落實政府、企業、社會的責任和權利,為水生態監測工作營造良好的氛圍和環境。
2.2 試點帶動,積極開展調查評價工作
在以濟南為水生態監測試點城市基礎上,輻射帶動周邊城市,總結經驗,創造性地開展監測工作。通過對水生態系統的普查,獲取豐富有效的調研成果和水生態基本信息,以全面掌握水生態系統實際情況,為政府、社會及有關部門提出合理建議,為指導和評價水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提供技術支持。加強與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的產學研合作,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收集和調查水生態監測基礎資料,開展對水生態監測項目的研究,加強對水生態現狀和變動趨勢的科學分析預測。
2.3 強化技術培訓,建立專業化人才隊伍
水生態監測涉及面廣,內容多,任務重,跨學科,對監測技術隊伍素質能力要求高。應轉變監測理念,將水文監測側重點轉移到水生態全面監測上來。應結合水生態監測的需要,積極引進計算機技術、水文監測技術、生物技術、地理信息技術等相關專業技術人才,并強化技術培訓,提高操作技能和水準,打造一支綜合素質高、業務技能強、能夠承擔水生態監測工作的人才技術隊伍。
2.4 完善監測站網,建立健全水生態監測體系
在完善監測站網前提下,建立規范、科學、系統的水生態監測工作體系。一要做好水生態監測站網規劃,根據不同的區域特征特性,在充分利用現有監測站點的基礎上,針對性地選擇和設立水生態監測站點,以較為全面、客觀地反映河流水系水生態狀況,完善布局合理的水生態監測站網體系;二要從自然形態結構、水體質量狀況、水文水動力及水生生物等多方面,構建地區水生態評估模型,系統地評價水生態系統現狀,建立科學的水生態監測指標評價體系;三要吸取國內外經驗做法,擴展水生態監測內容,增加監測指標,加快建設更為完善的水生態監測技術標準體系;四要依靠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提高水生態監測立體化、自動化、智能化水平;五要推進全省水生態監測數據聯網共享,建立公共數據信息平臺,開展水生態監測大數據分析,實現監測和監管有效聯動,逐步建立水文、水質、水生態自動監測體系,為全面掌握水生態系統實際情況、指導和評價水生態監測工作、保護與修復水生態環境提供可靠支撐。
2.5 加強宣傳工作,努力提高共識和認知水平
加強水生態監測的宣傳報道,努力達成共識,得到政府領導、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理解和支持,幫助水文部門進一步拓寬水文服務領域,提高服務水平。水生態監測作為全省水文今后一個時期的一項重點工作任務,需要進一步統一認識、理清思路、破解難題、補齊短板,根據自身實際情況,依托信息化手段,統籌管理、科學安排、合理布局,扎扎實實開展監測工作,為實現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發揮堅實的基礎支撐作用。
水生態監測是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條件,也是水文事業拓展服務領域的發展方向,是一項嶄新而又長期的工作任務。山東省目前水生態監測面臨的形勢任務非常艱巨,為此,必須努力探索結合山東實際的水生態監測新模式,加快建設完善的水生態監測體系,立足現狀、因地制宜、提前謀劃,在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的基礎上,不斷推動山東省水生態監測工作深入開展。
[1]林祚頂.水生態監測探析[J].水利水文自動化,2008.
[2]郎鋒祥.水文部門開展水生態監測的實踐與探討[J].水利發展研究,2014.
[3]劉進琪.關于構建我國水生態監測體系的思考[J].甘肅水利水電技術,2012.
[4]鄧堅.關于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幾點認識[J].中國水利,2014.
[5]張建云.關于水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和思考[J].中國水利,2014.
[6]陳水松.水生態監測方法介紹及研究進展評述[J].人民長江,2013.
[7]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水環境監測規范》(SL 219-2013).
(責任編輯 張玉燕)
X832
B
1009-6159(2016)-12-0052-02
2016-07-18
張佳寧(1989—),女,助理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