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東宇 牛天勇 張陳曉麗(北方工業大學,北京 100144)
?
建筑業新生代農民工職業認同問題分析★
黎東宇牛天勇*張陳曉麗
(北方工業大學,北京100144)
摘要:從新生代農民工的特點入手開展實際調查,分析了影響建筑業新生代農民工職業認同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礎上從價值認同、環境保障、職業培訓等方面,提出了提高職業認同的建議和措施,保證建筑業從業人員的有效供給。
關鍵詞:建筑業,農民工,職業認同
★:2015年北京市大學生科學研究與創業行動計劃項目資助;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9154026)資助
作為傳統國民經濟支柱行業,建筑業正迎來大發展時期。這個大發展不僅指工程建造規模增大,還涉及到海外市場開拓、建筑工業化、BIM信息化建造、行業管理規范化、高新技術革新等一系列進程。與此同時,我國建筑業也面臨著時代變化以及從傳統模式轉變過程中的諸多問題。其中,建筑業一線的從業勞務人員存在新老兩代農民工更替過程中的職業認同問題。這個問題主要體現在當前農民工老齡化問題嚴重,新生代農民工職業認同度低,流失較為嚴重,勞動力成本日益增加,嚴重影響了建筑業的快速發展和項目目標控制。
1.1老一代農民工群體特征
傳統建筑行業技術革新速度較慢,管理粗放,施工環境較差,勞動保障能力也相對不足。但職業認同問題在老一代農民工群體體現不明顯,這是由于該群體學歷較低、普遍具有務農經歷,部分人員還具有從事建筑業的技能(木工、瓦工等),整體抗壓耐勞能力及環境適應能力強,能夠滿足建筑業大強度工作需求。
1.2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特征
隨著經濟發展,越來越多來自農村的年輕人開始脫離務農生活,外出選擇就業機會。新生代的農民工普遍具有較高教育基礎,對現代社會的融入程度更高,同時也對職業的選擇和發展意向更為明確,能快速適應并應用建筑業新技術的發展變化,但抗壓耐勞能力及環境適應能力減弱。據近幾年國家統計局的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農民工在第三產業的就業選擇比例逐步增大,建筑業臟苦累的工作環境和慣性身份定位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吸引力逐步減弱,職業認同感逐步降低。
1.3農民工現狀及從業意愿調查
為進一步落實新老兩代農民工的分析,我們組織開展了農民工從業意愿調查。該調查主要在2015年1月~12月,選取了建筑業農民工就業較為集中的北京地區,以及建筑業農民工輸出較多的四川、湖北、廣西、甘肅等省份開展隨機調查和采訪。調查問卷主要從農民工年齡結構、基本素質、從業經歷、從業意愿等模塊進行數據采集,主要項涉及性別、年齡、來源地、從業時間、工種、婚姻情況、受教育程度、心理狀態、安全意識、從業意愿等問題,較全面的了解農民工現狀。尤其加強對新生代農民工職業認同、從業意愿、城市融入等方面的調查。此次調查共獲取調查問卷276份,訪談意見歸納23條。調查數據顯示,40歲以上的農民工占68.8%,其中15人為60歲以上。從業時間3年及以上的人數占67%,從業時間1年以內的僅占9.8%。在受教育情況調查中,40歲以上農民工群體普遍為初中以下學歷,30歲以下農民工群體的學歷基本都是初中或高中水平。在勞動時間上,全天工作8 h以內的占7.6%,全天工作8 h~10 h的占16.3%,全天工作10 h以上的占76.1%;在從業意愿調查中,普遍表示在項目上工作環境較為惡劣,勞保用品數量不足,娛樂生活匱乏,管理溝通較少,職業疲勞感較重。針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專項調查主要面向35歲以下的被調查對象。該群體生活條件較老一代有很大改善,信息獲取渠道更多樣化,對現有工作條件抵觸心理較大,導致長期從業意愿不強,并對涉及餐飲、交通運輸、倉儲等第三產業的就業意愿明顯。從調查結果可看出,在建筑業傳統管理模式下的農民工職業認同感較低,新生代農民工在與同齡人交流中,以及網絡信息影響下更有意愿選擇非建筑業工作,這對未來建筑業的發展是不利的。
2.1職業精神加速下滑
隨著城鄉差距的進一步拉大,新生代農民工在擇業心理預期上高于父輩,更注重自身價值實現,并對工作環境有一定要求。這體現在職業精神上首先是缺乏吃苦耐勞精神,不愿意從事較為艱苦的工作崗位。其次是企業忠誠度低,勞動紀律不夠,在粗放型管理模式下更容易另行擇業。另外,新生代農民工的平等觀念、保障意識更強,但業務素質卻沒有提升,導致怠工、窩工現象頻出。
2.2職業發展空間受限
建筑業從業人員主要分為一線勞務人員和技術管理人員兩類,對技術管理人員來說有相應的企業崗位和職業技能提升路徑,但一線勞務人員卻缺乏職業發展空間。僅受教育程度一項就制約新生代農民工很難向技術管理人員轉變。于是在各類發展壁壘的制約下,新生代農民工所能預期的發展空間受限。相反,在餐飲、倉儲、服務等行業內卻可以經過經驗積累和努力獲得較大發展空間。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新生代農民工對建筑業的職業認同。
2.3工作環境認同度低
建筑業是勞動人員密集型行業,交叉作業多,項目目標要求較高,施工環境較差,粗放型管理也并非短期能夠轉型。而新生代農民工在從事建筑業之前已經在價值取向、衣著打扮、社會認知等方面趨同于城鎮居民,在建筑業工作環境上的落差直接導致對行業的職業認同感較低。另外,由于缺乏足夠的培訓和經驗積累,在從事一段時間重體力、內容單調的一線工作后,新生代農民工極易產生抗拒心理,并抵消建筑業勞動力成本上升帶來的勞動收益誘惑,轉而投向工作時間相對固定、與社會生活接觸更近的其他行業。
2.4勞動保障支撐不足
建筑業勞務人員流動性強,農民工保障體系尚不完善,且各企業間差距較大。除職業保障外,建筑企業在安全保障上的投入也不足,勞動防護和安全教育等形不成體系化常規配置,現有安全管控措施雖能控制部分安全事故發生,但多年數據顯示其已經遇到安全管理瓶頸。在這種環境下,各類傷害事件頻出,從業保障力度較低,加劇了新生代農民工的轉行輸出。
從上述分析來看,新生代農民工有較高的職業訴求,也是建筑業現代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支撐力量,理應獲得建筑業企業的重視和研究探索。
新生代農民工是支撐建筑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做好其職業認同感培養工作也是確保全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行業主管部門及相關企業要緊抓群體特征,發揮人本關懷和科學管理精神,切實做好職業認同感培養問題。本文認為,以下五點措施是各項措施中核心內容:1)創新職業發展空間。新生代農民工希望獲取與其努力相對應的職業發展空間。在建筑業中,要創新、拓展新的職業發展空間,并將技能水平、受教育程度、從業經驗等作為考評要素。2)加強職業素質培訓。職業素質培訓包括職業精神、職業技能、建筑基本知識等方面。加強培訓就是要讓新生代農民工融入行業、企業、項目,提升其專業素質,培養其不斷探索、不斷進步的精神,以及為行業奉獻的精神。3)著力改善勞動環境。建筑業的工業化、信息化、智能化發展是技術方面的改進,但勞動環境也應得到相應的改善。這方面主要是通過標準化配置、規范化操作、標識化管理、信息化集成等來實現。總體目標是要讓新生代農民工在住宿、餐飲、培訓、工作、清潔、安全等方面擁有現代化程度較高的環境。4)全面落實勞動保障。勞動保障一方面在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的引領下做好農民工社會保障工作,這是建筑業的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另一方面是要重點做好安全保障工作,包括安全措施費用投入機制、安全管理現代化、安全培訓常態化等方面,目的是培養新生代農民工的安全意識,化被動安全為主動安全防護。建筑行業在勞動保障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間。5)充分體現人文關懷。建筑業勞務人員數量眾多、工作壓力大、流動性強,建筑企業在雇用勞務人員時尤其要做好人文關懷工作。其主要內容包括技能培訓、工休娛樂、專業認知、醫療保障、生活服務等方面,并將其融入企業文化中,讓新生代農民工親身感受企業的關懷,培養其奉獻精神和責任意識,強化職業認同感。
新生代農民工是支撐建筑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政府主管部門、建筑企業、勞務公司等各方都要認識到新生代農民工職業認同的迫切性,協調培育良好的工作環境和氛圍,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認同感,形成建筑業從業人員的有效供給。
參考文獻:
[1]馮飛龍.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教育思考[J].社會科學家,2014(6):118-122.
[2]鄧習贛,黃偵.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認同困境原因與對策[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4(1):78-81.
[3]王宇琪.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用工現狀調查[J].調研世界,2014(5):38-40.
[4]程姝.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市民化問題研究[D].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13.
[5]朱小林,殷寧宇.我國建筑業勞動力市場的變動趨勢及對建筑業的影響[J].改革與戰略,2014(6):108-110.
中圖分類號:TU72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6825(2016)06-0237-02
收稿日期:2015-12-11
作者簡介:黎東宇(1993-),男,在讀本科生
通訊作者:牛天勇(1980-),男,博士,講師
On career identity of new migrant workers in architectural industry★
Li Dongyu Niu Tianyong*Zhang Chenxiaoli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Beijing 100144,China)
Abstract:From the features of the new migrant workers,the paper undertakes the survey,analyzes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career identity of the new migrant workers,and points out some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to improve their career identity from the value identity,environment guarantee,and vocational training,so as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supply for the staff in the architectural industry.
Key words:architectural industry,migrant worker,career ident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