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地溝油甄別檢測技術研究進展

2016-04-08 12:30:44石亞新葛武鵬吳小勇袁亞娟
食品科學 2016年7期
關鍵詞:檢測方法

石亞新,葛武鵬,,吳小勇,耿 煒,楊 靜,袁亞娟

(1.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陜西 楊凌 712100;2.咸陽市食品藥品檢測檢驗中心,陜西 咸陽 712000;3.咸陽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陜西 咸陽 712000;4.楊凌質量技術檢測檢驗所,陜西 楊凌 712100)

地溝油甄別檢測技術研究進展

石亞新1,葛武鵬1,*,吳小勇2,耿 煒3,楊 靜4,袁亞娟3

(1.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陜西 楊凌 712100;2.咸陽市食品藥品檢測檢驗中心,陜西 咸陽 712000;3.咸陽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陜西 咸陽 712000;4.楊凌質量技術檢測檢驗所,陜西 楊凌 712100)

地溝油主要來源于餐廚廢油、煎炸廢油和動物廢油脂,其成分復雜、有毒物質多,會給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帶來極大隱患。由于近年來地溝油事件頻發,打擊此類非法犯罪行為已經成為食品安全監管的重點之一,認定的關鍵是其準確快速的檢測方法。本文簡單介紹了地溝油的來源及危害,深度分析并總結了近5 a來的地溝油檢測技術,包括基于光譜、色譜、電子鼻、電化學分析、免疫及分子生物學等技術的各種方法,著重評價了一些新興檢測方法,對地溝油檢測方法做出總結和展望,同時對地溝油工業化利用現狀進行了歸納和評價,為合理化應對地溝油問題提供了參考思路。

地溝油;鑒別;檢測技術;利用

近年來,隨著媒體對各地地溝油事件的熱頻報道,地溝油問題成為了食品安全問題的焦點。有報道稱[1-2],2014年臺灣“地溝油”事件在國內外食品行業中引起軒然大波,造成了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此外,2013年9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督辦的江蘇省新型“地溝油”案件正式開審,7 家北京企業涉入其中,波及范圍甚廣。類似這樣的事件層出不窮,并且在民間持續發酵,甚至過分夸大,引起了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2010年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地溝油整治和餐廚廢棄物管理的意見》,要求各地開展“地溝油”專項整治行動。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組織全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和技術人員開展了大規模的地溝油檢測技術的聯合攻關研究,先后征集和驗證的地溝油檢測方法達到300 多種,包括紅外光譜、紫外光譜、原子光譜等光譜方法,氣相色譜、液相色譜等色譜方法以及核磁共振,電子鼻、電子舌等氣滋味譜方法。2012年初步確定了4 個檢測方法,3 個篩查方法,但是由于地溝油來源及成分的復雜性和精煉工藝的差異性,至今未確定各方公認的鑒別檢測方法,而篩選出的7 種方法還需要進一步驗證和完善,確定其有效性和準確性。

相關專家指出[2],要有效杜絕地溝油流向餐桌,在完善國家標準的同時,還需從地溝油的原料源頭、流通和終端使用等多渠道加強監管。所有的餐廚廢油都應有合理的處理通道,對合理化利用的地溝油供貨的渠道必須嚴格控制,地溝油的流向要建立可追溯系統,這樣才能從一定程度上夠抑制地溝油回流餐桌的現象。對地溝油的管理應該進行資源化利用,疏堵結合,地溝油并非一無是處,可以變廢為寶,作為工業化能源加以利用,實現其真正的價值。本文對近5 a來基于多種技術應用的地溝油檢測方法進行綜述分析評價,比較不同方法之間的優勢與不足,為后續的地溝油檢測方法的改進完善,形成標準梳理思路,并簡述了地溝油工業化生產利用現狀,為地溝油資源化利用提供理論支撐。

1 地溝油來源及危害

1.1 地溝油定義及來源

地溝油成分復雜,來源千差萬別,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形成統一的地溝油定義。較為科學的分類方法是將地溝油分為三類[3-5]:狹義地溝油,也稱餐廚廢油(restaurant waste oil),是指從賓館、酒樓、食堂等餐飲業場所產生的垃圾及排放物(通稱泔水)中分離回收并加以提煉的油;煎炸廢油(fried waste oil),是指經過反復高溫煎炸食品,再被重復使用或往其中添加一些新油后重新使用的油;動物廢棄油脂(animal waste oil),是指用各類肉及肉制品加工廢棄物(包括肉、內臟、皮)加工提取油。受商業利益驅使,這三類地溝油經過精煉后都有可能被非法添加到正常的食用油中,其檢測甄別較為困難。

1.2 地溝油的危害

由于地溝油的來源未知,是一種質量極差缺乏食用安全性的非正常食用油,嚴防并杜絕其混入食用油中成為技術性難題。地溝油中的亞油酸、亞麻酸等必需脂肪酸和植物甾醇、生育酚等成分含量遠遠低于正常植物油脂,營養成分損失嚴重;地溝油中的飽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和膽固醇含量明顯高于正常食用油脂,經常食用會對人體心腦血管造成巨大危害;地溝油在收集過程中會混入洗滌劑成分(十二烷基苯磺酸鈉),十二烷基苯磺酸鈉是一種親油又親水的中等毒性物質,具有致癌作用;此外,地溝油在煉制時,衛生條件極差,其盛裝容器一般使用非食用型塑料,在陽光照射下,其有毒的低聚物、單體、增塑劑、高分子化合物和鉛、鎘、砷等重金屬會溶入油脂中,嚴重危害人體消化系統和神經系統[4];對于收集的食物殘渣,會含有大量霉菌,其在生長繁殖過程中會產生霉菌毒素二次代謝產物,如黃曲霉毒素、鐮刀霉菌毒等生物毒素,其中黃曲霉毒素B1被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WHO/ IARC)列為Ⅰ類致癌物[5],對人體的危害極大。而經不法商販煉制的地溝油又會低價銷售給唯利是圖的糧油批發商或不正規的小餐飲行業,地溝油便流向消費者的餐桌。由此可見,為保障消費者食用油安全,保證消費者的身心健康,打擊“地溝油”非法犯罪行為迫在眉睫,亟需實現檢測甄別技術突破。

2 地溝油檢測技術

2.1 光譜檢測技術

2.1.1 紅外光譜法

近紅外光譜、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全反射紅外光譜(attenuated total refraction,ATR)等分析技術是一種新型的定性、定量分析技術,以其快速、簡單、無損分析等優點逐漸廣為關注。基于此,目前紅外光譜技術已被用于食用油脂品質檢測、真偽鑒別、地溝油鑒別、摻雜定量等方面。

謝夢圓等[6]利用近紅外光譜法對食用油和地溝油進行了檢測分析發現,食用油的885 nm波長光譜強度值與897 nm波長光譜強度值之比大于1.4,而地溝油小于1.4,通過這個比值差異可以區分這兩類油。不足之處在于樣本量小,油中成分復雜,花生油與地溝油的光譜會相互混淆,需要進一步研究。陳秀梅等[7]通過近紅外光譜透射光譜結合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建立了煎炸油極性組分的快速檢測定量模型,在4 963~4 616、5 222~5 037、5 688~5 499 cm-1波段范圍內能夠測定煎炸油中的極性組分,實現極性組分的快速測定和監控分析。Zhang Bingfang等[8]應用近紅外光譜技術采集不同比例煎炸老油的透射光譜,通過PLS和人工神經網絡(back propagation,BP)分別建立煎炸老油的定量分析模型,兩種方法均能實現對煎炸老油的快速鑒別與定量分析,提高了煎炸老油的檢測效率。上述結果均表明近紅外光譜技術對煎炸油的快速鑒別與定量分析是完全可行的,但是有一定局限性,仍需要采集大量的煎炸油樣品修正模型。

楊永存等[9]通過采集各類油脂樣品的傅里葉變換紅外吸收光譜,發現降低地溝油的酸價后,基于FTIR在1 711~1 745 cm-1處的吸收峰及其形狀不能有效鑒別地溝油與食用植物油。而楊冬燕等[10]研究結果表明基于FTIR在1 120~1 097 cm-1波段吸收峰差異可輔助鑒別地溝油與多種食用植物油。孫黛君等[11]研究結果建立的基于涂膜法FTIR光譜的地溝油摻偽模型識別率達100%,可實現對摻偽地溝油的定性分析。上述結果表明在合適的光譜范圍內,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法可以作為一種輔助鑒別檢測地溝油的方法。如果超出指定的光譜范圍,則需要重新評定FTIR檢測地溝油的有效性。

He Wenxun等[12-13]發現反式脂肪酸甘油酯、不飽和度和共軛亞油酸甘油酯在整個地溝油精煉工藝中無法除去,利用ATR紅外光譜法探索植物油中3 個指標值隨加熱溫度及加熱時間的變化情況,最終確定3 個指標值可以作為地溝油及精煉地溝油的特異性指標。在此基礎上,又通過測定南方地區的植物油以及地溝油和過期植物油中的3 個指標值,建立了快速篩查不合格植物油(過期、添加低價油、添加地溝油)的方法。將此法與其他幾種檢測方法相結合,能夠降低誤判率,準確判別地溝油類別,探究植物油不合格的原因。由此可見,只有充分了解地溝油中的特征性物質,才能在此基礎上探索出準確的鑒別檢測地溝油方法。

2.1.2 拉曼光譜法

地溝油成分復雜多變,與正常食用植物成品油勾兌后又具有正常食用植物成品油的成分特性。因此,通過拉曼光譜分析識別指紋性化學基團的思路已經無法鑒別檢測地溝油。鄧平建等[14]發現在532 nm光源普通及擴展光譜中,精煉地溝油呈現特征形態拉曼譜帶,而各種食用植物油無一出現,可以利用這一拉曼譜帶鑒定出地溝油。楊冬燕等[15]在此基礎上以大量來源明晰、性質明確的食用植物成品油和精煉地溝油為樣品,建立了基于拉曼光譜技術的地溝油篩查方法。上述結果表明,基于拉曼光譜技術得到的指紋圖譜可作為鑒別地溝油與植物油,以及檢測油脂樣品中地溝油摻入量的特征圖譜。而拉曼光譜法也成為了篩查地溝油的主要方法之一,用于輔助檢測鑒別地溝油。

2.1.3 紫外分光光度法

作為衛生部從315 項地溝油檢測方案中所確定的3 種現場快速檢測方法之一,陸仲寅等[16]通過微型紫外光譜儀和特制的長光程比色皿研制出快速植物油檢測儀,并對蘇州地區餐飲單位使用的食用油質量進行了檢測分析,表明長程紫外分光光度法能夠有效地檢測地溝油、煎炸油、火鍋紅油,盲樣準確率達79.28%。不過,該儀器的檢測結果假陰性率高,所以只適用于基層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粗篩食用油,對食用油質量的進一步檢測尚需要借助其他儀器完成。

2.1.4 原子吸收法

地溝油在收集與精煉過程中會與各種金屬離子接觸,大量的金屬離子溶入其中。因此,油脂中金屬離子含量可作為鑒定地溝油的重要指標。劉波等[17]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15 種食用油脂,結果表明煎炸油和地溝油等Na+含量遠遠超過1.0 mg/kg。劉李婷等[18]分別以折光率、膽固醇含量、脂肪酸成分變化、Na+含量進行標志物成分檢測分析,并通過此4 項指標建立一套綜合評判分析體系,當餐廚廢油中Na+含量超過3.0 mg/kg,且當油樣滿足其中一項或多項指標則可判定為非正常食用油。由此可見,原子吸收法結合其他指標分析也可作為鑒別地溝油的參考方法。

2.1.5 熒光光譜法

熒光光譜技術主要檢測的是植物油中能發生熒光的兩大類基團VE和色素,一般通過比較純植物油和混合油熒光光譜的差異來鑒別地溝油。Sun Yanhui等[19]利用三維同步熒光光譜結合平行因子法建立潲水油鑒別模型,對訓練集樣本的判別率和預測集樣本的預測鑒別率均達到100%,為后續研究提供給了一定基礎,但是仍需大量樣品驗證其結果。Mu Taotao等[20]利用激光誘導熒光光譜建立了多種食用油和煎炸食用油的熒光光譜數據庫,結合神經網絡實現了油類識別、地溝油的快速檢測,總體識別率高達97.5%。結果表明激光誘導熒光光譜技術具有快速非接觸和靈敏度高等優點,與BP神經網絡相結合能夠實現油類的快速識別,可以成為地溝油快速檢測的一種新方法。

2.1.6 核磁共振法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波譜是一種重要的波譜學研究手段,通過對各類油的H-NMR測定,可以得到各類油中雙鍵H的相對含量,由此用作鑒別地溝油和植物油的指標。王永巍等[21]應用低場核磁共振技術(low 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測定了不同比例煎炸油的橫向弛豫時間T2弛豫圖譜,發現煎炸油在10 ms處出現了一個特征峰,可通過測定該特征峰面積比例和峰開始時間可定量測出煎炸油摻偽量。許秀麗等[22]采用布魯克核磁儀對不同種類植物油和不同來源地溝油做H譜全掃描,總結出12 個指標對植物油和地溝油進行鑒別,盲樣驗證準確率可達到90%。趙婷婷等[23]應用LF-NMR對多種地溝油樣品進行了檢測,發現基于油樣的LF-NMR弛豫特性,可有效區分8 種固態油樣和10 種液態地溝油,避免假陽性。上述結果均表明低場核磁共振技術可以較好地識別地溝油、植物油和固體油,對地溝油的鑒別檢測具有重要意義。

2.2 色譜檢測技術

2.2.1 氣相色譜法

地溝油在非法煉制過程中受到復雜環境條件的影響,油脂發生了酸敗,產生一系列的具有熱揮發性的小分子酸,這些成分將可能在氣相色譜圖譜上有所反映,形成隨其含量變化的特征峰。氣相色譜-質譜檢測地溝油中特征脂肪酸方法是衛生部推薦的4 種檢測方法之一,在此基礎上,吳惠勤等[24-25]利用固相微萃取氣相色譜-質譜聯用(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gas chromatograph 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技術研究了油脂內源及外源物質的微量化學成分,發現地溝油含有反式脂肪酸trans-C18∶1、trans-C18∶2,且還含有乙酸、3-丁烯腈、2,5-二甲基吡嗪等特征雜質成分。而后通過對植物油和不同地區地溝油中的成分的對比分析,確定其可作為地溝油鑒別指示成分,并運用此法在衛生部地溝油盲樣檢測中達到95.5%的準確率。

趙海香等[26]則根據植物油和地溝油中脂肪酸酯存在方式的不同,利用GC-MS的全掃描模式檢出地溝油中含有肉豆蔻酸甲酯(C14∶0)、棕櫚酸甲酯(C16∶0)和硬脂酸甲酯(C18∶0)等14 種脂肪酸甲酯,得出若植物油樣品脂肪酸甲酯種類多、含量高,則可判定為地溝油摻假的結論。此法可以作為地溝油摻假的快速粗篩方法。He Wenxuan等[27]采用固相萃取(solid phase extraction,SPE)氣相色譜氫火焰離子檢測器法分析了84 個植物油樣品和13 個地溝油樣品中膽固醇含量,測定結果表明當膽固醇含量超過50 μg/g可判定為疑似地溝油。

李小鳳等[28]采用SPME結合GC-MS技術,對廣州市大型湘菜飯店下水道隔油池中的41 種地溝油樣品和25 種市售植物油樣品中的揮發性成分進行對比分析,確定了酸類、醚類、芳香類、檸檬烯及大蒜素可作為湘菜類地溝油的判定成分,為鑒別地溝油與植物油摻假等提供了有力的依據。陳曉婷等[29]建立了熱重-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分析檢測技術,結合主成分分析化學計量學方法分析不同來源的回收油樣品和正常食用油,發現采用單獨一種分析技術均不能實現回收油的有效鑒別,結合兩組數據進行主成分分析能夠實現全部回收油與正常食用油的區分,體現了聯用技術可獲取多信息的優勢。

2.2.2 液相色譜法

楊曉燕等[30]建立并驗證了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油類樣品中膽固醇含量的檢測方法,實驗表明該方法準確可靠、回收率良好,對于地溝油的鑒定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隨后Zhang Zhong等[31]利用液-液萃取及液相色譜-串聯質譜(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測定地溝油中辣椒堿類化合物(包括辣椒素、二氫辣椒素、合成辣椒素)及丁香酚,檢測限分別為0.02、0.03、0.03、0.6 μg/L,且在一定的質量濃度范圍內線性良好,已被衛生部確定為地溝油的4 個儀器檢驗方法之一。趙琴[32]和趙燦方[33]等也分別建立了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譜快速檢測地溝油中辣椒素的方法。由此可見,油中調味品等成分(辣椒素、丁香酚等)為地溝油的鑒別提供了一種新選擇。

廖權豐等[34]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譜-三重四極桿質譜串聯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mbined with electro spray ionization triple quadrupole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測定餐廚廢油中黃曲霉毒素B1、B2、G1、G2含量,對餐廚廢油中黃曲霉毒素的檢測限為0.5 μg/kg。劉波[35]通過高效液相色譜分離熒光檢測法分析植物油和地溝油中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常見植物油中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均未檢出,這一結論可為地溝油摻入植物油的檢測提供參考依據。

Wang Shicheng等[36]采用液相色譜-大氣壓化學電離質譜(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atmospheric pressure chemical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HPLCAPCI-MS)方法,分析了15 個地溝油和11 個食用油樣品,結果表明地溝油中存在三亞油酸甘油酯、二亞油酸單油酸甘油酯、二亞油酸單亞麻酸甘油酯、二油酸單亞油酸甘油酯等甘油三酯的5 種亞油酰基氧化產物,建立了地溝油和正常食用油的判別模型,確定含有亞油酸環氧化物的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ols,TAG)分子可作為地溝油區別于正常油脂的標志成分。

2.2.3 離子色譜法

離子色譜法是分析化學領域中發展較快的方法之一,該法選擇性好、靈敏度高、快速和簡便等特點成為陰離子分析的首選方法。張詠等[37]利用離子色譜法測定地溝油樣品水萃取液中陰離子組成及含量,在地溝油中能檢測出一定量的乙酸根離子,且當食用植物油中摻雜質量分數為5%以上的地溝油時,色譜圖上會出現乙酸根離子的峰,可用于鑒別食用植物油是否混摻地溝油。

Zhang Zhong等[38]采用離子色譜法測定地溝油樣品中Na+和Cl-的含量,發現地溝油中Na+與Cl-物質的量的比高于4,確定地溝油中Na+和Cl-的含量及其比例關系可作為判斷地溝油的重要依據。晉榕等[39]隨機收集餐館的廢棄粗泔水油作為原料,模擬泔水油的精煉過程進行脫色脫臭處理,利用離子色譜法測定不同精煉過程Cl-濃度變化,且Cl-含量明顯高于合格食用油,可方便有效地鑒別泔水油與合格食用油。

2.3 免疫及分子生物學技術

2.3.1 免疫熒光層析試紙條法

李軍濤等[40]建立了快速檢測食用油中黃曲霉毒素B1的免疫熒光層析試紙條法,并與LC-MS/MS法作比較得出免疫熒光層析試紙條法的檢測下限為5 μg/L,且熒光免疫層析試紙條法和LC-MS/MS法具有高度的相關性,對于其他的黃曲霉毒素也具有高度特異性。

2.3.2 普通聚合酶鏈式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實時熒光聚合酶鏈式反應法

地溝油在收集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混入動物基因信息,楊冬燕等[41]以豬肉、牛肉、羊肉、雞肉、哺乳動物等動物源性基因及大米物種特異性基因作為靶基因,采用聚合酶鏈式反應及實時熒光PCR方法鑒定潲水油,自制的粗制潲水油樣品全部被鑒定為潲水油,結果表明普通PCR或實時熒光PCR方法可有效鑒定潲水油。楊永存等[42]在此基礎上,篩選出HOXC5基因片段作為地溝油鑒定的特異性指標,采用實時熒光PCR方法進行驗證,新建方法能夠正確區分正常食用植物油和地溝油樣品。上述方法均能有效鑒定潲水油并檢測到油中的動物成分,為地溝油鑒定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分子生物學技術檢測地溝油的方法值得深究。

2.4 電子鼻技術

電子鼻技術是利用氣體傳感器陣列來測定樣品中揮發性氣體成分的整體信息,最后應用化學計量學的統計學方法進行定性定量分析。李靖等[43]利用PEN3型電子鼻系統分析了高溫煎炸過程中大豆色拉油揮發性成分的動態變化規律,得到了電子鼻系統快速分析辨別煎炸油新鮮程度及品質的方法。楊冬燕等[44]則是利用電子鼻采集正常植物油和精煉地溝油的氣味信息,并通過數據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線性判別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進行判定,表明在不以所有正常植物油為一個整體進行數據分析處理情況下,電子鼻可以有效識別正常植物油與地溝油。由此可見,電子鼻可以作為一種快速檢測鑒別技術方法,但仍需要進一步探索與完善電子鼻技術在應用上的缺陷。

2.5 電化學分析技術

食用油屬于非電解質,其萃取水相電導率極低,而地溝油在回收和提煉的過程會溶入很多金屬離子、微生物,同時油脂變質也會生成酸敗和游離產物,這些都會使電導率升高。高向陽等[45]通過電化學分析法研究煎炸油中羰基價、pH值和電導率的變化規律為:羰基價、H+活度與煎炸時間,H+活度與羰基價之間均存在極顯著的相關關系,電導率與煎炸時間、羰基價的相關程度一般顯著。最后建議將pH 4.2作為快速鑒別煎炸大豆油食用品質特性的新型表述參數。劉玉蘭等[46]通過測定不同煎炸時間所取煎炸油樣極性組分含量和電導率值,發現極性組分含量和電導率值之間無顯著線性關系。綜上所述,電導率法可用于油脂是否經過煎炸的快速鑒別及煎炸程度的初步鑒別,但能否應用于煎炸油中極性組分含量的快速測定或應用電導率值表示極性組分含量還需進一步深入研究。

2.6 其他檢測技術

當然,隨著檢測技術不斷先進,也出現一些有效的、簡便的地溝油檢測方法。如Xiao Huyong等[47]利用膽固醇和冰乙酸的反應物與硫酸鐵銨生成的紫色化合物能有效抑制雙(2,4,6-三氯苯基)草酸酯-H2O2-咪唑化學發光反應的化學機理,建立了流動注射-化學發光聯用檢測膽固醇的方法。在優化的實驗條件下測定膽固醇的線性范圍為8.6h10-6~2.2h10-4mol/L,檢出限(S/N=3)為2.5h10-6mol/L。可見該方法具有設備簡單、操作方便、靈敏度高、線性范圍寬等優點,適用于實際樣品分析。

2.7 感官鑒別法

對于消費者而言,感官鑒別法是最直接的地溝油判別方法。1)看顏色,合格的油是透明狀,而地溝油有多種化學成分,會混濁和不透明,瓶底可能還有沉淀。2)聞氣味,每種油都有獨特的氣味,地溝油則不會有正常油脂的香味。3)嘗味道,正常的油嘗起來會有香的味道,但是地溝油嘗起來會酸,也有苦的味道。4)聽聲音,取油層底部的油一兩滴,涂在易燃的紙片上,點燃并聽其響聲,無聲音則說明合格,否則說明油中含有水分等雜質。5)問進貨渠道,必要時索要進貨發票或查看當地食品衛生監督部門抽樣檢測報告。

3 結 語

通過對基于多種技術的地溝油檢測方法進行分析比較,不難發現各種檢測技術的不斷改進完善使得地溝油的檢測甄別愈加明晰,并樂見形成技術突破。除了感官鑒別法外,快速植物油檢測儀和免疫熒光層析試紙條已經能夠簡單初篩不合格油樣,光譜檢測技術、電子鼻和電化學分析技術能夠很好地識別植物油和地溝油,而色譜檢測技術和分子生物學技術能夠準確分析檢測植物油和地溝油中的差異性物質。地溝油雖成分復雜,精煉程度高,且每種檢測方法或技術側重點不同,僅靠單一的檢測方法或技術是不能正確甄別的,但將多種方法或技術綜合運用,其評判的準確度和可信度會大大提高,與此同時,還需要建立樣本數據庫,擴大檢測樣本量,不斷探索和完善各種方法和技術,最終必將形成一套權威的、全面的、各方認可的評判系統,真正解決地溝油的檢測甄別問題。

近年來國內已經有不少地溝油工業化利用的研究,從根本上變廢為寶,解決地溝油污染問題,為地溝油合理的資源化利用找到最佳出路,國外的相關研究有許多可借鑒的方法。比如利用堿催化法、酸催化法、超臨界酯交換法和酶催化法將地溝油生產為生物柴油,應用于航天等行業;利用皂化原理將地溝油中的三甘油酯與堿反應生成甘油及洗滌皂制備日用洗滌品;廢棄油脂可生產制備生物破乳劑、乳化劑、潤滑劑和表面活性劑,實現廢棄油脂的最大利用價值[48]。政府應對地溝油加工企業實行備案管理,進行正確引導、獎罰分明,嚴防流入食用油市場。本文通過對地溝油檢測方法的歸納整理和總結,由舊及新,幫助后續研究者厘清了思路,為方法突破提供了參考。

[1] 何艷妮, 唐偉卓, 趙余慶. 地溝油檢測方法的研究進展[J].食品研究與開發, 2013, 34(13): 103-106. DOI:10.3969/ j.issn.1005-6521.2013.13.34.

[2] 陳兆圓, 李方實. 地溝油檢測方法的研究進展[J]. 食品研究與開發, 2014, 35(8): 129-132. DOI:10.3969/j.issn.1005-6521.2014.08.033.

[3] 李浩, 鄧平建, 楊冬燕, 等. “地溝油”標準物質候選物研制[J]. 中國公共衛生, 2014, 30(3): 361-363. DOI:10.11847/zgggws2014-30-03-34.

[4] 吳才武, 夏建新. 地溝油的危害及其應對方法[J]. 食品工業, 2014, 35(3): 237-240.

[5] 明雙喜, 張秀真. “地溝油”的檢測鑒定及回收利用概況[J]. 糧油食品科技, 2012, 20(4): 41-46. DOI:10.3969/j.issn.1007-7561.2012.04.013. [6] 謝夢圓, 張軍, 陳哲, 等. 地溝油的近紅外光譜分析鑒別[J]. 中國油脂, 2011, 38(12): 80-83.

[7] 陳秀梅, 于修燭, 王亞鴿, 等. 基于近紅外光譜的煎炸油極性組分定量分析模型構建[J]. 食品科學, 2014, 35(2): 238-242. DOI:10.7506/ spkx1002-6630-201402046.

[8] ZHANG B F, YUAN L B, KONG Q M, et al. Rapid discriminating hogwash oil and edible vegetable oil using near infrared optical fiber spectrometer technique[J].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 2014, 34(10): 2723-2727. DOI:10.3964/j.issn.1000-0593(2014)10-2723-05.

[9] 楊永存, 李浩, 楊冬燕, 等. 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鑒別“地溝油”的有效性評估[J]. 現代食品科技, 2014, 30(1): 227-232.

[10] 楊冬燕, 李浩, 楊永存, 等. 基于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1120cm-1~1097cm-1波段吸收峰差異鑒別地溝油[J]. 中國衛生檢驗雜志, 2014, 24(6): 765-768.

[11] 孫黛君, 朱旭菲, 董曉斌, 等. 基于涂膜法FTIR光譜的地溝油摻偽定性分析[J]. 中國糧油學報, 2014, 29(5): 120-123.

[12] HE W X, HONG G S, FANG R, et al. Research on specific indicators of waste oil[J].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 2015, 35(1): 76-82. DOI:10.3964/j.issn.1000-0593(2015)01-0076-07.

[13] HE W X, HONG G S, FANG R, et al. Three-index-value method for rapid screening unqualified vegetable oil[J].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 2015, 35(4): 1001-1009.

[14] 鄧平建, 楊冬燕, 李浩, 等. 地溝油拉曼光譜特征形態[J]. 中國公共衛生, 2015, 31(4): 510-515. DOI:10.11847/zgggws2015-31-04-40.

[15] 楊冬燕, 李浩, 楊永存, 等. 基于拉曼光譜技術的地溝油篩查方法研究[J]. 中國油脂, 2015, 40(1): 47-54.

[16] 陸仲寅, 劉芳, 宗群, 等. 長程紫外分光光度法快速鑒別地溝油、煎炸油、火鍋紅油[J]. 中國食品衛生雜志, 2015, 27(2): 136-139.

[17] 劉波. 火焰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食用油脂中鈉含量[J]. 理化檢驗(化學分冊), 2012, 48(12): 1444-1445.

[18] 劉李婷, 葛武鵬, 張剛亮, 等. 基于4項指標綜合運用的餐廚廢油檢測與鑒別[J]. 食品科學, 2013, 34(24): 243-248. DOI:10.7506/ spkx1002-6630-201324051.

[19] SUN Y H, AN H Y, JIA X L. Rapid identification of hogwash oil by using synchronous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J].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 2012, 32(10): 2726-2729. DOI:10.3964/j.is sn.1000-0593(2012)10-2726-04.

[20] MU T T, CHEN S Y, ZHANG Y C, et al. Laser induced fluorescence spectrum characteristics of common edible oil and fried cooking oil[J].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 2013, 33(9): 2448-2450. DOI:10.3964/j.issn.1000-0593(2013)09-2448-03.

[21] 王永巍, 王欣, 劉寶林, 等. 煎炸油摻偽食用植物油的低場核磁共振檢測[C]//科學儀器服務民生學術大會論文集. 上海: 上海理工大學, 2011: 157-162.

[22] 許秀麗, 任荷玲, 李娜, 等. 核磁共振技術在地溝油鑒別中的應用研究[J]. 檢驗檢疫學刊, 2012, 22(4): 25-31. DOI:10.3969/ j.issn.1674-5354.2012.04.008.

[23] 趙婷婷, 王欣, 盧海燕, 等. 基于低場核磁共振(LF-NMR)弛豫特性的油脂品質檢測研究[J]. 食品工業科技, 2014, 35(12): 58-65. DOI:10.13386/j.issn1002-0306.2014.12.003.

[24] 吳惠勤, 黃曉蘭, 林曉珊, 等. SPME/GC-MS鑒別地溝油新方法[J]. 分析測試學報, 2012, 31(1): 1-6. DOI:10.3969/ j.issn.1004-4957.2012.01.001.

[25] 吳惠勤, 黃曉蘭, 林曉珊, 等. SPME/GC-MS鑒別地溝油新方法(III)[J].分析測試學報, 2013, 31(11): 1277-1282. DOI:10.3969/ j.issn.1004-4957.2013.11.001.

[26] 趙海香, 任荷玲, 許秀麗, 等. 應用脂肪酸甲酯快速篩選植物油中摻假地溝油[J]. 食品科學, 2014, 35(16): 148-152. DOI:10.7506/ spkx1002-6630-201416029.

[27] HE W X, FANG R, LI Y X, et al. Determination of cholesterol content in vegetable oil for rapid screening waste oil[J]. 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5, 43(3): 394-398.

[28] 李小鳳, 王超, 汪勇, 等. 固相微萃取-氣相色譜-質譜法對比分析湘菜類地溝油與市售植物油中的揮發性成分[J]. 現代食品科技, 2015, 31(3): 242-265. DOI:10.13982/j.mfst.1673-9078.2015.3.040.

[29] 陳曉婷, 張慶合, 李秀琴, 等. 熱重-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方法鑒別回收油[J]. 分析化學, 2015, 43(6): 843-848. DOI:10.11895/ j.issn.0253-3820.140940.

[30] 楊曉燕, 應洪波, 張偉. 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油類樣品中的膽固醇含量[J]. 分析儀器, 2012(3): 85-87. DOI:10.3969/j.issn.1001-232X.2012.03.019.

[31] ZHANG Z, REN F, ZHANG P, et al. Determination of capsaicinoids and eugenol in waste-edible-oil by liquid-liquid extraction and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J]. Chinese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2012, 30(11): 1108-1112. DOI:10.1016/ j.talanta.2011.11.037.

[32] 趙琴, 胡藝凡, 許靜, 等. 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快速檢測食用油和地溝油中辣椒素和二氫辣椒素[J]. 分析科學學報, 2014, 30(6): 777-782. DOI:10.13526/j.issn.1006-6144.2014.06.001.

[33] 趙燦方, 鄧志芬, 李琳, 等. 地溝油中辣椒素的檢測方法研究[J]. 中國衛生檢驗雜志, 2014, 24(18): 2630-2636.

[34] 廖權豐, 周芳梅, 葉日金. 超高效液相色譜-三重四級桿質譜串聯法測定餐廚廢油中黃曲霉毒素B1、B2、G1、G2的研究[J]. 中國食品添加劑, 2013(5): 193-197. DOI:10.3969/ j.issn.1006-2513.2013.05.025.

[35] 劉波. 高效液相色譜-熒光法測定植物油和地溝油中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含量[J]. 食品科學, 2013, 34(2): 209-211.

[36] WANG S C, FAN J S, WANG Y H, et al. Determination of oxidation products of glycerides in hogwash oil us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atmospheric pressure chemical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J]. 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4, 24(5): 741-746.

[37] 張詠, 李瑩, 蔡春明. 離子色譜法鑒別地溝油的應用研究[J]. 中國糧油學報, 2012, 27(1): 107-110. DOI:10.3969/j.issn.1003-0174.2012.01.023.

[38] ZHANG Z, WANG L C, LU Y T. Determination of sodium and chloride in hogwash oil and their molar ratio by ion chromatography[J]. Chinese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2012, 30(11): 1113-1116. DOI:10.3724/SP.J.1123.2012.08053.

[39] 晉榕, 劉宛宜, 劉淼, 等. 離子色譜法鑒別泔水油與合格食用油研究[J]. 科學技術與工程, 2015, 15(2): 318-321. DOI:10.3969/ j.issn.1671-1815.2015.02.062.

[40] 李軍濤, 候水平, 姬澤薇, 等. 免疫熒光層析試紙條法檢測食用油中的黃曲霉毒素B1[J]. 中國衛生檢驗雜志, 2015, 25(7): 963-965.

[41] 楊冬燕, 楊小柯, 楊永存, 等. 潲水油聚合酶鏈式反應鑒定技術研究[J].中國食品衛生雜志, 2011, 23(3): 255-260.

[42] 楊永存, 楊冬燕, 李浩, 等. 實時熒光PCR檢測動物源性基因鑒定地溝油[J]. 中國衛生檢驗雜志, 2013, 23(18): 3514-3517.

[43] 李靖, 王成濤, 劉國榮, 等. 電子鼻快速檢測煎炸油品質[J]. 食品科學, 2013, 34(8): 236-239. DOI:10.7506/spkx1002-6630-201308051

[44] 楊冬燕, 李浩, 楊永存, 等. 基于電子鼻技術的地溝油鑒別研究[J].食品科技, 2014(6): 311-315.

[45] 高向陽, 司志敏, 游新俠, 等. 電化學分析法快速鑒別煎炸大豆油的食用品質[J]. 食品科學, 2013, 34(2): 220-223.

[46] 劉玉蘭, 王瑩輝, 張振山, 等. 電導率法快速檢測煎炸油極性組分含量的研究[J]. 中國糧油學報, 2015, 30(6): 53-56. DOI:10.3969/ j.issn.1003-0174.2015.06.011.

[47] XIAO H Y, CHEN J, WEI G F, et al. Determination of cholesterol in hogwash oil by flow injection chemiluminescence with bis(2,4,6-trichlorophenyl) oxalate-Hydrogen peroxide system[J]. 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3, 41(3): 432-435. DOI:10.3724/ SP.J.1096.2013.20666.

[48] 楊靜, 朱毅, 于新, 等. 地溝油檢測技術及資源化利用研究進展[J].中國食品學報, 2013, 13(6): 185-190.

Advances in Detection Techniques Used for Screening Hogwash Oil

SHI Yaxin1, GE Wupeng1,*, WU Xiaoyong2, GENG Wei3, YANG Jing4, YUAN Yajuan3
(1.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 China; 2. Xianyang Food and Drug Inspection Center, Xianyang 712000, China ; 3. Xianyang Product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Testing Institute, Xianyang 712000, China; 4. Institution of Inspection of Yangling Bureau of Quality and Supervision, Yangling 712100, China)

Hogwash oil is mainly refined from restaurant waste oil, waste frying oil and waste animal fat. Its composition is complex. Consumption of hogwash oil poses potentially serious health risks to consumers due to the presence of many toxic compounds. As hogwash oil incidents occurred frequently in recent years, crackdown on illegal hogwash oil incidents has been one of the key points of food safety regulation. Rapid and accurate detection techniques are of critical importance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hogwash oil. The origin and harm of hogwash oil are briefly illustrated in this article, and the analytical techniques used in the last 5 years to detect hogwash oil are deeply analyzed, including spectroscopy, chromatography, electronic nose, electrochemical analysis, immun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techniques. In this review, the emphasis is put on some emerging analytical techniques. The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the detection techniques for hogwash oil are discussed. In additi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industrial utilization of hogwash oil is summarized and evaluated, aiming to provide

and ideas for reasonably addressing the problem of illegal hogwash oil.

hogwash oil; identification; detection technique; utilization

10.7506/spkx1002-6630-201607049

TS227

A

1002-6630(2016)07-0276-06

石亞新, 葛武鵬, 吳小勇, 等. 地溝油甄別檢測技術研究進展[J]. 食品科學, 2016, 37(7): 276-281. DOI:10.7506/spkx1002-6630-201607049. http://www.spkx.net.cn

SHI Yaxin, GE Wupeng, WU Xiaoyong, et al. Advances in detection techniques used for screening hogwash oil[J]. Food Science, 2016, 37(7): 276-281.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OI:10.7506/spkx1002-6630-201607049. http://www.spkx.net.cn

2015-08-05

陜西省科技攻關項目(K336021201)

石亞新(1991—),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食品科學。E-mail:18149232957@163.com

*通信作者:葛武鵬(1965—),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食品科學。E-mail:josephge@sina.com

猜你喜歡
檢測方法
“不等式”檢測題
“一元一次不等式”檢測題
“一元一次不等式組”檢測題
“幾何圖形”檢測題
“角”檢測題
學習方法
小波變換在PCB缺陷檢測中的應用
用對方法才能瘦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02:42:52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Coco薇(2015年1期)2015-08-13 02:47:34
賺錢方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狠狠综合久久| 狼友av永久网站免费观看| 九一九色国产| 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6| 激情在线网| 五月婷婷丁香综合| 亚洲免费人成影院| 精品国产欧美精品v|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无码| 国产毛片久久国产| 亚洲青涩在线| 麻豆精品视频在线原创| 永久免费无码日韩视频| 一级黄色网站在线免费看| 国产天天色| 国产福利微拍精品一区二区| 综合五月天网|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91福利国产成人精品导航|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 亚洲国产清纯| 亚洲精品无码AⅤ片青青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网在线观看| 91精选国产大片|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国产噜噜噜| 亚洲视频在线网| 亚洲成综合人影院在院播放| 国产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国产视频| 国产极品粉嫩小泬免费看|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黄色网页在线观看| 老司机午夜精品视频你懂的| 国产麻豆福利av在线播放| A级毛片无码久久精品免费| 97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奶水| 再看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一级无毛片无码在线免费视频 | 国产美女91视频| 成人va亚洲va欧美天堂|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欧美一道本| 国产三级韩国三级理|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精品| 91在线精品麻豆欧美在线| 国产精品成| 亚洲精品国产乱码不卡| 日本高清有码人妻| 华人在线亚洲欧美精品| 99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中文字幕2区| AⅤ色综合久久天堂AV色综合| 美臀人妻中出中文字幕在线| 日韩精品毛片人妻AV不卡| av午夜福利一片免费看| 亚洲精品无码在线播放网站| 日韩视频免费| 欧美在线一二区|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代蜜桃| 亚洲AⅤ永久无码精品毛片| 97se亚洲综合| 亚洲国产无码有码| 久久国产精品波多野结衣|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福利微拍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视频|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野外拍在线|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对白优播| 国产尤物视频在线| 理论片一区| 国产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日本不卡视频在线| 久久男人资源站| 青青操国产| 中文字幕免费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