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家駿
[摘要]本文在閱讀與分析大量史料與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自20世紀90年代至今的關于晚清時代政治人物王文韶的研究成果進行整理、總結與分析,在細致分析當前的研究現狀基礎上找出不足,并對繼續研究此人物提出新的見解。
[關鍵詞]近代史 王文韶 綜述
[中圖分類號]K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4-0065-02
王文韶(1830—1908),字夔石,號耕娛、庚虞,又號退圃,咸豐二年進士。王文韶歷仕咸豐、同治、光緒三朝,在中央與地方均擔任要職,是晚清一位重要政治人物。因其為人處世“明於趨避,亦往往被口語”,被譏諷為“油浸枇杷核子”“琉璃蛋”。目前涉及王文韶的研究文章可大致分為以下三類:
一、對王文韶本人的研究
由于他“琉璃蛋”“油浸枇杷核子”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學界對王文韶本人展開的研究可謂鳳毛麟角。
目前對王文韶本人進行研究的最全面的論文為張宏東的《王文韶研究》。該文在細致地展示了王文韶的家族譜系、梳理了作為政治人物的王文韶的生平之外,最為出彩之處在于以《王文韶日記》為主要材料,整理并分析了作為文人與大官僚的王文韶在讀書、聽戲方面的習慣。在最終的結語部分,作者總括他眼中的王文韶道:王文韶的為人外圓內方(外圓指他在官場上左右逢源,從不輕易得罪人;內方,指他愛才之篤,待友之誠);王文韶的能力在同齡人中屬出類拔萃,但同時又是個維護皇權及其制度的正統者;在近代中國急需轉型的背景下,王文韶是個守成有余、開創不足的官員。
作為目前唯一的全面研究王文韶的論文,這篇論文將閱讀史與人物研究相結合,具有極強的啟發性,不過由于屬開創之作,文章對于王文韶的描摹不免有些過于籠統。
除此以外,還有研究王文韶在某一時段內的活動的論文。《中華學人論稿 清代直隸總督研究》中收錄的任方明的《王文韶謀劃北洋防務初探》一文,就王文韶在甲午戰后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期間的一系列政務舉措進行了梳理。文章總結道:“王文韶在督直期間努力推行的新政和嘗試近代化的實業改革,其影響甚微,實效也不大……這是當時社會制度決定的”。《從甲午到辛丑“國變”與北洋變局》按照時間脈絡,以甲午戰爭后、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幾個版塊,介紹了從1894年到1901年期間北洋局面的變化以及其對清朝全局產生的影響。因王文韶在1895至1898年任北洋大臣,文章也對他進行了研究。作者認為:王擔任北洋大臣期間,因其性格圓滑、政治資本(較李鴻章而言)淺薄之故,致使北洋大臣權力被極大地削弱。李元鵬在《晚清督撫與社會變革》中,從甲午戰后督撫的變法自強意識,軍事、路政、礦政改革,教育改革等四方面,就1895到1898年之間地方督撫們深化洋務運動的措施進行探究。作者認為:包括王文韶在內,督撫們在這期間的改革過程中扮演著建言者與實踐者的角色,而這些改革既是對洋務運動的深化,又是維新變法的前奏,它們促進了中國社會的近代轉型。賈熟村《義和團時期的王文韶》前半部分以全局的視角介紹了義和團運動的全部經過,到兩宮即將回鑾,才開始歷數王文韶因“明于趨避”從慈禧太后那里得到的“無微不至的關懷”,最后得出結論:王在義和團運動期間比他的同僚們都更高明。
二、對王文韶日記進行的研究
這類文章主要集中在對《王文韶日記》的研究上。該日記原稿二十冊,藏浙江省杭州市圖書館,由袁英光、胡逢祥整理并于1989年出版。內容起自同治六年,止于光緒二十八年,中缺同治十二至十三年,光緒三年、八年、十六年、十八年、二十年、二十四年四月至二十五年的部分內容,全書總計約七八十萬字。該日記出版后,有《關于王文韶的日記》《論〈王文韶日記〉的戲曲史料價值》《〈王文韶日記〉記載的1867—1872年武漢和長沙地區梅雨特征》等文章發表。這些文章通過研究《王文韶日記》,構建了晚清時中國社會文化、區域地理等方面的貌相。此外,學者在研究晚清人物、事件時,也常常引用該日記的內容。《晚清新式學堂之創建——以盛宣懷與南洋公學為個案的研究》中,通過分析《王文韶日記》涉及創辦北洋大學堂內容的篇幅而認為創辦新式學堂一事對王而言無足輕重,他只為支持盛宣懷才向光緒帝上請設學堂一折。這些研究,共同凸顯《王文韶日記》的史料價值。不過,由于一些重要年份的日記內容缺失,也導致該材料在某些問題的研究中難堪大用。
三、晚清歷史研究中稍被關照的王文韶
王文韶本人雖見棄于史家,然因其地位之故,許多圍繞晚清時期事件史進行研究的文章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他。
林文仁的專著《南北之爭與晚清政局(1861-1884)——以軍機處漢大臣為核心的探討》以晚清朋黨集團成員的地緣關系著眼,將清政府漢族官員的派系斗爭以南、北派之間的黨同伐異的方式展現出來,并再現了清流黨的興衰和西太后權威的建立過程。作者將王文韶入樞視為打破南北微妙平衡的大事件,而隨著南派領袖沈桂芬的死亡,王文韶一度成為新領袖,但因此招致北派的猛烈攻擊,最終因云南奏銷案的案發而乞養回鄉,南派因此遭受重創。涉及反貪腐問題的還有《內部治理——中國傳統權力體系的維持和運作》,該文章通過剖析清廷對云南報銷案涉案官吏的處置策略,得出晚清時清廷對貪官的懲罰往往適可而止,當涉及朝廷重臣時,一般不做徹底追究的結論。《言官與光緒朝政研究》亦用云南報銷案為例,證明言官在光緒朝政治斗爭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洋務運動”是研究晚清史的一大熱門。陳曦在《湖南洋務運動失敗原因探析》中研究了王文韶擔任湖南巡撫期間辦洋務的活動。作者認為湖南辦洋務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與湖南巡撫調任頻繁且普遍思想保守有關,但作者對王文韶基本持肯定態度,認為他是最開明的一個。張雪永在《政治漩渦中的教育: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創建研究》中,細致地研究了甲午戰后李鴻章、王文韶、盛宣懷、胡燏棻等官員錯綜復雜的關系,展現了蘆漢鐵路工程和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在他們影響下艱難起步的過程,頗有《翁張交誼與晚清政局》之風。作者認為王文韶支持辦學,但因其資歷問題而不得不最終選擇依靠李鴻章辦教育。
在甲午戰爭的研究中,茅海建先生在《“公車上書”考證補(二)》中辨析了劉坤一與王文韶兩人在“促和”態度上的內在一致性。文章引起房德鄰、賈小葉與他的精彩論爭。賈小葉作《也談劉坤一、王文韶的兩件電奏》與茅先生商榷,二人分歧主要集中在對劉坤一究竟主戰還是主和,對王文韶,兩人皆以其持主和態度,賈小葉更認為王文韶為主和而夸大津沽海嘯的破壞力。此前,賈小葉先生發表論文《試論督撫與〈馬關條約〉簽定后的換約問題》,深入研究各地督撫對是否該接受《馬關條約》的意見態度及具體活動。文章認為王文韶對是否接受和約一直避免明確表態,而當其接到光緒帝電令不得不表態時,則主張接受議和,甚至不惜夸大海嘯災害,以促成光緒帝妥協。
戊戌變法是晚清史又一研究熱門。對王文韶在戊戌變法中扮演的角色,大多數學者認為他對變法“陽奉陰違”。孔祥吉、村田雄二郎合作的《光緒帝聯合日本大舉新政外交政策的確立——從林權助致大隈重信機密報告談起》,利用日本外務省檔案揭示了王文韶在光緒帝聯日維新的實踐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二人合著的《從中日兩國檔案看〈國聞報〉之內幕》(上、下)則運用日方檔案以及嚴復等人的書信資料,論證了王文韶一直用實際行動幫助維新派甚至為其提供庇護。關于王對待維新的態度,作者認為“王文韶與這個時期天津蓬勃興起的新政運動殊有關系……乙未戊戌間在大是大非面前,王文韶并不是‘琉璃蛋,也沒有隨波逐流,而是頭腦清醒地對新政采取了同情立場。”
在研究清末新政的文章中,也可覓到王文韶的身影。關曉紅在《議修京師貢院與科舉制的終結》與《科舉停廢與清末政情》兩文中,詳細論述了王文韶堅決反對廢除科舉而被瞿鴻禨等“設計排去”的過程。作者認為,此舉不啻為排除了廢除科舉制度的最大障礙,此后,“立廢科舉”的意見順利在朝中得到通過,新政也由此快速進入到政體變革與籌備立憲階段;然而,也正是因為此事進行得過于順利,使人們對改革中的問題的思考變得簡單,最終導致各種矛盾爆發,促使清王朝在武昌起義中轟然倒塌。
四、總結與展望
到目前為止,學者大多從研究事件史、專題史的寫作需要出發,在涉及王文韶時便對他進行蜻蜓點水的介紹。在資料運用上,除孔祥吉外,基本上只通過解讀中方材料來雕刻人物。王作為晚清高級官員,國外有大量相關資料。筆者在“亞洲歷史資料中心”網站便檢索到37卷線上檔案,其他渠道應存有更多材料可供挖掘。
在對其日記的研究方面,因受研究范圍及研究范式的桎梏,該日記最早僅能給政治史加一重注腳。進入新世紀后,人們開始利用《王文韶日記》研究生態環境史、社會文化以及閱讀文化史。這一方面證明了《王文韶日記》的重要價值,另一方面也提醒我們,對該日記的剖析與解讀依舊停留在較為單薄的層面。
在王文韶個人形象的構建中,大多數學者認為王文韶有一定主見,但礙于資歷、地位等因素而選擇中庸;也有學者認為王文韶正是以“騎墻”風格為自己謀得利益。這些觀點,基本上都難脫傳統的王文韶形象之窠臼。近十年來,隨著新材料的發現與解讀,少數學者也梳理出了被前人忽視的王文韶“堅定的行動派”的一面。
王文韶生逢多事之秋,一生涉及大量國內國外的事件,經歷非常豐富,且有較全面的本人日記留存于世,理應是研究晚清時代政治、社會、文化等問題的一個良好的切入點。從人物研究的角度來講,隨著新材料的發現與解讀,也開始出現對他的新評價。而從論著的總數來看,研究王文韶的論著數量并不算多。因此,總體來說,這個人物還有許多值得深挖的空間,值得后來者們下一番力氣。如能充分地搜集國外相關文獻并與國內文獻綜合起來進行分析研究,必能還原一個更為真實的王文韶,而透過他,將更加清晰明了地展開晚清政治、外交、軍事、社會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參考文獻】
[1]張宏東.王文韶研究[D].暨南大學,2013.
[2]徐傳武,桑哲主編.中華學人論稿[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9.
[3]樊曉敏.從甲午到辛丑“國變”與北洋變局[D].河北師范大學,2006.
[4]李元鵬.晚清督撫與社會變革[D].河北師范大學,2009.
[5]賈熟村.義和團時期的王文韶[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05).
[6]袁英光,胡逢祥整理.王文韶日記(上)[M].北京:中華書局,1989:前言第2頁.
[7]周一良.關于王文韶的日記[J].讀書,1993(05).
[8]曾凡安.論《王文韶日記》的戲曲史料價值[J].文化遺產,2010(03).
[9]滿志敏,李卓侖,楊煜達.《王文韶日記》記載的1867—1872年武漢和長沙地區梅雨特征[J].古地理學報,2007(04).
[10]韓珂.晚清新式學堂之創建——以盛宣懷與南洋公學為個案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
[11]林文仁.南北之爭與晚清政局(1861-1884)——以軍機處漢大臣為核心的探討[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12]張莉.內部治理——中國傳統權力體系的維持和運作[D].寧波大學,2012.
[13]鄭云波.言官與光緒朝政研究[D].吉林大學,2012.
[14]陳曦.湖南洋務運動失敗原因探析[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6(03).
[15]張雪永.政治漩渦中的教育: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創建研究[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1).
[16]茅海建.“公車上書”考證補(二)[J].近代史研究,2005(04).
[17]賈小葉.也談劉坤一、王文韶的兩件電奏[J].近代史研究,2007(03).
[18]賈小葉.試論督撫與《馬關條約》簽定后的換約問題[J].(會議)傳統思想的近代轉換,2007(06).
[19]孔祥吉,村田雄二郎.光緒帝聯合日本大舉新政外交政策的確立——從林權助致大隈重信機密報告談起[J].學術研究,2004(03).
[20]孔祥吉,村田雄二郎.從中日兩國檔案看<國聞報>之內幕(上) (下)[J].學術研究,2008(07、09).
[21]關曉紅.科舉停廢與清末政情[J].中國社會科學,2004(03).
[22]關曉紅.議修京師貢院與科舉制的終結[J].近代史研究,2009(04).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