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還真是一個不太平的地兒,敘利亞問題還沒解決,伊朗和沙特又開撕了。從來不缺戲看的中東,在敘利亞和ISIS話題剛剛熱度減退沒幾天,又上演了新的一幕。尋根溯源,不外乎各有各的政治訴求及中東亂局間的大國博弈。
1月6日,沙特阿拉伯常駐聯合國代表阿卜杜拉·穆阿利米稱,若伊朗停止干涉別國內政,沙特將與其恢復外交關系。但同時沙特外交大臣朱拜爾回應伊朗的指責時又稱:“30年來,伊朗犯下的罪行都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而奈米爾的思想與本·拉登一樣,是死有余辜。”這也使得中東的“亂局”更加撲朔迷離。
此前,沙特在1月2日以恐怖主義罪名處決了包括知名什葉派教士奈米爾在內的47人,引發了中東乃至全球什葉派穆斯林的抗議浪潮,也引發了中東“角斗場”新的力量格局爭奪。
沙伊斷交引連鎖反應
沙特和伊朗的此次沖突發酵得極為迅速。沙特1月2日處死奈米爾后,當晚駐德黑蘭大使館便遭到伊朗示威群眾攻擊和闖入,沙特因此撤離駐伊外交官。同時,沙特外交大臣朱拜爾宣布,沙特與伊朗斷絕外交關系,并責令伊朗外交人員48小時內離境。伊朗警方目前已驅散德黑蘭騷亂制造者,并逮捕了40人。
此事迅速引起了其他伊斯蘭國家的連鎖反應。一方面“伊朗的受害國”紛紛出來踩對手一腳,1月4日,巴林王國、蘇丹先后宣布與伊朗斷交,同一天,阿聯酋降低與伊朗的外交級別,5日,科威特也召回該國駐伊朗大使。與此同時,在印度北部和伊拉克許多城市,爆發了數千人的抗議集會,譴責沙特王室的行為,要求沙特皇室下臺。
被孤立的伊朗也不甘落后,批評沙特蓄意煽動地區緊張對立,企圖轉移對國內問題的注意力,使館被沖擊只是借口。為了避免兩國關系緊張升級,美國也出面調停,“呼吁各方冷靜,有步驟地解決問題。”
然而帶頭開啟中東亂局“閥門”的沙特對此并不“感冒”。有分析認為,美國對傳統盟友的忽視是沙特方面選擇用自身力量啟動地區實力再平衡的關鍵原因。路透社報道稱,沙特表示對西方國家不斷容忍伊朗已經“受夠了,并不關心這次是否激怒了美國。”
制造亂局 加劇爭霸
顯然,沙特對自己當前在中東地區的地位不太滿意,才一改往日穩健、溫和的外交路線堅持“一意孤行”,引發此次地區亂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與非洲研究所研究員殷罡接受采訪時指出,“沙特認為,伊朗核問題和巴沙爾問題的最后結果都是由于美國的背叛行為,導致自己在中東的牌局里輸得太多。所以沙特是有意激化矛盾,給美國出了道難題。”這也確實讓美國陷入左右為難的境地,美國政府在再三權衡、兼顧不得的情況下,于1月4日首次做出了“中立”的表態。
隨著伊朗在打擊IS中的高參與度和美伊關系的逐漸改善以及國際油價的下跌,沙特在中東的地位越來越尷尬,加之國內什葉派的蠢蠢欲動,內政外交都讓沙特倍感焦慮。而往日親密的盟友此時也跟敵人走得親密,顯然再指望不上。這種情況下,沙特拿老對手開刀,爭奪地區領導地位也并不是奇怪的選擇。
“沙特的攪局似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讓伊朗背上了攻擊他國外交機構的罪名。”殷罡說。沒有了美國的插手,中東局勢在沙特的挑頭下形成了火藥味十足的陣營對立。巴林指責伊朗“持續地、公然地、危險地干預”海灣和阿拉伯國家的內部事務,并稱對沙特駐伊朗大使館的襲擊是“對保持整個地區安全與穩定而言非常危險的宗教政策”。
沙特制造的中東地區亂局,除了傳統的教派沖突外,又增添了爭奪美國青睞和國際事務參與度和話語權的因素,使得矛盾進一步升級。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研究員田文林說:“兩方陣營的對立也使得這些矛盾日益明顯化,沙特和伊朗都有意利用某種勢力來消減對方的力量。”
內外較量 前路未知
伊朗顯然是不想做出過激回應,破壞與西方好不容易修復的良好關系,保持自己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地位。但沙特還沒達到“攪局”的目的,是不會輕易放棄這一次機會。那么,危機會上升到開啟整個地區沖突洪流“閥門”的地步嗎?
一些關鍵的地緣政治負面影響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對政治解決敘利亞、伊拉克、也門等地區問題恐怕是雪上加霜。“伊斯蘭國”等極端組織也可能借此得到喘息機會,使得反恐局勢進一步惡化。俄羅斯《報紙報》網站刊文指出,中東地區的沖突恐怕會帶上越來越濃的宗教氣息,這也將降低圍繞本地區最尖銳的沖突達成協議的可能性。
同時美歐等國還沒有打消在中東地區扶植代理人,以實現自身利益的一貫理念。俄羅斯也看到了其中的機遇,拋出“愿意在需要的情況下充當調解人”的信息,背后試圖借機強化俄羅斯在中東地區影響力的目的并不難猜測。
中東內部的砝碼目前看來明顯有加重的趨勢。此次沖突中,沙特和伊朗都表現出作為兩方陣營領導者的號召力,也越來越積極地參與到本地區的勢力角逐中。田文林表示,沙伊的關系會呈現“短期激化,長期緩和”的趨勢。英國廣播公司指出,沙伊交惡無疑是給和平進程敲響的喪鐘。德國《柏林日報》認為,中東正面臨重新洗牌。
目前的危機暫時似乎是可控的,但又能可控多久呢?美國《市政廳報》警告,“前兩次世界大戰都是以一些國家卷入并且每個人選邊站開始的。”全世界或需警惕“第三次世界大戰來臨”。
他倆斷交,中國就要沒油了?
沙特、伊朗都是中國的石油進口大國,沙特很長時間都占據第一的位置,伊朗也是名列前茅。雖然近年來,中國由于各方面的調整,從這兩國的原油進口量有所降低,但依然占了很重的比例。
不管這兩國局勢怎么走,國際石油價格都會受到影響,所以這兩國互撕的局面不可控,中國很難是“看戲”的角色。
為應對有可能出現的中東亂局,中國該如何應對可能的風險?
首先,堅持能源進口多元化。2000年以來,中國進口原油的十大來源地分別是沙特、安哥拉、安曼、伊拉克、俄羅斯、委內瑞拉、阿聯酋、科威特、哥倫比亞。除了中東,中國也向北非、東歐、南美進口石油。今后可以加大從北非、東歐和南美地區石油進口的比例,從而降低風險。此外,中國可以適當多進口以用于戰略儲備。
其次,加強遠洋海軍建設。海軍是最能夠保護主權國家海外利益的軍種。
保護遍布于世界的中國海外利益,是時代賦予中國海軍新的歷史使命。中國海軍擁有約77艘水面作戰艦艇、超過60艘潛艇、55艘中型和大型兩棲艦艇,以及約85艘裝備導彈的小型作戰艦艇,包括1艘訓練用的航空母艦“遼寧”號和數艘艦隊彈道導彈核潛艇以及核攻擊潛艇。
中國海軍繼續將其作戰和部署范圍拓展至太平洋和印度洋。雖然中國海軍仍將“近海”防御視為首要任務,但中國逐漸向“遠洋”拓展,要求中國海軍必須裝備擁有可靠自衛能力的遠程、高自持力多任務海軍平臺,為第一島鏈外的作戰任務與非作戰任務(包括為商船和油輪提供護航)提供保障,包括中東。
伊沙斷交將會對中國在能源安全、海上航運以及海外利益空間拓展也產生不利影響。中國應該對此有所準備,“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我們在中東的每一項舉措都以國家利益的需要為導向。
(綜合摘編自《人民日報·海外版》《財經國家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