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一直以為自己關于北大想說的話很多,話到嘴邊,卻又訥訥難言:雖然算來在燕園里也呆了一千多個日日夜夜,可當真要描畫個中滋味一星半點,竟是開口之難難于上青天。不知道是因為自己的愚鈍還是北大的博大,只知無論這是怎樣一個成就或埋葬夢想之地,我曾經屬于這里,我便一直屬于這里。
聽上去似乎有點“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意思了,但我心知實情并不是這樣,大概也不過只是出于一場偶然:原本一切歸屬感和影響一開始都源自偶然。北大于我,一直不過是一個稀薄或濃烈的幻覺,長久以來一直如影隨形、若即若離,剛轉過身就已消失。唯前胸后背都已在不經意間被三年流光打下烙印——
又無奈流光容易把人拋,紅的不單只是櫻桃、綠的也不僅那芭蕉。
第一次來到燕園還是大四那年秋天。那時我還遠在南方一所大學讀金融系,卻走火入魔立志要考北大中文系研究生,動機說來并不冠冕:一直想讀中文卻又陰差陽錯入錯了行,考研之際不放手一搏,又更待何時改弦更張。又知道北大中文天字第一,也早厭煩了南方纏綿悱惻的水汽,因此早存了背井離鄉遠走高飛之心。
那年七月我剛滿二十,九月初就獨自背包上了北京。之前從沒有來過北方,聽剛從北京新東方暑期班回來的師妹說那邊正在下雨,氣溫從三十度陡降至十幾度,便盡力往包里塞了好些厚衣服,記得里面還有一件初冬穿的抓絨夾襖,現在想來十分可笑。臥鋪車上的23個半小時說不出的向往而迷惘,不知即將要到的是怎樣一個城市,而那所我向往的大學到底又是什么模樣……出站后一顆心更飄飄蕩蕩落不到實處:這就到了北京?站前廣場人聲鼎沸,廣場東側的公交車站熙熙攘攘都是外來的大包小箱的人,地面由于下雨非常泥濘,每個公交車站牌附近都有一個小小的亭子——后來才知道是調度室——五六平米見方,亮著很容易讓人聯想起80年代的慘白的日光燈管,幾個穿著寬大藍制服的人帶著鼓鼓囊囊的袖套,用我當時還聽不太懂的北京話熱鬧刮脆地聊天。我夢游般隨著人群出了站,上了一輛據說開往北大的320路車。后來才知道這車只到頤和園路東口,下車后還需走一站半地才到西門。
那天在剛從南方來的我看來,確是一種如浸冰水的清涼。濕漉漉的雨絲和黑暗一樣廣漠無邊,無處不在,雨中20歲零兩個月的我心如鹿撞,第一次走進西門——那此后無數次不以為意地進出,只不過為買幾張碟、吃一頓飯的大門,當時的我卻有如林妹妹第一次進榮國府般步步留心。門口的飛檐坐了幾只神獸,天黑后也看不分明,只模糊地感覺到了一種陌生的威嚴。進門后也不辨南北,只四處亂走,不知怎地走到一個黑黢黢的池塘邊——后來追想,大約是人跡稀少的未名湖北側。池塘對岸是一排矮檐仿古建筑,亮著燈,秋夜蟲鳴之際似乎隱隱還可聽到瑯瑯的讀書聲,一時間不禁意蕩神馳,心向往之——又突然覺出隔岸觀火的自己的渺小:身處這樣一個陌生的大城,這樣一個人皆向往的高等學府,這樣一片幽靜的水域,此刻自己卻是身份難明,前途未卜。
兩年后,我終于以一個北大學子的身份再次走入燕園,初見還歷歷在目,再到湖邊,卻無法確定那一排恍如夢境的房屋到底在何處。卻正是這無可取證的幻覺,像是一盞燈火,一直在暗中給我指引,引我終于抵達彼岸。
整個北大我最喜歡的建筑,自然就是那“哥特式”加“中國傳統回廊”的“亞洲高校最大圖書館”。尤其魂牽夢系的,便是圖書館二層的盡頭,223房間,文學圖書借閱區。在那里狼吞虎咽了若干小說、文藝理論和畫冊,熟悉到只要閉上眼,就能準確無誤地回想起借閱室桌椅排列的形狀,窗邊百葉窗瀉入的陽光中閃爍的微塵,以及書架四周靜靜散發的油墨香氣,聽到閱覽室門口右側高懸的大鐘秒針走過表盤聲,無日無夜,滴滴答答。
貳
進入燕園后,我也才開始真正認識這個學校除了學術文章之外的其他面目。
最讓我懷念的地方,也是北大最華美的局部,則是在象征自由主義精神的三角地旁邊那座高大巍峨的白色建筑物,北京大學百年講堂。
燕園三年,無數個夜晚都消磨于此,無論仲夏隆冬,還是初春深秋,“不是在看演出,就是在看演出的路上”——我也因此發現自己的好奇心竟是無窮無盡:不管是新疆的刀朗木卡姆、蒙古的喉音長調、云南的云嶺天籟、京劇昆曲粵劇,還是俄羅斯的芭蕾舞、英國TNT的莎翁名劇、臺灣先鋒話劇……票價通常廉宜,是外面商演市價的十分之一或更低,經常是上完課了走過講堂,就隨手買一張晚上的演出票。除了白先勇執導的青春版《牡丹亭》或俄羅斯國立芭蕾舞團的《天鵝湖》之類的大熱門,多數演出是不必排隊的,票價有高有低,高的從未超過兩百,低則低至10元20元不等的,這類票必須憑借學生證購買,一人一票,先到先得。從這一點上來看北大學子當真是何其幸運,足不出園,便可賞遍藝葩,若是錢閑俱備,當真可到夜夜笙歌應接不暇的地步。
叁
然“所謂大學者,非有大樓,而有大師也”,說完了大樓,似乎應該說到大師。自認不是一個好學生,負笈三年,選修過的課卻是寥寥,印象最深的老師之一,卻是中文系的高遠東先生。高老師的名士氣是全中文系都有名的,研一第一學期選修他的“周作人研究”,那課是下午九、十兩節,大約4點50分到6點50分。到了學期將盡,冬日的黃昏越來越早地降臨,三教的老教室燈光昏暗,他站在講臺上穿一件黑大衣,樣式接近中山裝,戴一副黑框眼鏡,聲音既低吐字且慢,那種溫文木訥的姿態像極了舊式的知識分子,讓人情不自禁聯想起那個據說當年在北大上課也是由始至終低頭、授課聲如耳語的周作人——這聯想當然無稽。
此外我印象很深的還有人在中文系卻總將文學與電影理論相結合的戴錦華老師。我喜歡她無論多么枯燥的理論、名詞,都能夠以強大清晰的邏輯條分縷析之,而無論多么曖昧混雜的大眾文化現象,經她照妖也便一一原形畢露。她個子很高,總有一米七五以上,也許是中文系最高的老師——至少也是之一,無論男女。戴老師下課后食指與中指之間總習慣夾一支煙,灑脫率性,難怪風傳戴門子弟不論男女都煙不離手,上梁既歪兮;上課的時候則慣用手勢加強語氣,言辭間逸興遄飛,北大女先生溫婉知性者不少,卻少見這樣干脆利落的中性之美。不論春夏秋冬總喜歡穿長款風衣,更平添幾分瀟灑。畢業后我時常遺憾自己聽她的課聽得太少,但也因為她的課太受歡迎,去晚了決計占不到位,只能坐在講臺邊上的緣故。
研二那年,還有幸聽過來自哈佛的王德威先生的六堂課。他和香港嶺南大學的許子東教授被陳曉明老師特邀來做為期不到兩周的講座,一貫逃課成性的我居然六次講座一次不曾拉下,也算是求學生涯中一個小小的里程碑。講座之成功,讓人聯想起傳說中80年代北大中文系上課時的盛況,據說晚上7點的講座,不到6點就已人山人海,針插不進、水潑難入。王先生卻也當真不負眾望,把現代若干大家分析得鞭辟入里,珠玉滿堂,讓那些或坐、或站、或伏于窗臺的一眾北大學子聽得鴉雀無聲。尤其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聲音,絕對是最好的牧師才具備的稟賦,高低有致,斟酌考究,不急不徐,學問風度皆屬上乘,說沈從文那一章時甚至說得人幾欲下淚。最后也不知是誰提議的,許多人都踴躍地給王先生寫臨別留言,留言簿傳到我處時,發現前面有人寫:“謙謙君子,溫潤如玉”,還有“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我思忖再三,不得不承認也沒有比“君子”更好的形容了,只好胡亂續上一句:“既見君子,云胡不喜?”明知落了窠臼也顧不得了。
其他,陳平原老師的潮汕普通話也自讓我這個從廣東過來的學生感到親切,而我愛讀平原君的專著卻更勝于上課;曹文軒老師和王德威同樣走溫文爾雅的路線,只是多了幾分慢條斯理的幽默,作為自家導師,更愧受許多寬容照拂;作為新左領軍人物的韓毓海老師胸懷“天下”,不著述則已,一落筆便是《五百年來誰著史》的滔滔雄文,且為政府智囊團,隱有帝王師之楊度遺風;吳曉東老師上課端方嚴謹,文章漂亮,惜坐在后排常聽不清楚聲音;孔慶東老師嬉笑怒罵皆成文章,頗有說書人架勢;張頤武先生的“全球化”理論更成招牌……在中文系負笈三年,見過的老師,個人風格都很強烈。只是時代浮躁如此,即便象牙塔如北大,學生花頭漸多,學者名師也多不免主動或被動地成為時代文化風口浪尖之上的弄潮兒。未名湖邊的瑯瑯書聲既是幻覺,高山仰止的名師風范也便可遇而不可求。
肆
自己在北大時小說寫得不多,倒是時常偷偷寫詩。
四月殘忍而六月茫然
五月的槐花很香
雨水充足
和你們漫游的那些清涼的夜晚
對我助益良多
讓我始終懷念的,就是這首舊詩中的“你們”。其實剛上北大時甚至有點失望,因為身邊看上去積極上進的人甚至比本科更多……但漸漸相熟起來之后,便發現這也就是一路上來的好學生擅長自我保護的假面,中文系還是有不少隱藏極深的性情中人,可以聯床傾談,可以伴游賞花,可以磨礪精進。說來慚愧,雖作為首位“文學研究與創作方向”的研究生被招入北大,我卻沒上過專門的寫作課,和其他當代文學研究生的區別,只在于最后畢業是交一篇小說而非論文——我其實占了前無古人的便宜,后來這方向又招過兩屆師弟師妹,到他們畢業時,規定好像就嚴格起來,小說之外,還需增寫一篇數千字的小論文。
伍
每年4月的未名湖詩歌節也很好玩, 05年第一屆,就陣容極大地請來了舒婷、芒克和多多等詩人,著名的蘇州詩人車前子還當眾在舞臺上焚燒了自己的詩稿。后來還來了很多人大、北師大和清華的學生詩人,有好幾個光頭列隊上臺打了一幅橫幅,說“舒婷我愛你”——舒婷當時就坐在臺下。當時我是和一個朋友一起去的,他拿剛印出來的詩歌節簡報蒙臉大笑,笑完了才發現新油墨全印了他臉上。那也是我記憶中在北大最快樂的幾個夜晚之一。
還記得三教四教那
一老一少
兩個警察嗎
他們每天都踩著點兒來聽課
穿著早已過期的舊制服
分別出現在不同的教室
像一次又一次小說里的秘密接頭
還有那個七年如一日旁聽法國文學的大姐
臉上皺紋和手中書頁一樣深刻
她還用那個綠色的搪瓷杯嗎
她還坐在四教那個老位置嗎
這一首舊詩,則關于另一些看似與北大不相干,卻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將精力和光陰消磨于此的北大“邊緣人”。
當時在中文系課上最常見到的有兩個警察,一老一少,幾乎所有中文系略有名氣的公開選修課他們都不愿錯過,除非兩堂課時間沖突才不得不忍痛割愛其中之一。其中那個年輕些的比較活潑,其實也有40歲上下了,瘦小體格,喜著便裝,說話帶一點四川口音,時常拿一些豆腐塊的小文章給課上的我們看,說自己以前當過警察,喜歡寫作,要和我們學生多交流。我看過他一篇文章,大而粗的字歪歪扭扭地擠在那種最簡陋的格子信紙上,好像是關于三國人物的品評,文筆稚拙如高中生作文,落款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某某某”;有的同學對他此舉義憤填膺,以為是魚目混珠欺世盜名。其實這混的“珠”和盜的“名”,也不過是出于對北大中文系的盲目景仰罷了。吾輩躋身其中,反而應該暗道一聲“慚愧”加倍努力才是。
另一位是個老人,身材很高大,應該是北方人,大概有60多了,無論春夏秋冬時常穿一件舊警服,是好幾年以前的式樣了。我猜想他多半退了休,且一定有兩件一模一樣的警服輪流換洗,否則不可能每天看上去都同樣干凈整潔。他如此正裝來聽課,自是引人注目,卻幾乎不和其他人交流,只管默默記筆記,謄寫在練習本上的小楷異常秀麗,讓人看后不敢相信是出于那樣一個魁梧壯實的老人之手。相對那個外向的小警察而言,我更喜歡這個沉默的老人。只是當年每次看到他,以及此刻想起他,心底隱藏最深也最難于啟齒的疑問卻都是:今日之北大,究竟還當不當得起這種分量的熱愛參拜?
陸
也許正是因為這猶疑和慚愧,我才確信我真的愛過北大,愛著北大,并且依然會繼續愛下去。無論是聽來的舊日傳奇,還是身處其中的當日,抑或是現在睽違多年漸漸陌生的校園;并且,絕不單止因為它曾盛載了我三年最好的時光。
(文珍,作家,編輯,2004—2007年就讀于北京大學中文系,首位“文學研究與創作方向”研究生。著有小說集《十一味愛》《我們夜里在美術館談戀愛》,獲“老舍文學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最具潛力新人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