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豐
在新一波全球創新浪潮下,中國企業怎樣參與其中?
在我們過去的印象中,科學家或許是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者形象,他很有想法,很有想象力,動手能力也很強。比如愛迪生,為了做一個燈泡,他一種一種地試驗材質,試出來了,燈泡也就做出來了;然后是籌錢、辦工廠、商業化、賺錢,然后再打官司,最后把錢都賠進去。
然而今天,科學家憑興趣,包辦創新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積木式創新”的完整鏈條。
所謂“積木式創新”,是指在創新的過程中,不同要素之間如“積木”般的組合方式。
在今天的美國,更是出現了井噴式的創新活動,全面覆蓋了能源、航天、機器人、電子、醫療和教育等領域。以“積木式創新”來形容這些創新浪潮,包含了橫縱兩方面的含義——既指創新活動中所需要素的橫向組合,也指各個發展階段的決策權的縱向組合。“積木式創新”的縱橫兩方,涉及了企業的治理模式和法律規制,值得我們思考與借鑒。
全球創新生態的幾大變化
從美國的科研與商業現象來看,以前做科研的科學家往往是在學校的科學家,他們在聯邦政府的資助下所做的科研專利并不能獲得商業化的應用。然而,1980年,美國國會通過《拜杜法案》后,那些曾經被“束之高閣”的專利技術,逐漸通過工業化而被推向商用。
今天,在市場化的需求一端,也被在牽引著科學家的精力與興趣。相關企業會邀請科學家到企業工作,再把問題帶回實驗室,讓科研與生產相互配合,使得創新不再是僅憑興趣的。資本、決策、判斷與需求的牽引融為一體,每一項創新研究的背后都與市場需求的驅動密不可分?!鞍l明創新”不再是一個人靈機一動的創造,創新產品都不是偶然出現的,而是經過了大量的努力,利用商業化驅動進行的科研創造。
在商業化產品以后,科學家占大頭的時代也過去了。從當下的數據來看,一個發明到最后一個產品,發明專利僅占產品收成的百分之二;而每一塊錢的科研成果背后要有一百塊錢的商業推動才能付諸實現,轉化為商業化的產品。
除此之外,還有幾大明顯的變化也值得一提——
其一,從一個理念,一個科學的想法變成一個時代的產品,進而完成商業鏈條的時代過去了??茖W家的占比在慢慢稀釋,原來的公司體制和治理結構處在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中,這是一個需要動態摸索的過程。如何讓科學家心甘情愿地接受一個股權比例低得多、但絕對收入大得多的結果,也是一個動態摸索的過程。從這一點看,中國的企業家,中國的投資家應該盡早走到國外去,盡早發現這些商業機會。
其二,僅僅投錢就想坐收所有的漁利的時代過去了。見到一個技術,把錢投進去了,當然會長大。但是,可以長多大?這是投資人自己努力的結果,早期投入的人自己有一份責任,自己是一個自變量。為了使它可以長得更大,我們需要有戰略眼光的投資,幫助這些科技發明,重新定義其盈利空間,重新定義盈利的分配方式,讓它有一個更大的生長的空間。
其三,靠法律來保護知識產權的時代過去了。我們在美國的時候參觀了一個企業,他們所做的產品是太陽能硅片。傳統的硅片就是一大片硅,用金剛石的線來切割,像切豆腐一樣切割。在切割的過程當中會有很多的廢料,這個公司有一個核心技術來減少或利用這些廢料。這個技術如果僅僅靠法律保護,將來誰偷走這個技術就上法庭打官司,這是沒有用的。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平臺,一個生態來保護這些專利技術,這一點需要國家的政策支持。
其四,靠簡單模仿的時代也結束了。在全球化的時代,依靠簡單模仿已經無法生存了。因為信息不對稱的障礙已經基本上被消除了,別人有什么我們都知道,我們做什么人家也知道。所以,我們必須早一點出去看,避免重復,避免閉門造車,要早一點出去了解國外的發展情況。
其五,靠政府主導的時代同樣過去了。從前,我們發現一個好的產業,就依靠政府來牽引發展。但看一下今天美國的創新企業,那些在做驚天動地發明創造的企業,往往都是在毫不起眼的地方默默工作著。這些企業有兩個特點,一是它開始的時候很小,二是它長得很快。它很小的時候,政府看不到它;它長得太快,政府來不及反應。
所以,我們建議:一讓資本來識別,讓資本來牽引,因為他們用自己的真金白銀來投資,他們更敏銳;二是讓企業家來主打,因為中國具有應用創新的優勢和制造業的優勢,最適合進行大規模量產;三是讓政府來消除障礙,深化供應側改革,那就是降低稅收、削減管制以及促進企業家創新。
大變局中的中國企業機會
在全球創新生態下,如何尋找中國機會?
過去30多年,中國經濟經歷了高速增長,這主要得益于產權制度改革、價格管制的解除、加入WTO組織、匯率政策以及區域競爭等強大動力。然而今天,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已經放慢,而且將要持續放慢,這是人口紅利消失以及不良的國有企業治理等因素造成的。要擺脫經濟逐步放緩的趨勢,我們必須尋找重大的突破。這些突破,就包括了要在“積木式創新”的浪潮中尋找和把握中國的機會。
我們看到,“發明創造→專利確權→資本篩選→生產制造→全球營銷”的完整鏈條已經打通,這一鏈條上的精細分工和無縫對接,形成了“積木式創新”的新型格局。我們應該把握機會,瞄準“生產制造”和“全球營銷”的環節,在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信息交流層面。建立世界先進科技研究智庫,并加強智庫與制造業的聯系,及時捕捉將國際最新發明付諸商業應用的機會;鼓勵中美交流,舉辦美國創新投資家與中國制造業企業家的交易會和互訪活動,增進理解和信息更新,有效促進中美兩國在創新和創業的大循環中的優勢互補和對接;
二、法律層面。大規模地引入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已經證明行之有效或已經被普遍遵守的知識產權糾紛仲裁機制,減少美國創新企業在相關技術法規上的學習成本和交易成本,迅速消解美國創新企業擔心將技術輸入中國進行大規模生產后泄露商業秘密的隱憂;
三、項目篩選與融資層面。建立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關權威機構對接的知識產權交易平臺,幫助中國企業家準確有效地查詢、驗證、發現和篩選具有潛在商業價值的專利,從而克服高科技創新業中普遍存在的嚴重的信息不對稱障礙,減少誤判帶來的巨大損失,消除中國引入人才和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商業和法律隱患;
四、戰略合作層面。改變中國企業家過去僅僅對美國創新企業進行“財務投資”的保守模式,而改為對美國創新企業以產業規模進行配套對接的“戰略投資”模式,以便充分利用中國制造業既有的優勢,推進以明確產品制造為導向的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