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怡
中國傳統有看不起做體力活的心理,而在商業社會,消費者用錢投票。這種心態遲早要糾正過來。
中國文人墨客的傳統,是見到辛苦勞作的百姓,都要悲憫一番的。寒冬臘月賣炭的老翁,正午鋤禾的農夫,風波中捕魚的漁人,在文人的詩句中,都是值得同情的可憐人。自然,農業社會,勞力的價格并不高,商業也不發達,賣苦力的人,收入和境遇,確實比吟風弄月的文人們要差不少。文人從高處俯視,發些眾生辛苦的感嘆,也頗合情理。
需要辛苦勞作的行業,現代社會也不少。在寫字樓吹空調的上班族,或是各色文藝青年、小清新們,也是頗流行關懷“弱勢群體”的。他們在朋友圈里發張寒夜里的環衛工人,或是清晨的早點小販的圖片,配上一些雞湯文字,即刻可獲點贊無數。
其實清晨早起賣力的人,不只是早點小販。NBA籃球明星科比,也曾說過“你知道洛杉磯凌晨4點是什么樣子嗎?我知道”的金句。然而并沒有人去悲憫每天凌晨三四點就要開始高強度訓練的科比,只有羨慕膜拜而已。看來,幾點起床和勞動強度如何,并非小清新們是否投以悲憫的關鍵,只不過是收入和所從事的行業。
那么,如果小清新們發現賣勞力的小販,經濟收入其實比他們想象中高得多,甚至可能勝過自己,不知又該作何感想?媒體近日報道,山東臨沂有一個村子,村民們在上海經營早餐煎餅,每個攤位年利潤25萬元,多位村民已經在上海買房等等。
按每個煎餅賣5塊錢、成本1塊錢計算,每天至少賣出200個煎餅,每月毛利為2.4萬元,一年毛利為28.8萬元。一個家庭有三個攤位,一年毛利86.4萬元,扣去三個攤位每月租金一萬元,一年凈利近75萬元。而2014年上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7 710元,瞠乎其后。
當然,這個收入的計算,可能有夸大之嫌。但城市中辛苦勞作的人,或賣早餐,或販肉菜,或送快遞,或搬磚砌墻,或替人打掃家居,每月所獲,高于不少寫字樓中的白領,乃至在城中買房置業,也早已不是新鮮事。
有個段子說,上海陸家嘴地鐵口有賣水果的小販,去高檔寫字樓上班的小白領每天都會買上一袋水果。幾年之后,因為租金上漲,小白領搬到更遙遠的郊區;小販在陸家嘴地鐵口買房置業了。這反映了某種真實。
悲憫同情,往往基于某種優越感。維系優越感的,往往是更高的收入或社會地位等。但當你驀然發現,你所悲憫的“弱勢群體”收入比你還高,那種滋味不好受。農民工起薪高于應屆大學生起薪,已不是新聞。
互聯網正在摧毀大量傳統白領職位,創造性低、重復性強的工作在將來還會被機器人搶到機會。然而體力活的行情卻一年年看漲,因為市場對于這類工種的需求是不可或缺的。而公司文員辭職當月嫂,大學生回爐學技工,這樣的新聞越來越多。
古代文人騷客對從事體力勞動者居高臨下的悲憫心,是時候該讓我們反思了。中國傳統那種看不起做體力活的心理,“君子不器”“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在商業社會,消費者用錢投票。這種心態遲早要糾正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