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勝蓮 張小麗 邢鳳梅 吳慶文 (華北理工大學護理與康復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0)
?
自我效能理論對社區老年人居家不出的干預
董勝蓮張小麗邢鳳梅吳慶文(華北理工大學護理與康復學院,河北唐山063000)
〔摘要〕目的探討自我效能理論對社區居家不出老年人的干預效果。方法選擇2006年在唐山市五個社區居家不出的老年人,隨訪5年后仍為居家不出老年人62例,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應用自我效能理論為指導對干預組進行干預,干預6個月后對老年人居家不出狀態、日常生活能力狀況、軀體、心理、社會狀況等方面進行干預效果評價。結果干預組居家不出現狀明顯好轉,轉歸率為84.5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43.33%,與鄰居交往及參加社會活動等方面均優于對照組( P<0.05)。干預組心理狀況優于對照組,干預組在健康自我評價中選擇“健康和比較健康”的人數較多,而無孤獨感、無抑郁的人數也多于對照組( P<0.05)。干預后在日常生活能力得分為108~126、90~107的老年人人數明顯多于對照組( P<0.05)。結論運用自我效能理論對居家不出干預能促進老年居家不出的轉歸,改善居家不出老年人不良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狀態,促進其與外界的交流與溝通,增強社會能力。
〔關鍵詞〕居家不出;自我效能
居家不出為每天大多數時間在家中渡過,每周外出次數≤1次。居家不出的外出是指有目的的外出,與外界進行溝通交流,不包括被動的走出家門〔1,2〕,與醫學上所描述的外出禁忌無關。人長年累月的日常生活活動范圍極度縮小將會引起肢體活動能力下降,心肺活動功能降低,致使身體殘障及失用綜合征的發生〔3〕。自我效能指人們成功地實施和完成某個行為目標或應付某種困難情境能力的信念〔4〕。自我效能感的提高能夠幫助患者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促進健康行為〔5〕。本研究旨在探討自我效能理論對居家不出狀態老年人干預效果。
1. 1對象隨訪唐山市5個社區中5年前居家不出老年人,篩選出目前仍然為居家不出狀的62位老年人,其中男16人,女46人,年齡65~92歲。隨機分為干預組32人,男8人,女24人,平均年齡( 77±5.99)歲,對照組30人,男8人,女22人,平均年齡( 76±6.92)歲。兩組基本資料無顯著差異( P>0.05)。
1. 2方法應用自我效能理論為指導,從親身體驗、間接經驗、言語勸導、情緒反應四個方面對干預組進行干預,干預時間為6個月。對照組老年人不進行干預6個月后對兩組老年人居家不出狀態、日常生活能力( ADL)狀況、軀體狀況、心理狀況、社會狀況等方面進行干預效果評價。具體方法如下:①親身體驗。介紹和講解居家不出的有關知識,指導患者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指導老年人參與家務和購物等日常活動,鼓勵老年人外出散步,進行運動鍛煉身體,主動與親人、朋友和熟人見面。指導居家不出老年人記錄每天的外出活動卡片,堅持把自己活動安排的真實情況記錄下來,并逐漸修正其自身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做法,進行自我調控和自我監督。②間接體驗。邀請同一小區居家不出好轉的老年人給居家不出老年人講解自身好轉的經驗和益處。老年人通過觀察他人行為、傾聽他人敘述獲得間接經驗,激發去矯正自己的負面行為,從而增強自我效能。③言語勸導。每周對居家不出老年人家訪1~2次,家訪時間為1 h左右。通過與患者面對面交談,記錄老年人1 w的身體、心理、社會等情況,并檢查老年人的居家不出卡片的記錄情況,幫助患者改變不良生活習慣。④情緒反應。即給予積極的心理支持。與居家不出老年人建立良好的關系,了解其感受,傾聽老年人的談話,指導老年人在有不愉快或煩心的事時找朋友、家人或研究者傾訴,保持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幫助老年人正確認識和對待疾病,找尋自己的興趣愛好,并指導家屬經常與居家不出老年人溝通交流。對于孤獨、抑郁的老年人,3~4次/w(視情況而定,條件允許或增減探訪次數)家訪,30~60 min/次。
1. 3評價內容①居家不出現狀:外出次數≤1次/w者為居家不出,外出次數指調查日以前1個月的外出狀況,如果每周的外出次數不同時,將1個月內的合計外出次數除4,取平均外出次數。②人口社會學方面:采用自行設計一般資料調查表,包括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經濟收入、生活習慣、社會狀況等情況。③ADL:采用功能獨立性評測( FIM)量表。包括自理活動,排泄、移動、行走、交流和社會認知等項目,量表總分為18~126分。ADL得分從重度照顧到自理分為6個階段: 18~35分、36~53分、54~71分、72~89分、90~107分、108~126分〔6〕。得分越高,ADL越好。④心理狀況:包括健康自我評價、孤獨感和抑郁。抑郁狀態采用老年抑郁評價量表簡本( GDS-15)評價。GDS-15量表總分為15分,0~5分為正常,6分以上為抑郁。
1. 4統計學方法運用SPSS13.0軟件進行χ2檢驗。
2. 1居家不出現狀6個月后,干預組轉歸率與對照組差異顯著(χ2=11.393,P=0.001),見表1。
2. 2兩組社會生活能力比較干預組ADL得分為108~126,90~107的老年人人數明顯多于對照組,而且在鄰居交往及參加社會活動情況等方面均優于對照組( P均<0.05),見表1。
2. 3兩組心理狀況的比較干預組在健康自我評價、孤獨感和抑郁情況三方面均優于對照組,干預組在健康自我評價中選擇“健康和比較健康”的人數較多,而無孤獨感、無抑郁的人數也多于對照組且差異顯著( P<0.05)。見表2。

表1居家不出、ADL情況、社會活動的比較〔n( %)〕

表2兩組心理狀況的比較〔n( %)〕
通過增加個體對成功的體驗、增加替代性經驗、語言說服培養、調節情緒和生理狀態四條途徑可培養自我效能感。人的一切行為都是主客觀相互作用的產物,外部的經驗與主觀的認知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響作用,當個體總能獲得外界的關心和支持時,他的自我效能感就會增強。自我效能理論重視人的主體意識對行為的控制作用,強調從挖掘患者的動機入手來達到行為的目標〔7〕。
軀體障礙會造成老年人居家不出的發生,而居家不出同時也會進一步加重老年人的軀體障礙〔8〕,有研究表明,居家不出也是導致癡呆和臥床的發生重要因素〔9〕,因此,居家不出與身體障礙的發生是互為因果,相互作用的。居家不出的發生,會造成日常活動范圍減少,運動量較少,不利于人體骨骼、肌肉的生長,使心肺功能降低等。ADL也是老年人自理能力的體現〔10〕,ADL得分越高,自我管理行為越好。老年人的心理狀況,如健康自評、抑郁、孤獨等對于居家不出的發生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擁有良好的心理狀況可以減緩身體功能的衰老,健康自我評價主觀感覺不佳,可以使自理能力惡化〔11〕。
1 Nour K,Laforest S,Gauvin L,et al.Behavior change following a self-management intervention for housebound older adults with arthritis〔J〕.Int J Behav Nutr Phys Act,2006; 3( 1) : 12-8.
2新開省二,藤田幸司,藤原佳典,等.地域高齡者にぉける“タイブ別”閉じこもりの出現頻度とその特征〔J〕.日本公眾衛生雜志,2005; 52( 6) : 443-55.
3 Kono A,Kanagawa K.Characteristics of housebound elderly by mobility level in Japan〔J〕.Nurs Health Sci,2001; 3( 3) : 105-11.
4楊廷忠,鄭建中.健康教育理論與方法〔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52-5.
5王汕珊,梁麗梅,張全英,等.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應用自我效能理論的效果研究〔J〕.吉林醫學,2006; 30( 20) : 2443-4.
6邢鳳梅,姚三巧,范雪云,等.老年職業人群居家不出現狀及其影響因素調查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8; 28( 4) : 796-8.
7孫秋英,柳韋華,張廷香,等.自我效能理論在腦卒中康復中的應用〔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6; 23( 2) : 38-40.
8 Hall RG,Channing DM.Age Pattern of consultation and functional disability in elderly patients in one general practice〔J〕.BMJ,1990: 301 ( 6749) : 424-8.
9 Vinker S,Nakar S,Weingarten MA.Home vistor to the housebound patient in family practice: a multicenter study.Israeli General Practice Research Network〔J〕.Isr Med Assoc J,2000; 2( 3) : 203-6.
10邢鳳梅,姚三巧,景麗偉,等.煤礦老年職工居家不出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07; 23( 8) : 946-8.
11邢鳳梅,孫冬梅,景麗偉,等.軀體和心理因素對老年腦卒中患者居家不出發生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 30( 16) : 2337-9.
〔2014-11-09修回〕
(編輯杜娟)
通訊作者:邢鳳梅( 1964-),女,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老年慢性病研究。
基金項目:2013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 BBRK005)
〔中圖分類號〕R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 2016) 02-0434-02;
doi:10. 3969/j. issn. 1005-9202. 2016. 02. 086
第一作者:董勝蓮( 1965-),女,副主任護師,主要從事老年護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