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慶 ,田文杰, 曲 洋,李 輝
(洛陽理工學院 環境工程與化學學院 ,河南 洛陽 471023)
示范性應用型大學環境工程專業教學改革探討
王小慶 ,田文杰, 曲 洋,李 輝
(洛陽理工學院 環境工程與化學學院 ,河南 洛陽 471023)
隨著社會對環境工程專業人才要求的不斷提高,改進現有環境工程專業的學生培養模式和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分析地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定位,確定了環境工程專業的學科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結合洛陽理工學院環境工程專業的教學改革嘗試,提出了應用型大學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思路。
應用型大學;環境工程;專業教學
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公眾環境意識的不斷提高,環境治理問題亟待解決。國家相繼出臺了《全國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2011-2020年)》、《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大氣十條)、《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十條)等環境保護方面的政策,對改善環境質量、提升基本環境公共服務、實現節能環保等重大環保民生工程日益重視,在環境保護方面的投資顯著增長。環境保護投資總額及其占 GDP和固定資產投資的比例、彈性系數等均呈現顯著上升趨勢。社會對從事環境保護、環境監測、環境管理、環境研究、環境宣傳、環境教育等與環境保護工作相關的人才也有了更多的需求,同時對人才質量的要求也逐漸提高。社會對環境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既需要研究型人才,又需要應用型人才[1],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將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主流[2]。
地方本科院校以服務地方、培養專業應用型人才為主,在制定人才培養目標中,需轉變知識本位的人才培養模式,確定以社會需求為方向,以能力培養為重點,樹立工程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建立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教、學、用相統一的培養模式[3-4]。按照人才結構,通常將人才分為學術型、工程型、技術型和技能型[5]。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工程型、技術型人才的需求量將加大,技能型人才將逐漸減少。對于全日制一般地方高等院校,高級應用型人才應該成為這類學校的主要人才培養目標[6]。高級應用型人才的顯著特點是不僅具有寬廣的知識面和深厚的基礎理論,有接受繼續教育的基礎條件和基本能力,還能靈活運用本學科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實際問題,高級應用型人才較研究型人才更注重專業素養,但比高職高專培養的技能型人才更注重基礎理論素養,其專業口徑較寬,適應面較廣[7]。
洛陽理工學院屬于地方本科院校,在制定人才培養目標中,應以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為方向,以能力培養為重點,樹立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建立教、學、用相統一的培養模式[4]。2014 年洛陽理工學院被認定為河南省首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試點院校之一,為了進行轉型發展同時更好地加強專業建設,突出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我們確立了"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培養環境工程專業應用型技術人才"的培養目標。
根據環境工程專業自身特點,我們通過改革培養模式(3+0.5+0.5)、優化調整課程設置、強化實踐環節、改革教育方法等途徑,對環境工程專業的教學體系進行了試探性的改革。
2.1 確定學科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
結合學校推動轉型發展的契機,我們組織進行了環境工程專業轉型與發展調研活動,科學分析了環境工程專業崗位群及專業能力。環境工程專業的崗位群主要包括環境工程設計工程師、安裝調試工程師、環境影響評價師、環境修復工程師等,從業人員需要具備的專業能力主要有環境工程設計與運營管理能力、污染物控制技術應用能力、環境監測與評價能力。作為地方本科院校,我校環境工程專業的學科定位為面向基層、面向生產第一線的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上,突出強調以勝任所需求的專業崗位為目的。確立的人才培養目標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可持續發展理念,具備水、氣、固體廢物及物理性等污染防治、環境監測與評價、環境修復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具有進行污染控制工程的設計及運營管理、環境規劃與環境評價和環境監測與環境修復等專業能力,經過在校四年的培養,能從事規劃、設計、運營、管理、教學和研究開發等方面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本科生畢業后應掌握污染物治理技術、環境污染控制原理、和工程設計等系統的環境工程專業知識,能夠在與環境工程相關的設計研究單位、工礦企業及各級政府環境保護的規劃與管理部門等,從事工程設計與施工、產品開發、生產運營、科學研究、規劃與管理等工作的專業應用型人才。
2.2 創立新的培養模式
原有的環境工程專業培養計劃采用的是傳統的“7+1”模式,即前七個學期以理論教學為主,最后一個學期進行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論文),這種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模式導致的后果是學生的實踐能力不足[4],且原有培養模式中的課程開設時間不盡合理,學生們到第五學期才開始學習專業基礎課及專業課,部分課程間內容存在重復,前期與后續的課程銜接不良。我們在新的培養計劃中,采用了“3+0.5+0.5”的培養模式,即前四個學期以校內理論學習為主,輔助開設了電子電工實習、大學生專業實踐等實踐環節,在第五、六學期結合授課課程分別進行環境監測與分析的認識實習和水污染控制技術生產實習,第七學期則僅安排4門課時不多的專業選修課程理論教學,重點開展實踐教學,其中包括環境監測專用實驗周(1周)及大氣污染控制、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水污染控制工程三門課程的課程設計和為期4周的環境工程綜合實驗,同時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在前期實習中發現的問題進行強化和深入學習,第八學期進行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論文)。新的培養模式增設了環境監測與分析的認識實習,調整了生產實習的開設時間,增加了生產實習的內容和時長,將原有的于第七學期開設的水污染控制技術實習(4周)調整至第六學期(3周),并于第七學期增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實習(2周)。畢業設計(論文)做到真題實做,安排學生到企業現場或結合專業老師的科研課題進行畢業設計(論文)。使得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企業生產現場,了解行業及專業的發展趨勢,并強化其運用專業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3 建立科學完善的課程體系
專業是指學校所培養的人才職業去向,通常一個專業包含了一個或若干個主干學科及與之相關的多門課程;專業設置是根據社會發展、經濟建設、行業技術需求以及本學校的學科特點而確定的[8]。環境工程專業以生物學、化學和力學等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為基礎,在環境工程領域包含了大量的傳統化學和現代生物學技術。洛陽理工學院環境工程與化學學院開設了環境工程、生物科學與技術工程和應用化學三個本科專業,其專業相互融合、相互支持,充分利用學術滲透和知識交叉形成了我校環境工程的專業特色。在改革后的培養計劃中開設了無機及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環境化學等大類基礎課及環境工程原理、環境工程微生物等專業基礎課,同時開設了不同方向的專業選修課,如環境規劃與管理、環保設備設計與應用、環境修復原理與技術、生態學、環境地學、環境法規等,以滿足學生根據自己的擇業目標選修某一個領域或方向而深入學習與研究的需要[9],同時提高選修課的系統性和質量,關注選修課的教材建設,使選修課真正成為培養學生專業特長的教學環節,而不只是為了積累學分。
2.4 強化實踐環節,重視培養實踐能力
我國現行的高等教育大多為重理論教學而輕實踐鍛煉,實踐教學時數比例較低,且對專業實踐教學環節不重視,教學效果較差,甚至有的只停留于形式。根據我們前期對相關環保企業的調研結果,企業更青睞于實踐能力豐富,具有寬厚專業基礎的應用型人才。為培養出更多的、更好地適合環保事業需要的人才,我們適度改革了原有的環境工程實踐教學模式。我院環境工程專業實踐教學環節包括課程實驗、集中性實踐教學環節(課程設計及專業實習)、素質綜合拓展、社會暑期實踐等內容。如在集中性實踐教學環節上,增設了專業認識實習和環境工程綜合實驗,增加了生產實習的內容和學時,主干專業課均開設了配套的課程設計,在新的培養計劃中實踐性教學環節學時比率大大提高。另外,注意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融合,加強專業素質與非專業素質融合,增加學生的自學時間和課外鍛煉時間,為學生個性鍛煉提供必要的支持,培養計劃中亦設置了電子電工實習、思政課社會實踐、大學生專業社會實踐等環節。
2.5 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學方法
為滿足培養應用型環境工程專業人才的要求,需要引入先進的教育理念,重視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升人才培養效果。(1)在教學形式選擇上,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積極開展和運用啟發式、討論式和研究式教學方法,結合實際的工程案例和項目進行理論知識的傳授,為學生提供新信息、新動向、新思路,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增強教學過程的互動性[9]。此外,積極組織和利用學術講座,拓寬學生視野,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2)改革考試方法和方式。建立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改變現有的以分數排隊、以掌握理論知識多少來評價學生質量的單一評價模式;積極提倡分段考試、開卷或半開卷考試,結合總結報告、論文、綜合設計等多種形式的考核方法,積極推動教學過程和學習過程的開放性,在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素質提高融為一體。(3)利用現代化技術教學。在教學中,使用多媒體和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與管理,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提高教學水平和管理效率。充分利用環境工程CAD、環境監測、環保設備與維護、水污染控制工程等網絡課程的技術平臺,通過互聯網通信,及時更新和補充最新的專業知識,為學生解答疑難問題,在時間和空間上進一步延伸課堂教學。
本文以地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定位為基準,確定了環境工程專業的學科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結合洛陽理工學院環境工程專業的教學改革嘗試,提出了應用型大學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思路。根據該培養模式,在制定專業人才培養計劃中,緊密結合環保產業的人才需求,確定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知識、能力、素質和諧發展的專業應用型人才;在課程設置上,優化并拓寬專業基礎,強化核心課程,突出實踐教學環節,構建"厚基礎、寬口徑、重應用"的課程體系;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和改革教學方法,構建以能力為核心的教學體系, 實踐教學中注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 注重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人才培養是所有本科院校長期的根本任務,隨著環境科學事業的不斷進步和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與變化,環境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計劃還需不斷地補充和完善。
[1] 彭永恒. 高等工程院校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 2005(5): 153-154.
[2]周躍紅. 工程應用人才素質的現狀分析及對策[J]理工高教研究, 2002(2): 45-47.
[3] Finger S, Gelman D, Fay A, et al. Supporting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engineering design[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 2006, 31:734-741.
[4] 廖興盛, 裴習君, 李 雪,等. 地方本科院校環境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初探[J]. 企業技術開發,2011,30(23):198-200.
[5] Brookes N J, Morton S S, Dainty A R J, et al. Social processes, patterns and practices and project knowledge management: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06, 24: 474-482.
[6] 崔 鋼, 李建寧. 一般地方工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 2005, 17(8):108-111 .
[7] 潘懋元,吳 玫.高等學校分類與定位問題[J].復旦教育論壇, 2003, 1(3): 5-9.
[8] Toft Y, Howard P, Jorgensen D. Human-centred engineers -a model for holistic interdisciplinary communication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rgonomics, 2003, 31:195-202.
[9] Rodriguez G, Alegre F J, Martinez G.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resources (ISO14001) at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worksites: A case study of the community of Madrid[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1, 92: 1858-1866.
(本文文獻格式:王小慶 ,田文杰, 曲 洋,等.示范性應用型大學環境工程專業教學改革探討[J].山東化工,2016,45(04):111-112,117.)
2015-12-29
王小慶(1979—),女,安徽懷寧人,博士,副教授。
G642
A
1008-021X(2016)04-01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