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星高
(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四川分公司,四川成都 610041)
?
泥石流基本知識的總結體會
黃星高
(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四川分公司,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泥石流是一種危害性極大的地質災害,文章總結了泥石流的形成條件、泥石流的識別、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關鍵詞】泥石流;形成條件;識別;防治
泥石流是山區特有的一種自然地質現象,是由于降水(暴雨、融雪、冰川)而形成的一種夾帶大量泥砂、石塊等固體物質的特殊洪流。其特點是爆發突然,歷時短暫,來勢兇猛,具有強大的破壞力。
典型的泥石流流域,從上游到下游一般可分為泥石流的形成區、流通區和堆積區3個區。
1泥石流的形成條件
1.1地形條件
(1)山高溝深,地勢陡峻,溝床縱坡大,流域的形狀便于水流的匯集。
(2)上游流通區的地形多為三面出口的瓢狀或漏斗狀,地形比較開闊,周圍山高坡陡,山體破碎,植被生長不良。這樣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質的集中。
(3)中游流通區的地形多為狹窄陡深的峽谷,谷床縱坡大,使泥石流得以迅猛直瀉。
(4)下游堆積區的地形為開闊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階地,使碎屑物質有堆積的場所。
1.2地質條件
(1)地質構造:地質構造復雜,斷層皺褶發育,新構造活動強烈,地震烈度較高的地區一般對泥石流的形成有利。由于這些因素導致地表巖層破碎、滑坡、崩塌、錯落等不良地質現象發育,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固體物質來源。
(2)巖性:結構疏松軟弱、易于風化、節理發育的巖層,或軟硬相間成層的巖層易遭受破壞,碎屑物質來源豐富。
1.3水文氣象條件
(1)水是泥石流的組成部分,又是搬運介質的基本動力。泥石流的形成是與短時間內突然的大量流水密切相關。突然大量來水的主要因素有:①強度較大的暴雨;②冰川、積雪的強烈消融;③沖川湖、高山湖、水庫等的突然潰決。
(2)水的作用:浸潤飽和山坡松散物質的側蝕掏挖作用而產生滑坡、崩塌等,增加了物質來源。
1.4其他條件
如人為濫伐山林,造成山坡水土流失;開山采礦、采石棄渣堆石等,往往提供大量物質來源。開挖隧道時破壞地下的地質平衡條件時也會形成泥石流。
上述條件概括起來為:
(1)有陡峻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
(2)有豐富的松散物質;
(3)短時間內有大量水的來源。此三者缺一便不能形成泥石流。
2泥石流的識別
(1)物源依據:泥石流的形成,必須有一定量的松散土、石參與。所以,溝谷兩側山體破碎、疏散物質數量較多,溝谷兩邊滑坡、垮塌現象明顯,植被不發育,水土流失、坡面侵蝕作用強烈的溝谷,易發生泥石流。
(2)地形地貌依據:能夠匯集較大水量、保持較高水流速度的溝谷,才能容納、搬運大量的土、石。溝谷上游三面環山、山坡陡峻,溝域平面形態呈漏斗狀、勺狀、樹葉狀,中游山谷狹窄、下游溝口地勢開闊,溝谷上、下游高差大于300m,溝谷兩側斜坡坡度大于25°的地形條件,有利于泥石流形成。
(3)水源依據:水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動力條件。局地暴雨多發區域,有潰壩危險的水庫、塘壩下游,冰雪季節性消融區,具備在短時間內產生大量流水的條件,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其中,局地性暴雨多發區泥石流發生頻率最高。
如果一條溝在物源、地形、水源三個方面都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這條溝就一定是泥石流溝。但泥石流的發生頻率、規模大小、粘稠程度,會隨著上述因素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已經發生過泥石流的溝谷,今后仍有發生泥石流的危險。
3泥石流的防治
泥石流是一種較大規模的自然災害,其形成原因是自然界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因素比較復雜,根治極為困難,因此對泥石流的防治應遵循以下原則:以防為主,防治結合,避強制弱,重點治理;溝谷的上、中、下游全面規劃,山、水、林、田綜合治理;工程方案應以小為主,中小結合,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泥石流的防治宜對形成區、流通區、堆積區統一規劃和采取生物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的綜合治理方案。
泥石流防治工程由軟、硬兩大項工程措施構成。硬件工程主要為泥石流防治工程和泥石流生物工程兩大類;軟件工程主要是預防措施和管理措施。
3.1硬件工程措施
3.1.1工程措施
泥石流防治的工程措施見表1。
3.1.2生物措施
在城區后山流域的水源區,采用封山護林育草,涵養水源,以減少暴雨徑流,保持水土。在泥石流形成區,通過營造不同類型的森林,保護、發展灌木林和草本植被,提高地表覆蓋率,輔以沖溝溝頭防護,溝內建生物谷坊群,坡地改梯地,陡坡地退耕還林,發展水平埝地,打地邊埂,修集水溝、排水溝等農業土壤改良措施,建立較為完善的山地農業工程與泥石流生物防御體系,既保障農業生產,又改善山區生態環境,提高防治區的經濟效益(發展用材林、薪炭林、經濟林等)。通過有計劃、有措施的組織活動,變泥石流防治工作為群眾的自覺行動,進行長期治理。
3.1.3農業措施
農業措施有退耕還林、等高耕作、滑坡體上水田變旱地、開發利用泥石流堆積扇等。城區后山區域主要是在防治區內現有耕地中,對大量的坡耕地逐步進行改造,即陡坡退耕還林,緩坡地等高耕作。
3.1.4危險度區劃和預測預報措施
泥石流的預防和治理措施開展泥石流危險度區劃和預測預報,在泥石流易發山區劃分出危險區與安全區,避開在危險區建設;建立泥石流預警站(點),開展監測和預警工作;危險地段設置警示牌,提醒過往行人、車輛注意安全;建立反應快速、機動靈活、保障有力的救災搶險系統,泥石流災害發生后及時開展緊急救援。
3.2軟件工程措施
泥石流防治軟件工程是一類直接或間接為泥石流防治各項措施得以順利貫徹實施的輔助措施,內容十分豐富,涉及許多相關部門,常常關系到整個泥石流防治工程,特別是生物防治工程能否推行下去的癥結所在。泥石流防治軟件工程管理得當,能夠積極有效地促使泥石流防治各項工程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泥石流防治軟件工程如下:
(1)法制宣傳和科普知識教育。深入開展《水土保持法》、《森林法》、《環境保護法》等相關法律宣傳教育工作,依法治理泥石流防治中出現的人為干擾,廣泛宣傳泥石流的形成、運動過程、危害及防治等減災、防災知識,使泥石流防治工作持續、穩定發展。
(2)建立實施工程項目的組織管理機構。泥石流防治工程涉及許多相關部門,其工程投資多為政府行為,應建立泥石流治理的項目指揮機構,組織多學科的工程技術人員進行勘測設計研究。系統規劃治理,落實投資費用,有計劃有步驟的按規劃布局實施。總體工程竣工,編制竣工報告、財務結算報告并組織多學科專家檢查驗收。
(3)泥石流防治工程竣工后還應對各項工程進行定期檢查,發現損壞及時采取措施,進行維修,對生物工程還需要建立長期管護制度,防止人為干擾各項生物工程并根據各項生物工程的具體情況,合理的保護利用生物資源,協調農、林、牧矛盾,預防泥石流的形成和發展。
(4)多渠道挖掘潛力,解決民用能源。泥石流的產生和發展與植物資源急劇減少緊密聯系,在廣大山區,植物資源的消耗以民用能源為主,降低植物資源的消耗量也是對泥石流防治工作的積極支持,應積極開發利用太陽能,推廣節柴灶和沼氣池,以電能代薪柴,以煤代柴,建立薪炭林基地等,解決民用能源。
參考文獻
[1]莫美仙,張世濤.昆明市東川城區后山泥石流災害修復措施[J].云南地質,2006(2):242-248.
[2]謝洪.山洪、泥石流的預防和治理[J].中國減災,2006(6) :18-19.
[3]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注冊巖土工程師專業考試復習教程[M].3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中圖分類號】P642.22
【文獻標志碼】B
[定稿日期]2016-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