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興伍
?
留守兒童理財意識的培養
□江興伍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國民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個人理財能力已經成為現代人的一項必備素質。農村留守兒童的理財意識淡薄、理財能力欠缺等現象十分嚴重,因此加強留守兒童理財教育的重要性愈顯突出。
結合學科教學,滲透理財教育。農村學校大部分都是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大多外出打工,而爺爺奶奶往往對孩子嬌慣溺愛,這就導致了不少孩子逐漸養成了要錢理直氣壯、花錢大手大腳的壞習慣。因此,引導學生合理使用零花錢,培養他們的理財意識的責任很大程度上落在教師身上。教師在學科教學中,應該充分挖掘學科中的理財教育因素,結合教學內容,將理財教育的培養目標與學科教學目標做到有機結合,合理滲透。如在學科教學中,數學能夠讓學生發現和認識理財問題中的數量關系,讓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理財問題;思想品德教育能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理財觀念,做到道德自律;而法制教育的作用是讓學生在理財中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的同時,不損害他人的合法權益。當然,除此之外,還需要學校等多方面的積極配合,讓學生的團隊合作、思維決策等能力與理財能力共同協調發展。
創設活動平臺,體驗自我理財。理財能力是在活動體驗中形成與發展的。讓學生在活動中完成理財體驗,是培養學生的理財能力、發展其理財素質的重要途徑。留守兒童相對于城區學生而言,接觸社會的機會較少,接受的新鮮事物有限。為此,學校創設各種教育途徑,培養理財意識。
在班級活動中實施理財教育。班級活動是學生活動的主要形式,也是理財教育的主要陣地。學校可以根據班級活動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一系列以理財教育為主題的班級活動,如開展“金錢從哪里來”“理財知識知多少”“小小理財學問大”等主題活動;組織“勤儉節約是美德”“學會合理消費”等演講比賽。通過這樣的活動,寓教于樂,效果甚好。
在課外活動中實施理財教育。課外理財實踐活動是實施理財教育的有效途徑,是展示學生自我理財能力的大舞臺,是幫助學生掌握理財之道、提高理財技能的有效方法。可鼓勵學生平時將空牛奶盒、易拉罐、可樂瓶等飲料瓶收集起來,不定期地運到廢品收購站去賣,所得金額全部由學生保管,并記錄在班級理財記賬本上,用于班集體的活動支出或捐助家庭困難的學生。
在特色活動中實施理財教育。可開展一系列特色活動來實施理財教育,以增強理財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學校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將課堂搬到學校小商店,學生通過扮演營業員、收銀員和消費者,學習一些簡單的經濟知識和溝通技巧。
構建教育網絡,提升理財素質。理財教育雖然要借助學校教育主渠道來開展,但應得到家庭、社會的協同配合。家長一方面應該積極支持學校的理財教育,另一方面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為他們提供鍛煉的機會。例如,為孩子設立由自己管理的儲蓄賬戶,讓孩子參與到家庭經濟行為中;指導孩子開展“今天我當家”活動,籌備一天的采購計劃,然后要求孩子將活動體驗寫下來。
同時,家長也可以為孩子建立“家庭小銀行”,或者在銀行為孩子專設一個活期存折,讓孩子自己嘗試有了錢存“銀行”、有必要開支向“銀行”提取的理財過程,加強理財意識。
(作者單位:湖北省隨州市曾都區洛陽鎮高級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