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評價:是指向過去,還是面向未來?
教育中,老師對于學生的日常評價工作更多的是在跟“過去”打交道:對過去已經學過的東西進行復習檢查,對已經走過的學習、生活經歷進行總結回顧,對已經完成的作品、證書進行收集整理……可評價絕不止于此。
人的發展有一個從潛在到顯現的過程,其成長充滿著諸多的不確定性和無限可能性,而青少年兒童的才能、素養更多地處于潛在狀態。現實中,不只在政界、商界,而且在藝術、學術領域,往往有一批精英是在成年之后才“冒”出來的,因為他們的可貴潛質在中小學時代并沒有被發現、激發;或者他們的才能(如組織能力、交往能力等)有所顯露,卻不被教師認可,甚至還因考試成績不好而被視為“差生”。因此,教育評價不是對孩子的過去給一個鑒定、貼一個標簽——通常給孩子下的任何結論都為時過早,其要義應在于促進學生的自我觀察與自我分析,讓他們發現自己的潛質所在、成長空間所在,并為之提供適當的舞臺使其潛質能夠顯露、充分發揮出來,并得到提升。
人是可以不斷超越自己的。對孩子的評斷,首要是維護生命的尊嚴,對生命固有秩序及超越性本質保持應有的敬畏,不要輕易對成長中的孩子貼上這樣或那樣的標簽。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 柳夕浪
(摘自《人民教育》)
(責任編輯周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