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欣紅
?
作業“變臉”勢在必行
□胡欣紅
近年來,學生的作業負擔常常引發熱議。2015年8月27日,《中國青年報》刊文專題探討了“是暑假還是災難”的問題。家長們紛紛吐槽當下暑假作業太高難、太折騰,看似是留給學生的作業,實際上變成了家長的負擔。調查顯示:63.4%的受訪者表示自己身邊有幫孩子做暑假作業的家長,64.5%的受訪者認為代勞孩子的暑假作業讓家長很無奈,72.5%的受訪者更希望學校布置一些能夠培養孩子綜合素質的暑假作業。
無獨有偶,此前媒體也報道了類似的新聞:長春的張女士縱容女兒沒完成暑假作業,獲得家長們的紛紛點贊。可以說,這與中青報調查中家長們的紛紛吐槽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實事求是地說,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家長們的心聲。除了暑假作業之外,平時也有不少不愿過分逼迫孩子做作業的家長常常通過各種方式幫助孩子減輕過重的作業壓力,甚至還有家長越俎代庖。
這些年來,在推進教育改革時,我們常常聽聞有人抱怨受阻于家長觀念這一現實,不敢進行減少學生作業量之類的變革,甚至傳出家長因不滿意學校減少作業而鬧事的消息。然而,縱容女兒不完成作業獲點贊這件事和家長集體吐槽作業太高難卻明確傳遞出一個強烈信號:有相當一部分(甚至可能是大部分)家長希望能夠切實減輕孩子的作業負擔,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觀念的改變,這樣的家長一定會越來越多。毫不夸張地說,家長的縱容是在倒逼作業“變臉”。因此,學校必須正視并回應民意,有效減輕孩子的課業負擔。
當然,減負并非簡單地一減了之,必須結合實際情況對癥下藥。就作業負擔而言,大抵可歸結為量與質的問題,或者量大,或者質低,或者兼而有之。因此,我們必須巧做“加減法”,做到適量優質。
所謂減法,是指秉承精選精練、合理適量的基本原則,避免題海戰術,尤其要減去那些機械性、重復性的作業。誠如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于龍所言,家長對于作業有異議,主要在于作業設計科學性不足,而這又與老師教學水平相關。現實中,的確有教學理念和水平有問題的老師“小題大做”的情形,比如學生不經意間犯了一點諸如寫錯別字之類的小問題,就任性罰抄幾十遍乃至幾百上千遍,還美其名曰幫助學生“長點記性”。
所謂加法,則是在減去書面作業的基礎上,增加一些吸引學生的實踐性、活動性的非強制性“素質作業”,諸如:家庭勞動、體育鍛煉、課外閱讀、組織活動、思維訓練、文藝鑒賞……不要求學生每天都完成,老師可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布置,學生亦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進行選擇。在中青報關于“學校布置哪些暑假作業更合理”的調查中,培養孩子綜合素質的暑假作業(72.5%)、符合學生實際能力和情況的暑假作業(66.4%)和自由發揮程度大的暑假作業(47.2%)占據前三位就很能說明問題。
事實上,即便是書面作業也完全可以“變臉”。在教學實踐中,有不少老師在布置作業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學習長度知識時,孩子們對量書本與課桌的長度沒有什么新鮮感,有老師就布置學生去量人體的“三圍”;學習東南西北方位知識時,某老師要求每名學生畫出自己最喜歡的房間的平面圖;學習概率時,某老師在乒乓球上標注記號,模擬彩票中獎的形式,請學生觀察每個數字被選中的機會……這些探索,頗具創意,不無借鑒意義。
作業“變臉”,路在腳下,只要堅定地走下去,天塹一定會變通途。
(作者單位:浙江省衢州二中)
師者建言
從作業入手,為學生減負,值得期待。尋回作業的多元價值,需要教育主管部門和政府相關部門改革對學校和教師的評價機制,也需要廣大教師轉變教育觀念,“客觀理性地研究、定位作業的性質、功能和任務,正本清源,使其更好地服務于教學,服務于學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