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市淮海路幼兒園 黃金紅
?
園本主題背景下的大班學習型區域活動的實踐
江蘇省淮安市淮海路幼兒園 黃金紅
園本主題活動背景下的大班學習型區域活動是指在幼兒園大班年齡段,根據本園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和需要開展主題活動,根據活動主題創設和其相關的學習型區域環境,制定學習型區域內容,讓幼兒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進行個別化自主學習的活動。
大班幼兒相對其他年齡段幼兒來說經驗更加豐富,探索和發現新問題的愿望也更加強烈,同時,個體之間的能力和興趣差異也使他們需要更加小型、多樣的學習內容選擇,學習型區域就為他們提供了這樣的平臺。
1.可以促進園本主題活動深入發展。
2.落實《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
3.有助于大班幼兒的學習主體性發展。
4.有助于學習型區域活動發展的整體性和系列性。
㈠挖掘主題價值,設置學習型區域活動的目標。
園本課程的主題活動的選擇是根據孩子的興趣需要和主題價值來確立的,每一個主題都有它獨特的教育價值和在某一領域的教育優勢。學習型區域活動要充分挖掘主題中的教育價值,設置既有主題特色又能夠讓幼兒獲得發展的活動目標。
測量是大班科學活動的內容,集體活動的特點決定了每個孩子在短短的活動時間內不可能嘗試到所有的測量工具,從而獲得對測量本身深度的探索和理解。而這時學習型區域活動就對集體教學起到了延續和深化的作用。我們在科學區投放了繩子、皮尺、直尺、毛線、鉛筆等多種單位長度的測量工具,孩子們可以在區域活動時間內自由選擇——在幼兒園里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樹,給它測量“腰圍”,通過記錄發現各個測量工具在測量過程中的優缺點,探索最為有效的測量方法。
㈡創設具有主題情境,適合大班幼兒年齡特點的開發區域活動空間,提供適合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活動的物質和心理環境。
1.兼顧獨立與交流需要的主題情境區域劃分。
學習型區域活動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在游戲中學習”。幼兒在活動中獲得更多的認知經驗與生活經驗,需要個體獨立地摸索、探索,自主的學習、練習。但大班孩子的年齡特點顯示出他們的探究和自主意愿較強,同伴間的相互學習也是他們喜歡的學習方式,興趣相投的孩子喜歡在一起探究他們的話題,園本主題活動背景下的學習型區域活動為他們提供了這樣的平臺。
比如在主題活動《魚》中,孩子們提了很多關于魚的問題,老師把它們收集起來,布置了“問號泡泡”專欄,孩子們也帶來了很多關于魚的知識的書籍和從網上收集來的圖片資料,我們就根據這些材料有目的地布置了具有濃厚主題情境色彩的“魚寶貝閱覽室”。閱覽室劃分為兩個區域,以圖書架為界,一邊可以獨立擺放椅子,提供獨立閱讀探究的場所;另一邊放置小桌子,孩子們可以兩三結伴,共同根據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在閱覽室中找尋相關資料,探究問題答案,有些認識字的小朋友還可以結合圖片旁的說明文字輕聲給同伴講解。大家在共同探討的過程中既獲得了問題的答案,又了解到他人的學習方法。在這個區域的活動中,傾向獨立探究和合作探究的孩子得到了滿足,獲得了知識和經驗的雙重發展。
2.多層次材料的投放提供給不同水平的幼兒發展的機會。
學習型區域游戲是幼兒通過操作、擺弄材料來感知和獲取知識的自主性活動,所以材料是幼兒和知識之間的中介,是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工具,所以我們在學習型區域中提供的材料一定要有層次,并且有相應層次標識,以便不同水平的幼兒按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
再以主題活動“中國年”為例,在“民間藝術館”區域活動的剪紙區中,孩子可以剪粗、剪細、剪曲線條紙,剪報紙、剪蠟光紙、剪吹塑紙等等。材料不同,難度不一,可以充分滿足不同發展水平幼兒需要,使學習活動真正體現下能保底,上不封頂的要求。如何讓幼兒準確地了解各種材料的使用方法和難易程度呢?在投放活動材料時,我在不同難度的操作材料框上分別貼了一顆星、兩顆星、三顆星,幼兒可以根據自己水平選擇不同星級的材料進行游戲。總之,在學習型區域活動中,材料是影響幼兒學習、探索的重要因素。材料的投放一定要有層次性、多樣性、開放性和暗示性,使幼兒在與材料的“互動”中積累各種經驗。
3.營造開放寬松的心理環境。
⑴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成為孩子們的支持者、引導著、合作者。
教師要樹立現代的兒童觀、游戲觀,善于發現幼兒需求的眼光,充分尊重每一個幼兒的個性、情感、想法,民主地對待每一個幼兒,使幼兒產生心里安全感和自由感。同時教師還要通過角色轉換,成為孩子的朋友,及時給予他們幫助和支持,真正地做到對孩子的指導是“到位”而不“越位”。
⑵建立互助、友愛的伙伴關系,幼兒在互動的探索中共同進步。
大班幼兒集體意識增強,共同生活也讓他們之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幼兒間互相關心、互相幫助、文明禮貌、友好謙讓,在游戲中互相協商、互相合作,這些都為游戲的繼續深入增加了可能性,提高了幼兒游戲的主動性、積極性。
㈢選擇凸現主題特色、能夠充分調動幼兒已有經驗的區域活動內容。
1.內容結合主題特色,能夠調動他們在主題活動中積累的已有經驗,運用多種感官感受、體驗,從而獲得更多的學習經驗。
比如在主題活動“魚”中,孩子們通過集體活動和在“魚寶貝閱覽室”中個別探索的形式了解了魚兒自我保護的一些方法,我就在益智區中設計了“小黃魚歷險記”的棋類游戲,孩子們在“在小黃魚回家”的過程中,除了擲骰子決定向前走幾步之外,如果遇到環境或敵人的阻礙,還要運用已知的魚兒自我保護的方法回答正確,才可以用繼續前進,否則就要根據障礙處的數字,退回相應幾步。這樣一來,孩子們在活動中既玩了輕松有趣的游戲,同時又運用已有的經驗解決了問題,可謂一舉兩得。
2.內容要循序漸進,由易到難,游戲具有可變性、新穎性,既可以吸引幼兒參加活動,又能激發幼兒繼續活動的興趣。
比如在“凹凸”主題中,孩子們發現凹凸除了在生活中的實際價值之外,也蘊含著豐富的美感。我們在“凹凸動手吧”提供了雪花插片、硬幣等物品,供幼兒在油板上壓印或是在白紙上拓印,一開始,孩子們很感興趣,但是時間一長,孩子們的興趣慢慢降低了,進入區域活動的人數也少了。于是,我及時添加了一些材料,如油泥刀,吹塑紙、顏料、色卡紙等等,并引導幼兒探索如何運用這些材料制造出更多的凹凸之美——在白紙上寫好自己的簽名,將它反著刻在吹塑紙上,再將顏料涂在吹塑紙的表面,用我們以前學過的制作版畫的方法將吹塑紙和色卡紙合印,就會在色卡紙上呈現出印章的效果。
這樣一來,不僅重新喚起了孩子對各種印畫的興趣,同時孩子們也受到了啟發,去尋找和探索生活中各種可以產生“凹凸之美”效果的物品,嘗試著動動手,這樣一來,孩子們創造的愿望被激發起來。
㈣教師善于觀察和發現,及時提供支持引導,發揮積極地指導作用。
1.教師善于觀察和發現,運用材料和學具實現間接指導。
在活動的指導中教師要觀察“需求”,了解“水平”。在游戲時教師就要留意活動環境是否能激發幼兒學習興趣、材料的投放是否適宜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學具的數量是否充足等等,發現問題,就要及時調整。比如,在主題活動“凹凸”中我們設置了拼圖區域,一開始提供的是20塊的拼圖,當老師觀察到大多幼兒已駕輕就熟且興趣下降時,應及時投放40塊或60塊的拼圖,使幼兒從材料中獲得探索學習的新的激情。當幼兒在活動中出現學習的困難時,教師要引導幼兒繼續探索、去發現,鼓勵幼兒不斷思考。
2.教師應了解個別幼兒在主題活動中的發展情況,及時給予指導,促進每個幼兒在主題活動中的實際發展。
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性使得全班的發展水平不可能一致,學習型區域的個別化特點提供了教師對幼兒個別觀察和指導的機會,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幼兒的發展水平和層次需要投放適合他們的材料,采取適合他們的指導方式,使每個孩子在主題活動中都能獲得實際的發展和情緒的滿足。比如毛毛小朋友的小肌肉發展相對同齡的孩子要弱一些,在“中國年”主題中,我們的“民間藝術館”也引起來了毛毛的興趣,以他的能力,完成窗花的制作是有一定困難的,區域里的蠟光紙燈籠為毛毛提供了和其他小朋友平等的游戲機會:先在報紙上剪直線,熟練了以后再在蠟光紙上按照圖示剪直線和曲線作為燈籠的主體和掛穗。毛毛在活動中既得到剪紙的鍛煉,又滿足了他對“民間藝術館”游戲的興趣。
3.根據幼兒在活動中的反饋,調整和生發主題活動內容,推動主題活動的深入開展。
在主題情境中,孩子們自由探索,相互交流,碰撞出的火花往往可以給主題活動的深入開展提供線索。教師要及時發現孩子們在學習型區域活動中新的興趣點,調整和生發主題活動內容,推動主題活動的深入開展。比如在主題活動“魚”中,孩子們借助“魚寶貝閱覽室”里豐富的圖書館資料欣賞到各種各樣魚的外形,對于魚兒們色彩斑斕的“衣服”產生了興趣,在欣賞交流的過程中,有孩子提問,為什么“河里的魚是灰灰的,海里的魚就是五顏六色的呢?”根據這個興趣點,我們生成了集體活動"魚寶貝的衣服",共同探討了魚鱗的色彩與周圍環境之間的關系,了解到魚寶貝的衣服是怎么保護魚寶貝的。
4.積極地評價,及時肯定幼兒在活動中探索經驗,分享進步。
評價是園本主題活動背景下的大班學習型區域活動的創設和指導中重要的一個組織環節,當幼兒在學習型區域活動中進行了探索、學習后,教師在要組織幼兒交流體驗與收獲,分享快樂與成功,并把有些關鍵性經驗加以提升。大班小朋友的自我評價和評價他人的能力也可以在學習型區域活動中得到提高。
園本主題活動背景下的大班學習型區域活動就是讓幼兒在“熟悉的背景”下,在“開放的空間里”探索、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