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區太平幼兒園 鐘小明
?
自制玩具在區域體育活動中的有效運用
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區太平幼兒園 鐘小明
我園在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學前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科研項目的課題《農村幼兒園有效開展區域體育活動的策略研究》中,我們發現農村幼兒園園區環境寬闊,自然資源豐富,有利于開展戶外區域體育活動。我們利用園區戶外環境,創設了騎行區、平衡區、投擲區、跳躍區、民間體育游戲區、鉆爬區、綜合區等七大主題區域,投入了大量鄉土材料制作的玩具,讓幼兒在區域體育活動中得到了豐富的鍛煉機會。
研究對自制玩具如何在區域體育活動中有效運用進行了分析和總結,有以下五個方面。
劃分區域后就開始著手準備材料,這時,農村幼兒園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優勢盡顯。我們動員全園的家長和幼兒一起收集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以往的教玩具制作中,大多是老師自己去搜集材料,但是區域體育活動所需的材料非常多,僅憑老師一己之力很難完成,并且老師包辦整個過程,浪費了與家長、幼兒共同收集和交流的機會,不利于家園關系和孩子自身的發展。
1.變廢為寶,萌發環保意識。
自制區域體育活動的玩教具所需的鄉土材料非常多,我們利用全園家長會、家長宣傳欄、家委會、個別交流等方式積極動員和宣傳,通過觀看PPT以及聆聽教師的現場講解,家長看到一件件原本在他們眼里的廢棄物,變成了讓孩子玩得不亦樂乎的新穎、有趣的玩具,都積極地帶著孩子參與到收集制作玩具所需的材料中來。通過大家的努力,我們收集到麥稈、谷草、竹竿、竹筒、編織袋、花布、飲料瓶、油桶、易拉罐、木頭、輪胎、水管等琳瑯滿目的鄉土材料和廢舊物品。在收集和以后的制作過程中,家長和幼兒都能感受到這些材料的意義,對幼兒來說更是潛移默化地萌發了環保意識。
2.親密合作,增進親子感情。
在農村,家長因為忙于農活而很少有時間去跟孩子一起活動,對于農村的家長來說,他們沒有意識到親子之間的互動對孩子的教育價值和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意義。自從了解到鄉土材料和廢舊物品也能變成好玩的玩具后,家長們開始主動熱心地帶著孩子去田間地頭、房前屋后收集材料,他們一起去砍竹子、用麥稈編辮子,收集家里的廢舊物品。有的孩子常常在第二天入園時,興奮地與老師和小朋友分享、交流自己與家長一起去收集材料過程中的發現和感受,在收集材料的過程中,家長和孩子更親近了。
怎樣根據幼兒發展目標和主題區域的特點設計玩教具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在這個過程中,我園充分發動家長、幼兒、教師的智慧,集思廣益,開展設計評比活動,既讓玩教具的設計體現幼兒的需要,又挖掘了家長的潛能,更提高了教師在玩教具制作方面的專業技能。
1.教師自制體育玩教具的評比。
為及時更新區域體育活動器材,我園每學期都會開展“教師自制體育玩教具設計評比”活動。老師們紛紛開動腦筋,本著“一物多玩、安全實用”的原則,根據主題區域的特點,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使用各種鄉土材料,設計出琳瑯滿目、功能各異的體育器械。一件件不起眼的鄉土材料經過心靈手巧的老師們精心設計變成了充滿生命力的玩具。設計中最大限度地突出了層次性、創造性、實用性與安全性,為后期的制作積累了經驗。
2.家庭“巧手大比拼”的玩具展評。
我們把主題區域劃分到班級,每個班都有自己負責的區域,在玩具的設計中,班級教師組織幼兒開展“你想玩什么”的談話活動和家長觀摩的主題活動,通過與幼兒交談,了解幼兒的需要,啟發幼兒的想象,也讓家長在觀摩中,進一步了解了孩子的想法,并且與孩子一起參與到以家庭為單位的玩具設計比賽中。然后,班級推選作品參加全園的“巧手大比拼”玩具制作比賽,由全體教師、家委會成員擔任評委,評選出優秀班級以及優秀作品,并在全園展出。
玩教具的制作如果都由老師來完成,既占用老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也不能滿足幼兒動手操作的需要。因此,我們充分給了幼兒制作的權利和機會,不僅讓幼兒參與到給易拉罐裝上小石子、裝飾塑料瓶、制作頭紗等輕器械的制作中,而且在有操作難度的制作中,也鼓勵幼兒請家長共同參與。大家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教師的工作量,又體現了家園的齊心協力,并且幼兒參與制作,增進了對玩具的了解,有利于幼兒在游戲中更輕松自如地玩耍,探索玩法,并獲取成功感。
通過大家的參與,我們為孩子制作出功能各異的包含鉆爬、提拉、投擲、走跑、跳躍、平衡等多個項目的體育活動器械共108件,玩教具突出了實用性、創造性、安全性。
玩教具制作完成后,科學地在主題區域里進行投放才能有效開展游戲。我們根據各年齡段幼兒的健康領域動作發展目標進行玩具投放,體現各年齡段不同層次的需求,同時又在活動中觀察、分析幼兒的活動情況,及時進行調整,提高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活動的質量。
1.玩教具的層次性滿足不同需求。
區域活動的開展以混齡方式為主,打破班級的界限,自主選擇玩伴、活動區域和活動器械進行游戲,這就要求每個區域的材料必須體現各年齡段幼兒的能力發展差異,讓不同能力層次的幼兒都能在一個區域里進行游戲,如鉆爬區有高矮不同的木頭長椅;縱跳擊物區有高低不同能發出響聲的玩具;民間游戲區有長短不同的鐵環柄等,這些有層次的玩具尊重了幼兒的年齡的特點和不同的能力層次對游戲材料的需求,孩子們有了選擇的機會,更容易在活動中獲得成功。
2.玩教具的可變性激發探索欲望。
幼兒熟悉一個區域的玩具,掌握玩具的基本玩法后,常常會不滿足于現狀,他們會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希望挑戰更有趣的游戲,此時教師就應該鼓勵幼兒一物多玩、一物多變,有效地運用材料,玩出新花樣。我園教師根據自己的觀察,及時增加輔助材料,引導幼兒通過創設情境、設置障礙等方式,嘗試去改變玩具的最初用途,呈現新的活動方式,既提高了活動的難度,又增添了活動的趣味性。
在戶外區域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我們注重對幼兒活動情況的觀察、分析,記錄孩子玩的感受、運動量和玩法的創新,并對觀察中發現的問題進行匯總,通過相互探討、反思,做出及時調整,幫助幼兒將活動器材玩熟、玩透,玩出新花樣。
1.幼兒的質疑。
孩子在玩耍中會以獨特的視角發現一些問題,而這些發現很有可能成為教師在活動中調整材料投放的依據。“老師,我怎么跳都夠不著,怎么辦?”一個中班孩子對老師說——原來在跳躍區玩耍可以把網上的“水果”(彩球)摘下來,再將水果拿去喂”小兔”,可他個子矮夠不著。幼兒發現了問題,教師就想辦法提供輔助材料,在該區域又投放了羊角球、長短不同的紙棒等,讓孩子都能參與游戲。
2.幼兒的創新。
“為什么履帶只能用來爬?”用紙板做的履帶投放在鉆爬區,孩子們幾人一組在其中爬行,可后來有孩子發現有更好玩的玩法,他們把履帶豎著圍起來變成“盾牌”玩打野戰的游戲,我們就給孩子提供了沒有危險的木質槍,幼兒自由組隊,站立在同一條履帶內,手托住履帶頂部,一起用手推履帶向前走,靠近城堡,另一組幼兒把履帶豎放變成盾牌,躲在里面,守護城堡。
在近兩年的研究中,我們發現戶外體育活動玩教具的材料收集、制作、投放使用等整個過程,對幼兒來說不僅獲得了成功感,增強了集體意識,發展了自主性,更重要的是幼兒在這個過程中,直觀地了解了玩具特性,有利于在區域體育活動中使用玩具,提高游戲水平。
我們將根據幼兒游戲的需要,繼續在區域體育活動中充分利用自制玩具這個平臺促進幼兒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