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周寧縣實驗幼兒園 楊 艷
?
說易行難:讓孩子在愛中成長
福建省周寧縣實驗幼兒園 楊 艷
“愛”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愛孩子”是教師的天職,愛的力量如同生命的驅動器一般,源源不斷地為我們輸送活力生機,讓我們體驗職業的快樂與幸福。
《幼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中提到教師要“富有愛心、責任心、耐心和細心”,“關注幼兒日常表現,及時發現和賞識每個幼兒的點滴進步”。也許在與孩子朝夕相處后,我們會覺得自己很了解班上的孩子:他很活潑,她很可愛,她很膽小,他很內向,他愛幫助其他小朋友,他很好動……當我們給孩子們貼上這樣的標簽時,我們真的很了解他們嗎?孩子們的行為表現具體是怎樣的,他為什么會這樣,我們該怎么辦?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重申了“以兒童發展為本”、“讓每一個孩子富有個性的發展”的核心理念,提醒我們要了解并理解兒童,切實提高觀察解讀兒童的專業技能。孩子猶如一本書,有時他像《西游記》里的孫悟空一般,變幻莫測;有時他像《紅樓夢》里的林黛玉般靜靜等待;有時他又像《水滸傳》里的公孫勝足智多謀……只有以愛心、耐心和細心去發現孩子,才能幫助他們健康成長,而我們也能體會因愛而生的職業成就感。
案例:小浩是一名中班的孩子,也是最讓我“頭疼”的孩子。一天,小浩和小偉在建構區里用積塑拼插變形金剛。突然,小偉大聲喊道:“老師,小浩搶了我的變形金剛。”我剛轉頭,只見小浩一溜煙就跑了,我立刻喊道:“小浩!”小浩扭著頭看著我,繼續“逃走”。我快步追了上去,小浩跑得更快了,眼看要被我追上,沒料到他一彎腰鉆到了桌子底下,我們就像貓捉老鼠一般,幾個回合后,我還是抓住了小浩,厲聲說道:“小浩,你干什么?把玩具撿起來還給小偉。”小浩看了我一眼,無奈地撿起已被摔地四分五裂的變形金剛,放進了小偉的手里。事情暫告一段落,我想伸手牽住小浩和他說點什么,可一剎那,他又轉身跑了。
小浩不愿聽我說教出乎我的意料,我翻看了許多資料,針對事情的時間點進行了回顧和思考:我總是糾結于小浩為什么如此調皮,令人頭疼,而沒有反思過自己的情緒、自己的行為。在事件中,我表現出了憤怒、沮喪,以及前所未有的挫敗感,我的主觀判斷與偏見,讓我不能理性地對待小浩,客觀、科學地解讀他的行為。
“千萬別打擾孩子的成長”,我們要細致觀察、了解幼兒的行為,記錄他們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表情,內心的感受以及外界的反應等,將收集到的信息鏈接起來解讀幼兒的行為。這樣,教師會發現幼兒的行為很多時候并不像教師認為的那樣。面對幾十個孩子就像是面對千姿百態的世界,只要我們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發現孩子,自然能找回我們教師獨有的快樂與幸福。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把人們的需要分成五個層次,其中包含社會交往的需要。現實社會中,孩子年齡小,首次離開家庭進入集體,難免有各種不適應,老師要善于傳遞愛,哪怕只是一個微笑,一個點頭,一次撫摸,一個擁抱都能讓幼小的孩子感受到愛與溫暖。談到這點,我不由一股欣慰之情油然而生。
案例:一次到小二班去代課,如何與孩子們拉近距離,成為朋友呢?——從點名開始吧!這是幼兒園一日生活不可缺少的環節。
“琪,你的名字真好聽,我以后叫你琪琪吧!”說完,我走近他,輕輕地摸了摸他的頭。
“你的發型和西瓜太郎的一樣酷!我們交個朋友吧!”我邊說邊走了過去和他握手。
“懷,我們是老朋友了,抱一下吧!”
“你叫勝,是這個學期新來的朋友,對吧?”
……
“誰愿意和老師交朋友。”老師邊說邊伸出雙手,等待孩子們的回應。大家紛紛跑過來,有的和我握手,有的和我擁抱,還有的沖著我的臉就是一個kiss。孩子們迫不及待地向我介紹自己,就這樣我和孩子們如朋友一般親近。
這一場交友會后,我和孩子們真的成為了朋友,那天過后,在校園與孩子們相遇,他們都熱情地沖過來擁抱,還不停地問:“楊老師,你還記得我的名字嗎?”這一刻,我感覺無比幸福。面對孩子,只要我們的愛是動態的,有溫度的,就一定能像一束灑向心靈的陽光,溫暖著彼此的心田。
愛需要平等的交流,教師要蹲下身來,從孩子的視角體察他們的行為,設身處地,同情共感,走出“教師中心”的傳統思維,減少對孩子的控制和約束。《牽著一只蝸牛去散步》一度引起無數父母、教師的思考。如果我們配合蝸牛的腳步,跟在蝸牛后面慢慢前行,定能發現世界的鳥語花香,陪著孩子靜靜體味生活的滋味,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當教師以開放、平等的心態去觀察、傾聽孩子時,就會發現孩子的行為原來都是有緣由的,可以被理解的。
案例:幼兒園開展“推普”周活動,午飯后婷婷跑到我身邊問道:“老師,什么是普通話?”我帶著一臉的驚訝,摸摸婷婷地頭說:“我們平時說的就是普通話。”接著我說了幾句方言,問婷婷一樣嗎?她搖搖頭,說完就跑到圖書角看書去了。
雖然只是孩子一個天真稚嫩的問題,卻在我心里激起千層浪。做為教師,我們總用自己的標準衡量孩子,用我們習慣的方式與孩子交流,“把椅子搬旁邊”、“把玩具放到架子上”、“用棉簽把墨汁抹開”……當我們對孩子發出這些指令時,總是責怪孩子不好好聽,沒有按指令做。我們是否考慮過他們為什么不聽?是孩子故意不聽,還是根本聽不懂。成人習慣用自己的高度看待孩子、揣測孩子,這樣的交流能得到有效的回應嗎?
曾經看過這樣一句話:“教育是鞋,孩子是腳。”鞋合適不合適,只有腳知道。要想提高與孩子交流互動的有效性,必須與孩子保持平等的高度。六歲的孩子對世界充滿好奇,對某一事物會刨根問底,是因為他們不僅想知其然,還想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師要相信孩子的能力,不妨放寬對他們的時空限制,放松對他們的實時監管,放慢對他們問題的介入速度,多一些觀察,多一些理解,多一些等待,多一些思考,這樣,幼兒才能擁有發展的機會與空間。
幼兒通過感官來認識世界,用眼睛看物體的外形、用耳朵聽聲音、用舌頭嘗味道、用鼻子嗅氣味、用皮膚感受溫度和質地,只有通過感官確切地接觸到事物,通過自己的體會才能真正達到理解。就像專家們說的“體驗教育”一樣,從大處著眼,細節入手,讓孩子喜歡運動,熱愛勞動,真正感受生活的美好。在《指南》中藝術領域提到“幼兒藝術領域的關鍵在于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美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
案例:一天早操過后,突然下起雨,孩子們雀躍不已,一個個趴在窗臺上看雨,還不時伸手去接住雨滴,我讓孩子們聽聽雨的聲音,看看雨滴落在屋頂上,地面上,滑滑梯上是什么樣子的。后來干脆讓孩子們穿上雨鞋,雨衣,撐著傘到操場上與雨水玩游戲,有的在地面上開著朵朵水花,有的旋轉著小傘,讓水珠飛舞起來,有的站在屋檐底下,靜靜地聽著雨水打在傘頂的聲音……
此后,以“下雨了”為題開展的藝術活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這就是讓孩子們體驗后的收獲,再也不用教師牽著孩子的鼻子,硬要臨摹范畫來畫畫了。種花、摘果子、剝雞蛋、擦桌子、穿衣服、疊被子,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做的事情學著做,讓孩子樂于勞動實踐生活,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快樂健康地成長。
幼兒教師的職業發展有千萬條路,但核心都是無條件地愛幼兒。因為愛,工作才會樂此不疲。有調查指出工作后的第8年到第12年是教師最容易產生職業倦怠的階段,亦稱“八年之癢”。但只要我們愛孩子,依靠這股內在驅動力,一定能感受到幼教這份職業所帶來的幸福感并一直擁有快樂心情。孩子是天使,與孩子一起在愛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