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東山實驗小學幼兒園 陸曉紅
“拿”與“不拿”的智慧取舍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東山實驗小學幼兒園 陸曉紅
本學期的教研活動中幾位老師都選擇從網上尋找優秀的教學活動和現成的課件作為教研課。網絡時代,把網上的資料素材整合到幼兒學習的課程中,讓網絡資源發揮最大作用,這本身無可厚非。在聽過課后,感觸頗多:不同的老師對“拿來主義”的態度、處理方式都有所不同。
在此,我談談個人對“拿來主義”的看法。
老師在網絡上選課時一定要有敏銳的洞察力,這“拿來之物”必定要有吸引你眼球的閃光點:
1.課題新穎
從網上看到的活動設計,不管是環節的設計、教具的準備、還是課件,都要很新穎,至少在自己幼兒園沒有人上過類似的課,你才有展示的價值,給幼兒、聽課老師一次全新的體驗,那么你選的課就有了成功的把握。如我們組幾位青年教師的“拿來之課”,確實都有可用之處,都比較新穎,其中一位老師的數學活動《數字寶寶》,內容豐富,操作性強,特別是其中一個課件非常精細、實用,很能激發幼兒的求知欲;另一位老師從一個繪本教學活動中發現了數學排序的教學信息,決定把它改成數學課來上,也很有新意。
2.符合幼兒認知特點。
活動目標應適合幼兒“最近發展區”,太難不利于幼兒的發展,而太簡單又會讓幼兒覺得沒意思,提不起興趣;教師應根據“最近發展區”理論,為幼兒設定“跳一跳,碰一碰”即能達到的目標,但這個度是很難把握的,教師需要全面地了解幼兒的水平。而《數字寶寶》中由于整個內容都比較經典,老師不舍得刪減,給幼兒定的目標太多,所以在實施時幼兒雖然興趣很濃厚,但顯得負擔太重,一節課要接受的東西太多了;《排序》中,老師雖然發現了課的“可取之處”,可不知道要取什么,怎么取,不會對課進行篩檢和重組,添加自己的東西進去,沒有突出排序的規律、方法,冗長拖沓的繪本故事卻占用了很多時間,目標跑偏了。
3.內容具有操作性
教研課內容選得好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一般來說,操作性強的活動內容是首選,不僅符合幼兒好動好玩的年齡特點,還符合聽眾心目中的優秀課標準。因為,每位聽眾看到幼兒在操作中探索、在操作中學習,都會由衷地為幼兒驕傲,為教師贊嘆!《數字寶寶》活動中,雖然沒有為幼兒準備小組操作的實物材料,但是課件中互動操作的內容是比較豐富的,所以幼兒參與的面很廣。顯然《排序》中,幼兒操作的機會很多,老師在原有活動中截取哪些環節,自己又會設想哪些形式的操作活動穿插其中則至關重要。
4.內容符合自己的教學風格
教師要盡量選擇自己熟悉的、符合自己教學風格的內容,這樣備課及上課都得心應手,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給聽眾。如果不符合自己的教學風格,比方說情感不是很豐富的教師,偏選了偏重于情感體驗類的教學內容,這樣的課上起來教師會感到不能揮灑自如;教師本身比較隨性、思路不夠清晰的,就不適合選擇嚴謹的科學、數學活動。在選課中,一位老師教學風格柔和,語速偏慢,但思維清晰,她選擇了小班數學活動《彩帶飄啊飄》,這個活動就比較符合老師的上課的風格——面對小班的孩子,老師把數學活動融合在游戲的形式中,娓娓道來,幼兒易于接受;另一位老師自身對“小班幼兒的數學學習能力”“排序的特點、規律”都了解的不夠透徹,自己的思維方式又不夠清晰,選擇數學活動就顯得不適合。
老師從網上找課,無非就是找現成的活動設計和教學課件,但“拿來主義”不等于照搬,我們應該有目地、有針對性地拿,一個活動值得借鑒的、可以利用的部分可以拿來,其他都應該摒棄。
1.篩選
有價值的課拿來之后要對活動設計進行篩選,哪些環節是適合本班幼兒的認識水平的、是能夠順利的達成教學目標的?篩選過活動設計后要對課件中哪些是能夠幫助解決教學重難點的、哪些環節是不必要的都要細細斟酌,并做到心中有數。如數學活動《數字寶寶》是一節集趣味性與生活性于一體的數學活動,就可以保留環節中的找數字、說說數字在生活中的運用、從數字組合畫中找出數字等環節,使整個活動顯得目標明確、流程清晰,活動設計新穎、有趣,孩子們興趣濃厚。在第二環節給數字排隊,由于選取的三組數字排列方式有一定的難度,可以把此環節舍去,因為這樣的排列方式對中班孩子來說,不僅與他們原有的數學經驗脫節,教育價值也不大。再如數學活動《排序》中需要篩選的地方就比較多,把適合數學活動的環節留下,關于繪本的內容都可以剔除出去。
2.截取
截取是教師著手操作的過程,像是裁縫師傅動刀剪的環節。截取現成活動設計和課件中有價值的東西是非常重要的。如數學活動《排序》中最有利用價值的是“蜈蚣叔叔”的形象,因為有很多腳,適合穿很多的襪子,而且,蜈蚣叔叔非常形象生動,同時暗示著排序的方法:從哪邊排起;排序的規律:一個隔一個排。繪本故事中的情節對“排序”沒有實質性的幫助就沒有留著的必要。同時對相對應的課件也要進行同樣的截取,把必要的畫面留下,對達成目標沒有幫助、反而干擾幼兒思維的畫面舍棄掉。
3.重組
不管是拿來的課,還是自己設計的課,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設計意圖和思路。從優秀教案中截取到的有價值的東西一定要加入自己的東西進行再加工。如數學活動《長帶飄啊飄》中,老師在“長頸鹿爸爸和寶寶比褲子長短”環節中,讓幼兒初步了解“長和短”的概念;然后利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形象的動畫效果,觀察了“金箍棒”變長變短的過程,進一步鞏固了對長短的認識;接著穿插了結合幼兒自己生活經驗,比比生活中哪些是短的,哪些是長的環節;在為長頸鹿爸爸和寶寶送皮帶的過程中掌握了比較兩件物體長短的方法:一頭對齊;最后的小組操作環節,老師采用了實物操作的方法讓幼兒鞏固比較長短的方法。整個活動中沒有完全的依賴課件,相反,在數學活動《排序》中,老師就被活動設計牽著走,活動設計被課件牽著走,幼兒被老師牽著走,完全喪失了自主的判斷力。排序活動是將兩個以上的物體,按一定規則或某種特征上的差異有順序地排列起來。排序活動要求幼兒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及能力,如:基本的數概念、觀察比較能力、簡單的判斷力及初步的推理能力等。對于小班幼兒來說,“排序”是一項比較具有挑戰性的數學活動,需要他們運用有限的數、量、形方面的知識,進行一番系統、連貫的思考,找出事物之間的聯系,也就是我們稱之為“規律”的東西。但是在本次活動中,孩子無需判斷和推理,只是在一味的模仿。如果老師在重組活動時加入自己的設計,在小組操作中提供有層次的材料,讓幼兒根據老師課件的提示進行自己有規律的排序。課件的每一個畫面每一個環節都是要為本次活動目標的達成服務的,課件需要做改動,用兩種不同顏色的襪子排序時,可以制作多個排序的規律:紅綠紅綠,黃藍黃藍、黃黃藍黃黃藍等,這樣,活動的效果會很好。
拿來之物,如何發揮它們的作用是關鍵。在上教研課之前,教師要吃透各領域的教學特點,熟悉整個教學體系,做到心中了如指掌,才能做到整合有度又有效。
1.合理用好多媒體課件
直觀、形象的多媒體課件可通過優美而富有動感的設計,直觀地把你所講授的內容、重點及思路躍然“幕”上,使幼兒及聽課老師一目了然,心領神會,既保證教研課的順利進行,聽課老師也能更加清晰的看到老師的教學方法、幼兒的操作,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效果,也會對教研課留下美好印象的!幾位老師都運用了多媒體課件,在《數字寶寶》中,多媒體課件發揮的作用最大,由于沒有安排小組活動,整個活動都以幼兒和課件互動為主,在找數字和數字畫環節中,課件的交互作用形象地幫助孩子觀察數字的特點,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激發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在《彩帶飄呀飄》中,老師對課件的運用就有所取舍,把“選擇匹配”和“變長變短”的環節交給了課件完成,而把“學習和鞏固比較長短的方法”則以直觀的示范和幼兒操作突破。在兩個活動中課件都為達成目標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2.給幼兒更多互動的機會
“幼兒對學習內容感興趣,師生互動良好、環節銜接緊湊、幼兒動手、動腦機會多”也是評判一節好課的標準。不管是原創的活動還是現成的活動,都要為幼兒創造最多的互動機會。活動《彩帶飄呀飄》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活動中幼兒興趣濃厚,參與性強。通過引導幼兒觀察PPT,發現和講述金箍棒、圍巾的長短不同,遷移幼兒生活中的經驗:比較老師和小朋友身高、長褲和短褲、長袖和短袖等方式,重點引導幼兒探索、發現比長短的方法。在小組操作時,教師的提問直接指向活動目標,使幼兒發現將“圍巾”一端對齊的方法就能比出長短。教師放慢節奏,先讓孩子選擇了“紅綠圍巾”后進行了比較,這時老師觀察孩子有沒有掌握比較的方法,接著讓個別孩子來講述怎樣比較的,進一步鞏固了比較方法,也檢驗了孩子的掌握情況。最后,小朋友進行“送圍巾”的活動,這樣老師一目了然的發現孩子匹配的結果,從而突破活動的重點。教師敏感地捕捉幼兒發出的各種互動信號,與幼兒進行積極的情感交流,共同推進了教學活動的深入。
3.充分發揮教師的教學機智
教師是幼兒學習生活中的引導者、聆聽者、推動者,這絕非一句空話。在執教過程中,老師對每個環節的目標要能做到心中有數。如在活動《數字寶寶》第一環節:找數字中,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引導幼兒根據數字的形狀,來觀察露在外面的形狀到底像哪個數字,采用各種提問方式引導幼兒參與其中。如:說說什么顏色的格子里是什么數字?誰能一下子說出兩個?最大的數字是幾、最小的呢?等等。接著,教師根據中班幼兒已有的數字經驗,重點引導幼兒了解日常生活中數字的意義。因為孩子們在平時的生活中見到的數字有很多,老師選擇了幾種比較有代表性的物品,講得也很清楚,如:藥瓶上的數字看清刻度,幫助我們準確服藥;日歷上的數字看清時間、月份;體溫計測體溫,告訴我們身體是否健康,等等,這些都是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也是我們應該抓住的有利于幼兒的終身發展的教育價值。活動中幼兒的注意力很集中,可見孩子喜歡這樣的形式,感覺很有趣,從中也可以看出教師的教育機智。
幼兒園以課題研究為抓手,開展豐富多彩的教研活動,能夠為教師搭建一個抓得著、看得見的實踐成長平臺,有效促使教師形成研究的意識和態度,幫助教師提高科研意識和反思行為的能力,向研究型教師轉變。當然,不管是原創活動還是現成活動,都要經過老師自身的理解、消化、重組和再造,還要合理地、熟練地運用。特別是對青年教師來說,這每一個過程都是一次磨礪,能促進青年教師迅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