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義烏市勝利幼兒園 斯玉玲
讓主題環境散發課程魅力
浙江省義烏市勝利幼兒園 斯玉玲
當前實施的主題課程背景下的環境,最核心的關鍵詞有兩個:一是主題;二是環境。教師在制定主題課程計劃時就應將環境考慮在內,讓環境與教學活動、游戲活動、家長與社區資源等一起協同作用,完成課程實施的目標。
在主題課程環境創設中關注環境對幼兒的隱性教育價值,實現環境和幼兒間的起到“對話”的教育作用。在實踐過程中我們要特別重視主題環境創設中幼兒的參與性,從而引發幼兒和環境的互動,讓孩子成為環境創設的主人。
㈠教師——“支持者”
主題環境要內容清晰、主題鮮明。因為歷時較長的主題課程往往所涉及的內容非常豐富,每一樣都要體現是有一定困難的,所以作為課程實施中的教師,首先要對課程有整體了解,對主題的推進過程要很清晰,只有有了全局觀后,才能比較敏銳地抓住某一個點深入展開。其次,在主題課程環境創設過程中,教師要留意觀察幼兒的興趣、操作情況、自主性及交往能力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發展需要及主題課程的教育目標,有效地設置各種區域,提供具有多用性和開放性的活動材料,并以恰當的方式對幼兒適時地加以點撥指導。
㈡幼兒——“小主人”
“把環境還給孩子”是我們創設環境的宗旨。在創設過程中,每個孩子獲得了表現與創造的機會。當然,孩子的作品要體現環境的教育價值,教師就需要提煉、概括和拓展。
1.概括:在“和水果寶寶一起玩”的主題板塊中,孩子親手制作的水果調查表就是墻面上的主角,既是展示又是交流,教師將孩子的調查(調查表、寫生、記錄)進行整理后,概括每一小組調查的結果。教師的概括不經意間幫助孩子整理了思路,使他們更容易接受。
2.提煉:“瓶瓶罐罐”的主題中,孩子親手收集并制作完成了許多瓶罐圖片資料和作品,老師在布置這些精美的圖片和作品時歸類標注名稱,如“青花瓷瓶”“陶罐”……最后將“瓶罐大家庭”這個概念在孩子的作品中呈現,豐富了內涵。
3.拓展:“我們的城市”主題活動中,孩子們知道了城市的許多標志性建筑,于是我們主題墻面上呈現時,還將這些建筑的高度用具體的數字和線條直觀表現出來,拓展了孩子的知識面,豐富了生活經驗。
讓幼兒自主地參與環境互動,使孩子們始終用自己特有的思維方式,帶著自己特有的愿望和環境相互作用,進行合乎他們年齡、心理和興趣特征的寓教于樂的活動,努力使環境成為溝通“教”與“學”的橋梁。
㈢家長——“資源庫”
當家長成為“資源庫”的時候,還需要注重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首先,教師應對家長社區資源進行合理的篩選,使那些真正有利于幼兒發展的因素得到充分的利用;其次,要善于站在幼兒的角度來發現、利用周邊的家長、社區資源,以滿足孩子們的興趣和需求;再次,教師要尊重幼兒的個別性和獨特性,力求在多變、豐富的家長社區環境中,讓他們自主地、有選擇地去利用家長資源。
我們幼兒園因硬件設施、活動場地受到限制,不能滿足主題課程主題環境創設的需要,阻礙了區域活動的順利開展。因此,如何利用現有的辦園條件挖掘空間、積極創設主題環境,如何結合自身的優勢提供材料、促進主題活動的開展是我們不斷思考的問題。
㈠巧用空間
200例患者麻醉效果滿意,循環呼吸平穩。與T1時刻比較,T4、T5、T6時間點的血糖值明顯升高,血鈉值明顯降低(P<0.05),見表 1。
我們從幼兒的興趣、需要出發,設計幼兒喜愛的室內環境。為了更好的開展實施主題課程,我們實施了“四部曲”:
第一曲,變:對全園各班的活動室作了合理調整,利用桌子、椅子、玩具柜等不同組合造型進行空間區隔;利用桌面、地面、墻面的兼容,進行立體化活動。
第二曲,挖:合理挖掘走廊、樓梯、盥洗室、教室的角落創設區域,使空間的設置、布局的擺放更為合理,更富教育性。
第三曲,添:每班添置多組區域活動櫥柜,使材料擺放有序,資源共享,易于取放,操作方便。
第四曲,伸:把活動場地延伸到戶外,使每個區域都有足夠的空間供足夠數量的幼兒進行活動。
㈡巧投材料
區域活動是主題活動的延續、補充和深入,因此,區域活動的內容應該服務于主題活動目標,教師應該有目的地使區域活動成為主題活動在內容、目標、形式方面的延續、補充和深入,從而更提升主題活動對幼兒的發展價值。
2.適宜:根據幼兒的發展規律和發展水平,及時添加或更換材料,讓幼兒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鍛煉和提高。教師要考慮孩子間的差異,估計可能出現的操作層次,將材料操作細化。
3.適度:材料的種類、數量應按幼兒的活動情況有的放矢地進行補充,投放太多會影響孩子的注意力;太少,孩子之間會爭吵、打鬧,起不到應有的作用。一物多用、適度的材料可以不斷吸引孩子主動參與活動的興趣,取得較好的效果。
教師作為環境的主要創設者,其最要緊的任務是通過觀察和聆聽,從孩子的活動中獲得信息,并結合環境實際進行調整或改變,對孩子的興趣、好奇的表層觀察逐步地引向研究,并作橫向延伸,進而縱深發展,以獲得形成主題探索活動的依據、構想及其方案。
㈠主題開展初期:引發主題探究的興趣
主題開展前教師要適當地創設大環境,努力營造協調的主題氛圍,讓幼兒不自覺地進入主題。如:在“會跳舞的樹葉”這個主題開展前,我們就先收集了一些相關的書籍和圖片投放在閱讀區,供幼兒交流、討論,引發孩子的關注;也可以滿足主題實施過程中小組化、個別化教育的需要;還可以是主題活動的延伸,將主題活動開展過程中生成的問題轉化到區域活動中。
㈡主題開展中期:記錄孩子探究的過程
教師將幼兒收集的資料及各種作品以及自己的教具、資料甚至主題網絡通過圖文的形式展示在墻上,盡可能多地利用孩子的作品來布置;盡可能多地展示家長的勞動成果;盡可能多地與集體活動相結合,使墻飾成為幼兒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記錄。隨著主題一個一個地開展,主題痕跡越來越多,它是根據教學的深入不斷變化,在與幼兒的相互作用中促進幼兒的發展。
㈢主題開展末期:展示孩子探究的成果
在主題開展末期,我們將幼兒與教師的記錄共同呈現——其內容可以是幼兒在主題活動過程中的照片記錄、幼兒的活動發現記錄、調查結果記錄、教師的文字提示等,幫助孩子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使幼兒在與環境互動中提高自我反省能力,教師也能充分了解幼兒的發展。
主題背景下的環境是動態生成的,是充滿變化的、富有個性的情景化場所,教師要根據主題的變化、孩子的興趣和需要創設讓其參與的互動環境及相關的活動,并挖掘和不斷深化活動中的教育價值,把教育要求滲透其中。只有這樣,主題課程才能散發出迷人魅力,激發出生命的活力。
參考資料
[1] 王厥軒.幼兒園探索型主題活動案例100例[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2] 黃小彬.區域活動中幼兒互動學習的類型與指導策略[J].山東教育,20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