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熟市淼泉幼兒園 徐麗萍
幼兒手工制作中科學與藝術相融合的探索
江蘇省常熟市淼泉幼兒園 徐麗萍
我們在對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內容進行研究時發現:手工制作活動兼具科學與藝術的雙重價值。首先,幼兒手工制作的過程需要對材料進行加工、改造,因此,制作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講,手工制作蘊含著科學探究的學習價值;其次,要完成作品,必須充分表達作品的空間表征、空間組合、結構表達以及功能表現等,這又需要調動幼兒原有的科學知識與經驗。手工制作的這種雙重價值的存在為科學與藝術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
在手工制作中,如何實現科學與藝術的融合呢?筆者在教學中作了以下的探索。
正如陶行知先生“六大解放思想”中所說,只有讓幼兒充分地解放自己的眼、腦、口、手,主動地愉快地參與到制作活動中,才能使幼兒充分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才能,感受到手工制作中科藝融合之趣。
因此,我們首先為幼兒創設充滿情感色彩的審美環境,收集并制作了一些利用廢舊材料做成的玩具及手工制品,將之布置在活動室、區域的各個空間。這些事先設定的材料,會讓幼兒感受、理解到作品中的美,增強了幼兒的視覺感受及對美的敏感性,引發幼兒對美的向往,他們便會主動欣賞、觀察、操作,進而主動地探究,萌發制作的欲望,希望自己也能制作出這樣的物品;其次,為幼兒創設一個開放的手工制作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給幼兒提供寬松的環境、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自由探索,大膽表現和相互交流的機會,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啟發幼兒用獨特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形式大膽表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使幼兒感受手工制作過程的樂趣。
在手工制作活動中,材料既是引發幼兒主動探究的刺激物,又是他們表現、表達周圍物質世界的中介和橋梁。所以,材料是手工制作中科學和藝術融合的支撐。生活中許許多多的廢舊材料,為我們的手工制作提供了豐富多樣的素材,這些材料本身就具有顏色、大小、輕重、粗糙、易彎曲等科學特質。在引領幼兒在制作過程中,對這些材料的科學性質和作品進行觀察、比較,讓他們了解其內在的聯系和科學的規律,從而達到利用材料滲透科學與藝術融合的意圖。
如在“小刺猬摘果子”的活動中,我們為幼兒準備了土豆、牙簽、橡皮泥。橢圓形的土豆就像刺猬的身體,牙簽尖尖插在土豆上,猶如小刺猬身上的尖刺,而再用紅色橡皮泥捏成圓圓的小球粘在牙簽的另一端,做成了惟妙惟肖的小刺猬摘果子。在這個活動中,幼兒首先要了解土豆、刺猬、果子的外在特征,這是一個科學的過程,然后根據它們的不同結構特點進行想象,認真的琢磨,精心的制作,達到形象地表現出“小刺猬摘果子”的形象,這又是一個藝術創作的過程。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藝術領域與科學領域目標的確定與表述具有啟蒙性、養成性、彌散性和浸透性等的特點。在制定手工制作目標時,體現藝術目標與科學目標在知識技能、探索創造、情感態度、人格塑造等目標緯度上,具有內在的、高度的互通性和一致性,以培養幼兒初步的科學態度、美感體驗以及綜合素質的提高為終極目標。
在確定主題內容后,我們要審視這一手工主題內容中了蘊含哪些科學與藝術的知識技能點,分析這個活動究竟要幼兒學習什么、獲得什么?如在《好玩的撥浪鼓》中,主要是讓幼兒了解不同材料做撥浪鼓鼓面發出的聲音是不同的,嘗試用不同的材料制作撥浪鼓。于是,我們制定了這樣的目標,
目標1.了解撥浪鼓能發聲的原理,探索不同材料鼓面發聲的異同。
目標2.知道撥浪鼓的構造,嘗試用多種材料制作撥浪鼓。
目標3.喜歡制作活動,體驗成功的樂趣。
在這三條目標中,目標1是讓幼兒通過探索了解撥浪鼓能發聲的現象,獲得“不同材質的鼓面發出的聲音是不同的”這一科學領域的知識點;目標2,“知道撥浪鼓的構造”既是科學領域的對物體結構的探究,又是作品的藝術表征;目標3則是藝術活動的社會性情感體驗。這三條目標,在體現科學與藝術目標融合的同時,又是《好玩的撥浪鼓》這一手工制作中缺一不可的關鍵要素。
幼兒在手工制作的過程中,首先要產生制作的動機,而后在頭腦中進行構思,設計一個新的作品形象,在這一形象的指揮下,通過探究所要制作的物體的性能,發現它之所以具備這種性能的原因,再對之進行加工改造,使之與頭腦中的形象一致,這是一個科學探究和制作的過程。因此,手工制作中藝術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的活動設計與實施,就是從科學、藝術兩位一體出發,有效整合交叉關系,并且活動過程集玩、做、學、用為一體,易于激發幼兒的好奇心、滿足操作和探索欲望。
比如,制作撥浪鼓——我們提前做好幾個不同的撥浪鼓放在區域中讓幼兒自主把玩,在這一過程中,幼兒便會冒出許多問題:這是用什么做的?為什么它會發出聲音?為什么有的聲音響、有的聲音輕?等等,當幼兒對制作的東西很感興趣,便有了探究的動機。在此基礎上,如果讓幼兒獨立設計再動手制作,他們就必須在感知基礎上概括出撥浪鼓的外形特征后,進一步探究其為什么會發出聲音的原因。這里,幼兒可能多種假設,如,要有珠子、要有鼓面等,這些假設是否正確,需要一一驗證。如果不能找出真正的原因,幼兒就不能做出會發出聲音的撥浪鼓。
雖然幼兒的作品不具備專業的工藝美感,但是確是幼兒想象力及個人能力的充分表現,為了保護和鼓勵這種想象力,同時也給幼兒一個審美能力的提升,因此,分享評價是幼兒手工制作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對我們教育而言,也是對幼兒已有經驗進行整合,幫助幼兒獲得新經驗的一個重要途徑。
首先,藝術的作品需要用藝術的方式來呈現,這樣才能促進幼兒與作品之間的藝術交流。因此,我們在陳列幼兒的手工作品時要講究美感,可以布置一個具有藝術感的背景或者作品架,使每個幼兒作品的特點及藝術的美展現出來。如,幼兒制作了“青花瓷花瓶”,我們為其準備了古色古香的木架,讓幼兒的作品更具濃郁的民間風韻;其次,要創設寬松、自由、自主、自信的評價氛圍,感受手工制作科學探究之美。讓幼兒自主相互交流在制作過程中的疑問、發現等,幫助幼兒重新思考,有助于同伴間相互修正、補充和強化各自的觀點;再次,在評價時著重對幼兒綜合能力的評價,關注幼兒創意手工活動的探究過程,注重幼兒動手能力和創造力發揮的過程。因此,我們要將評價重點放在“幼兒是怎樣創造的”,關注幼兒探究制作過程中方法、經驗的獲得。
總之,手工制作中科學與藝術的融合是以手工制作為載體,以素質教育思想為宗旨,創造性地把科學與藝術教育諸要素結合起來,使之相互滲透。作為教育者在組織手工制作活動時,應充分挖掘其雙重價值,并自然、有效地將科學探究與藝術表征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有機結合起來,使手工制作活動的教育價值最大化。
參考資料
[1]樓必生,屠美茹.前兒童藝術綜合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2]孔起英.學前兒童美術教育[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3]黃海濤.幼兒科學與藝術啟蒙教育整合課程實驗研究.[OL]http://www.sdmyyj.net/yejy/ShowClass.asp?ClassID=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