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永康市婦聯幼兒園 應竹萍
智能發展之源:談幼兒觀察能力的培養
浙江省永康市婦聯幼兒園 應竹萍
幼兒觀察能力的發展對其獲取知識、認識世界、發展智力及培養良好心理品質有著及其重要的作用。俄國著名科學家巴甫洛夫給他學生留下遺言“觀察、觀察、再觀察!”因為他認為,觀察是獲得智能和知識的首要步驟。因此,作為幼教工作者的我們,就應該抓住孩子觀察能力形成的關鍵時期來培養和發展幼兒的觀察力。
大自然是最好老師,她的魅力無窮盡,它不斷地向幼兒展示著具體、形象、生動的認知內容。在一次戶外活動中,孩子們在公園里自由地玩著。忽然,我看到一堆小朋友蹲在一起,好像在研究著什么,待我走近,發現他們正跟著一只小蝸牛在講話呢!他們用手去碰蝸牛殼,小蝸牛把頭縮進了殼里躲了起來。孩子們焦急地等著小蝸牛把頭伸出來,說:“小蝸牛你快出來,難道你害羞嗎?你別害羞,你要到哪里去呀?我們帶你去。”“小蝸牛,你頭頂上的觸角真像我的兩根小辮子。”“哎呀,你看,小蝸牛爬過的地方有條白白的小路,我們找找看它是從哪里來的……”。
除了充分利用外部環境以外,我們還有意識地、積極主動地去給孩子們提供一些觀察條件,如:在幼兒園內創設自然角、養殖區、種植園地、科學發現區、圖片展覽等,區域里面的內容可由孩子們自己去準備,這樣更能激起他們觀察的興趣。另外,還組織幼兒參觀動物園、郊游等,讓幼兒的觀察興趣盎然,不至于乏味、單調。從而獲得大自然的豐富經驗,去發現大自然的秘密,演繹幼兒的創造才能。
在觀察時,我充分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參與觀察實踐,讓孩子們不僅僅用視覺進行觀察,還利用聽、嗅、味、觸等感官進行觀察認知,這樣能加深對觀察對象的印象,獲得清晰正確的概念。如讓孩子觀察水果時,可讓他們用眼睛看,用鼻子聞,用手摸,用口嘗,從而獲得水果的形狀、氣味、顏色、味道。又如:在認識生蛋熟蛋的活動中,我讓孩子們用手去搖動兩種蛋,讓他們通過手感和聽力來辨別,還讓孩子們拿著蛋放在臺燈下觀察其透明度來進行辨別,然后打開蛋來驗證辨別是否正確。通過這些綜合性的觀察活動,引導孩子在觀察中積極思考,把觀察過程和思考結合起來。孩子們對事物就有了一個深刻、完整的印象。
幼兒觀察的條理性差,觀察時不夠全面、細致,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幼兒的觀察系統性,如引導孩子在觀察某一事物時可遵循從頭到尾、由表及里、由近到遠、由局部到整體或由整體到局部、由明顯特征到隱蔽特征等這些原則,從而增強孩子們觀察的條理性。如:觀察大公雞時,可先引導幼兒觀察雞頭、雞身、雞腳,再觀察其羽毛、肉,觀察里面的器官等,還可以提出一些問題讓幼兒回答,引導幼兒有目的地進行觀察,增強孩子觀察的條理性,保證觀察的科學有序。
幼兒的觀察常常是自發的,他們通常是在外出散步、游戲或在照顧動植物時,由于好奇心而產生自發、主動的觀察。但他們觀察的目的性不強,總是東張西望下意識地觀察,這就需要我們適時的引導,把孩子這種下意識轉成有目的的觀察活動。如:一次我班幼兒被公園內一棵樹上的花吸引,忽然有小朋友大叫起來:“別過來,這里有蜜蜂。”在孩子們的心中蜜蜂是會蜇人的,但我卻沒有叫他們避開,而是趁機走過去引導他們觀察蜜蜂采蜜的過程,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觀察得非常認真,頓時已忘了方才對蜜蜂的恐懼,無意之中了解了蜜蜂的習性、特征。
總而言之,孩子的觀察能力是智能的基礎,我們應多為幼兒提供觀察的機會,為其創造條件,選擇幼兒容易理解的事物,循序漸進地啟發他們的思考,使他們從小養成認真觀察事物的習慣,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