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瓊瓊
(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新疆 昌吉 831100)
?
堅持共居共學共事共樂推動美麗校園建設
譚瓊瓊
(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新疆昌吉831100)
【內容摘要】十八大報告中首次單篇論述“生態文明”,第一次提出“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建設美麗中國”,對高校而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就是努力從建設美麗校園開始。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建設和諧的民族團結氛圍,對于推動新疆高職院校美麗校園建設有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共居共學共事共樂推動美麗校園建設
*本文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喀什大學南疆教育發展研究中心2015年度科研項目資助,“新疆高職院校民漢學生混合住宿問題研究”(XJEDU070115C05)階段性成果之一。
自治區民族工作會議暨第七次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自治區黨委書記、兵團黨委第一書記、第一政委張春賢就做好新形勢下新疆的民族工作作了深刻而全面的闡述,其中特別就全力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進行了闡述,這為我們全面開創新形勢下新疆民族工作的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歷史上的任何一個“盛世”都離不開各民族的密切交往、相互交融、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當前,全力促進各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是我們做好新形勢下新疆民族工作的重要內容。自治區黨委高瞻遠矚、立足實際,確定了自治區第33個民族團結教育月主題為“共居·共學·共事·共樂”,這是新形勢下對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具體要求,將有效促進新疆各族干部群眾在共同生產生活和工作學習中加深了解、增進感情。共居是前提,共學是基礎,共事是關鍵,共樂是目的。主題的關鍵是“共”,就是要把“共”字做活,讓各民族共同生活在一起,通過“居、學、事、樂”,形成根連根、心連心的命運共同體。
而對于新疆高職院校來說,將“共居·共學·共事·共樂”運用到校園中,就是在民漢合宿的模式下,實行民漢混班,共同學習和進步,在學校和企業中培養良好的團隊協作意識,共同配合和努力實現目標,加大交流交往交融,增進感情,形成互幫互助互學的積極向上的校園人際關系氛圍,打造“校園是我家”的良好心理狀態,真正能夠實現校園穩定、和諧。
美麗校園建設應當以學校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質文化四個層面的學校文化建設為內容,爭創綠色校園、和諧校園、書香校園、平安校園、節約校園。樹立良好的校風、教風和學風,建立健全規范的管理制度體系,組織開展有效的學校文化活動,營造良好的校園人文環境。堅持共居共學共事共樂對于推動美麗校園建設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增強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對非法宗教進校園有一定的抵制作用,對真正實現平安校園提供依據和條件
青少年已經成為民族分裂勢力和非法宗教勢力覬覦的對象,為了抵制非法宗教進校園,學校采取了強有力的措施。當民族聚居時,一些不安定因素和宗教因素會很快形成一種氛圍,而由于民族趨同性,這種氛圍就會在同一民族間迅速波及和擴散,共同居住就打破了這種氛圍,對這些不利因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為實現平安穩定校園提供保證。
(二)提高民漢教學一體化的教學實效,加強課堂互動,達到共同進步,有助于樹立積極向上的學風,促進校園形成和諧的精神文化
民漢混班已經成為新疆高職院校教學管理的常用模式,少數民族大學生大多來自交通閉塞、居住分散、經濟落后、文化生活相對貧乏的偏遠地區,而且基礎教育相對落后,使得他們的整體知識水平與漢族學生相比有著明顯的差距。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更易產生自卑心理,心理素質相對脆弱。
實行民漢混班,教師以漢語授課,這對于少數民族的漢語聽說讀寫能力有了很大的幫助作用;在課堂上分小組討論,能互相幫助,互相包容,優勢互補,還能提高教學實效;課上互相學習,課下增進感情,有助于少數民族學生自身內在發展。
(三)減輕民族間的心理隔閡,促進各民族學生共同發展進步,為校園和諧穩定奠定基礎
共居共學共事共樂,將改變過去民漢學生相對隔離的局面,在彼此更頻繁而深入的接觸與交流中為澄清民族刻板印象中的錯誤信息提供條件,逐漸改變了過去對他民族的不完整、不清晰的認知,從而減少民族偏見。這為減少學生中的民族沖突、促進民族團結打下了良好基礎。
(一)實行民漢合宿的宿舍模式,加深各民族間的溝通和了解,讓學生自然接受,由“不習慣”變成“習慣”,促進融合
1.利用好“第二宿舍”,高職院校采用的工學結合培養模式,學生有最少一年的實習和教學實踐,在企業進行實習時,宿舍并不在學校,而是在企業,這種交往不同于學校,除了共同學習外,還需要團隊合作,時間寬松,交流空間變大,彼此間的交往會更加的密切,所以可以以此為契機,以民漢同班同寢來加強團隊協作,加深彼此溝通和了解。
2.擴大范圍,從少數民族學生預科階段即開始進行與漢族學生混合住宿,并擴大混合編班范圍。實行同學院不同專業混合住,具有相近、相同專業的學生在學院科學合理調控情況下,具有相似的目標,而這一目標會促成他們形成自愿主動交流交往的氛圍,會對促進民族團結有積極的作用。
學生干部和學生黨員混合住,樹立典型和模范、逐步推廣延伸。學生黨員和學生干部,在學生中間具有很強的號召力,也具備良好的責任感和帶頭意識,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很近,通過學生帶動學生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有部分少數民族學生來自偏遠地區的農村,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比較傳統和封閉,加上語言的障礙,他們會對民漢合宿產生抵觸心理,所以不可使用強迫方式,應當采取部分自愿的方式,以疏導為主,分步驟進行,最終讓學生自愿接受。
3.始終堅持民漢合宿的管理模式,讓學生從“不習慣”轉化為“習慣”。讓學生習慣于與不同民族相處和居住,互相尊重,不說不利于民族團結的話和不做不利于民族團結的事情,互相包容,最終才能互相融合,所以民漢合宿是長期的過程,要堅持下去。
(二)堅定不移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建設,形成課堂教育和課下教育聯動機制,將民族團結教育入教室、入腦、入心,鼓勵民漢同學、舍友敞開心扉,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礎上增強互信和互助
1.新疆高職院校每個學期開學初都有形勢政策講座,民族團結成為不會改變和與時俱進的主題,新疆的地方特色課程《新疆歷史與民族宗教理論政策教程》也是新疆高校大學生必修科目,讓學生全面了解新疆地方史、民族史、宗教史,了解新疆的區情和面對的嚴峻形勢,才能激發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才能更堅定自己的信念,維護民族團結,而這種理論教育不僅是在教學課堂,還要貫穿始終,實現課上課下聯動機制,開展關于民族團結的主題班會、舍會,都能有助于各民族同學敞開心扉,拉近距離。
教學方法改革創新,教學內容與時俱進,針對少數民族和漢族學生不同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制定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方法,并選取相應的教學內容,不挫傷少數民族同學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形成互學語言的良好氛圍。語言是各民族間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礎,少數民族學習漢語,漢族學習少數民族語言,對于學生來說,有利于拉近心理距離,增強溝通能力,還能增強文化認同感,在相處過程中減少因為語言誤解而產生的矛盾和摩擦,對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有重要的作用。對于教師來說,學習少數民族語言能夠真正走進學生內心,增強彼此信任感和尊重感,及時了解學生動態,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對于良好的教風、學風的形成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三)采取多種形式促進民漢學生互助互學,相互交流,豐富校園文化建設,營造緊密團結的校園氛圍。
校園充滿著生機和活力,是各民族學習和生活的地方,積極向上的活動不僅能夠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還有助于民族關系的融合,每年5月是新疆的民族團結教育月,各種活動此起彼伏,學生也熱情高漲,各高職院校按照學院特色都舉辦了民族團結系列活動,如舉辦“夸夸我的小伙伴”演講比賽,用師生身邊的民族團結典型,推動形成從我做起、見賢思齊的生動局面;開展“讀好書、看好文章”活動,倡議讀一本民族團結題材好書活動;開展“民族民俗風情”為主題的板報、手抄報、壁報集中展示活動。開展“培育中華民族美德,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為主題中華文化知識競賽。開展“唱一首民族團結新歌”活動,舉辦“新歌唱新疆”文藝演出活動,在校園電視臺和校園廣播展播一批歌頌祖國、歌頌新疆、贊美新疆各族人民和諧幸福生活的優秀歌曲;以“共居”為基礎,廣泛開展爭創民族團結模范班級、模范宿舍評選和“民漢同學結對子”等民族團結創評活動,引導各族師生在創建實踐中增進相互信任、密切血脈深情;舉辦雙語口語大賽、雙語書畫大賽。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寓教于樂,潛移默化影響學生們的心靈。
(四)在工學結合,就業為導向模式下,在發展學徒制改革下,積極培養少數民族的核心競爭力和就業力,以共事培養團隊協作意識,打造全面發展的技術型人才。
新疆的高職院校按照人才培養方案,在校學習理論時間一般為兩年,有一年的時間進企業實習或者實踐鍛煉,學生們要完成學習到工作的轉變,完成從學生到工人的轉變,為了完成工作目標,必然有團隊協作,不同的處理事情和完成事情的方法經過磨合,必然皆有所得,以民漢混合小組編排,取長補短,實現優勢互補,以相互學習實現共同進步,以相互信任達到坦誠交流,以相互尊重為前提,這些人文素養是大學生走向社會后必須要具備的,所以,通過一年的實習,不僅對自身專業有了從理論到實踐的轉換過程,也完成了就業力、競爭力的培養。
新疆的美好未來需要各族人民齊心協力、同謀發展。從民漢合宿的習慣認同到民漢混班、校園文化建設的文化認同,最終實現心理認同需要我們共同的努力,讓各族大學生玩在一起、學在一起、成長在一起,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讓民族團結之花在心靈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建設和諧的民族團結氛圍,真正推動新疆美好校園的建設。
參考文獻:
[1]孟琪,谷建杰.民漢學生混合住宿與高校民族團結教育研究[J].科技信息,2013(22):15-17.
[2]王建輝等.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實踐模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5):69-71.
[3]劉志宏.新疆高校民漢合宿現狀及社會功能初探[J].社科縱橫,2013(12):191-192.
[4]姜玉琴.民漢合校中影響學生族群交往意愿的因素分析[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3):82-85.
*作者簡介:譚瓊瓊,(1982—),女,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106(2016)03-017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