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堂:抓實農民工“回流”創業工作
成都市金堂縣曾是全國“打工第一縣”,高峰期每年在省外務工人員達17萬人,年創勞務收入60億元。隨著縣域經濟和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金堂縣按照“輸出勞動力、引回生產力,輸出打工者、引回創業者”思路,加快推動外出勞動力回鄉創業就業,有力帶動了全縣經濟社會提升發展。先后被評為全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示范縣、全國農民工創業就業示范基地、西部地區農民創業促進工程試點縣。
政策創新回引返鄉創業。順應產業轉移規律,金堂縣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就業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政策,對返鄉農民工自主創業給予經濟性補貼,推動勞動力資源雙向開發。搶抓“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契機,在土地、融資、行政審批等環節開設“綠色”通道,深化“雙創小鎮”,通過財政資金補貼、建立銀政企三方聯系機制、搭建創業融資服務平臺等措施,引導農民工興辦實體或自謀職業。近五年來,全縣共有8600余人返鄉創業,帶動農村勞動力本地就業5.4萬人;建立大學生創業園和創業基地21個。
產業融合引領返鄉創業。按照“三區兩帶”特色產業布局,以項目為載體,引領結構調整。目前,返鄉創業者流轉土地30畝以上的1400余戶,領辦家庭農場70個、合作社300余家。在竹篙鎮建成全省首個回鄉創業園,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新建標準化廠房4.3萬平方米,入駐企業7家,提供就業崗位1500個。返鄉創客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新業態。
搭建平臺吸引返鄉創業。廣開渠道讓返鄉農民工進入農村基層組織或專業協會。針對產業發展、創業意向、專業需求開展農民工技能培訓,返鄉農民工創建的農業園區、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不僅帶動農村勞動力就近就業,而且解決了近2萬個家庭的留守難題。返鄉農民工積極投資興辦各類社會事業和公益事業,積極參與幸福美麗新村建設,提高了農村基層治理水平。
強化保障支持返鄉創業。將農民工工作納入目標管理和工作考核體系,每年縣委政府組團到外出務工人員集中地開展慰問和回引。通過評選“十佳創業明星”,導向鮮明的尊重創業者、企業家及農民工。建立政府維權、社會維權、法律維權機制,維護返鄉創業就業農民工合法權益。
金堂縣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人員結構性矛盾凸顯、創業資金鏈不完善、創業項目要素保障不足等難題。為了促進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金堂縣結合全域成都實際,立足當地探索實踐,著力加強四個方面的工作。
拓寬融資渠道,解決資金來源。積極組建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等金融機構,激活金融機構信貸機制,開放融資渠道。建立和完善資信評估制度,試行農民承包土地抵押,大力推進“農村信用工程”建設,增加農村資金供給,改善融資服務。縣級財政匹配一定規模資金,擴大農民工創業小額貸款擔保基金規模,確保資金及時到位。加大政策扶持,政府用于開發性生產經營項目的資金向返鄉創業農民工傾斜,促使從事農業信貸工作的金融機構對返鄉農民工創辦的企業和從事的養殖業項目以及非農產業項目給予優先支持。
加強創業培訓,強化跟蹤服務。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強創業能力培訓,提升其創業就業能力。建立健全培訓資質認定機制、經費補貼與培訓效果掛鉤機制,提高創業培訓實效。強化對創業培訓學員的后續服務,建立健全學員檔案,聘請工作人員,全程為創業人員提供創業孵化、開業指導、項目論證、決策參與、稅費減免等服務,提升創業成功率。
加大宣傳力度,共建創業氛圍。加大返鄉創業優惠政策宣傳力度,形成全社會共同促進返鄉農民工創業就業的良好環境。強化激勵,適時對創業典型、在創業促就業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有效推進返鄉創業工作縱深發展。
強化區域互動,完善創業載體。深化區域勞務合作,引導在外農民工自主創業,搭起異地創業、回鄉創業和招商引資的橋梁。加強就業創業載體建設,引導返鄉農民工創業,興辦經濟實體,切實推動創業帶動就業。
成都市金堂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周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