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三雄++戚存扣+++張潔夫+++浦惠明+++陳松+++周曉嬰+++陳鋒++高建芹++龍衛華+++胡茂龍+++張維


摘要:寧油22是從甘藍型油菜品種寧油12號中經系統選育而成的常規油菜新品種,屬甘藍型油菜中熟品種類型。株高162.20 cm,一次分枝9.22個,二次分枝8.46個。結角密,單株有效角果數424個,角果中長。每角種子數20.02粒,千粒質量3.72 g。芥酸含量0.21%,硫苷含量20.91 μmol/g,含油量45.17%。全生育期244.2 d,比對照早熟0.5 d。江蘇省油菜區域試驗結果表明,平均產量2 896.43 kg/hm2,比對照增產3.82%。生產試驗結果表明,寧油22比對照增產13.03%。菌核病抗性中等,抗倒性強,抗寒性中等,適合機收。
關鍵詞:甘藍型油菜;常規種;系統選育;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634.304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6)02-0111-02
收稿日期:2015-01-30
基金項目:國家油菜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專項(編號:CARS-13);江蘇省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資金[編號:CX(13)2013]。
作者簡介:付三雄(1976—),男,湖北漢川人,博士,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油菜遺傳育種研究。Tel:(025)84390368;E-mail:naufsx@163.com。經過多年的育種實踐,油菜產量水平已經得到大幅度提高,因此提高油菜籽的含油量成為提高油菜生產效益的關鍵[1],也是提高產油量的最有效方式[2]和油菜育種的主要目標[3]。寧油22(參試代號:092002)是常規油菜新組合,是由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從甘藍型油菜品種寧油12號中經系統選育而成的新品種,屬甘藍型油菜中熟品種類型。系選親本寧油12號是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育成的甘藍型雙低油菜品種,于2003年通過江蘇省農作物品種審定[4]。寧油22于2010年參加江蘇省常規油菜預備試驗,隨后進行連續2年常規區試后,于2013年進入江蘇省常規油菜生產試驗。2014年該品種通過江蘇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蘇審油201403。寧油22具有高產、高油、適合機收特點。本研究介紹了寧油22的選育過程及其主要特征特性和栽培要點,旨在為寧油22的推廣應用提供依據及油菜品種選育提供參考。
1選育過程
1.1親本來源
系選親本為甘藍型油菜品種寧油12號。寧油12號系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育成的甘藍型雙低油菜品種,于2003年通過江蘇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寧油12號是應用雜交育種方法選自甘藍型油菜丹312×88-2051組合。丹312是原丹陽縣農業科學研究所育成的甘藍型油菜常規品系,88-2051是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育成的雙低油菜品系。寧油12號表現高產、抗倒、較耐寒。但其不足是含油量低(37.92%)、易感菌核病等。由于其株型好,株系間含油量變異大,2005年開始對寧油12號群體進行含油量分離篩選。通過連續多年多代含油量、產量、品質和目標農藝性狀的篩選鑒定,于2010年育成092002品系。
1.2選育經過
2003年:種植寧油12號6個小區。
2004年:春自交90個單株,測定品質,入選8個單株秋播種植成8個小區。
2005年:春自交80個單株,收獲后測定單株芥酸、硫代葡萄糖苷含量及含油量,獲得24個含油量超過42%的雙低單株,篩選10個單株秋播在株系鑒定圃,種植10個株系。
2006年:油菜開花期目測入選5個株系,每個株系自交10個單株,收獲后經品質性狀鑒定入選19個雙低、高油單株,秋播進入產量鑒定圃進行農藝性狀、產量性狀鑒定。
2007—2008年:連續2年繼續在產量鑒定圃進行產量及農藝性狀鑒定。
2009年:多點重復品系比較試驗,入選092002品系。
2010年:參加江蘇省油菜預備試驗092002品系。
2特征特性
2.1產量表現
2010—2011年度江蘇省常規油菜區域試驗,寧油22平均產量2 763.00 kg/hm2,比對照蘇油4號增產3.60%。2011—2012年江蘇省常規油菜區域試驗,平均產量 3 029.85 kg/hm2,比對照蘇油4號增產4.04%,增產明顯。2年平均產量2 896.43 kg/hm2,比對照增產3.83%。2012—2013年江蘇省常規油菜生產試驗,平均產量 2 643.90 kg/hm2,比對照增產13.03%(表1)。
2.2品質性狀和抗性表現
2013—2014年度江蘇省油菜生產試驗種子樣品檢測結果表明,該品種種子芥酸含量為0.21%,種子中硫苷含量 20.91 μmol/g (脫脂干粕),含油量45.17%,比對照蘇油4號含油量高2.89百分點。2011—2012年度江蘇省油菜區試抗性鑒定結果,菌核病發病率為27.88%,病情指數為22.20;受凍率62.70%,凍害指數20.82。2012 —2013年度江蘇省油菜區試抗性鑒定結果,菌核病發病率為30.49%,病情指數為17.49;受凍率 6.72%,凍害指數3.36。2年平均菌核病發病
2.3特征特性與農藝及經濟性狀
寧油22屬甘藍型常規油菜,幼苗子葉腎臟形,幼莖青綠,葉色較深,葉緣波狀,越冬半直立。全生育期244.2 d,比對照早熟0.5 d。株高162 cm,一次分枝9.2個,二次分枝8.5個,大花瓣,花瓣重疊,黃花,有效角果數424個,角果中長、挺直,籽粒排列緊密,每角籽粒數20.0粒,千粒質量3.7 g,熟相好。菌核病抗性中等,抗倒性強,抗寒性中等,適合機收(表3)。
3栽培及種子生產技術要點
3.1栽培技術要點
(1)適期早播早栽。根據近幾年來各地試驗結果,移栽播種期為9月上中旬,用種量2.25 kg/hm2左右。直播播種期為9月下旬,用種量3.75 kg/hm2左右。(2)合理密植。移栽大田,10.5萬~12.0萬株/hm2,株行距根據自然條件、種植習慣而定,但要栽足基本苗。直播密度不少于30萬株/hm2。土壤肥力好的地區可稀些,否則宜密植。(3)肥水管理。產量目標3 000~3 750 kg/hm2時,總施氮量為240~300 kg/hm2(純氮),磷(P2O5)120~150 kg/hm2,鉀(K2O)225 kg/hm2。氮肥作基肥、臘肥、薹肥,比例為5 ∶3 ∶2。磷、鉀肥全部用作基肥。基肥、臘肥以氮-磷-鉀復合肥或油菜專用肥為主,薹肥以速效氮肥為主。缺硼地區、缺硼土壤要增施硼肥,用硼砂 15 kg/hm2 作苗肥或基肥施用,初花期可噴施速效硼。巧施薹肥,一般可施尿素75~300 kg/hm2,根據土壤肥力、長勢長相決定薹肥施用量和施肥時間。旺長田少施、遲施;春發不足時,宜早施、重施薹肥。(4)防治菌核病。于初花、盛花期用多菌靈、菌核凈、菌核清等噴霧防治菌核病。(5)規模種植。連片種植,集中種植,防止串花,保證雙低品質。
3.2種子生產技術要點
(1)原原種基地。采用紗網大棚或自然生態隔離繁殖親本原原種。(2)用親本原原種擴繁生產親本原種,要選好田塊,安全隔離。繁種田與其他十字花科作物間的隔離距離不小于1 000 m。(3)精細整地。規格播種苗床播種量9 kg/hm2。(4)適時移栽。確保質量移栽密度為12萬株/hm2左右。(5)科學施肥。防病治蟲。基、臘、薹肥比例為5 ∶3 ∶2。(6)去雜去劣。于不同生育階段拔除雜株、劣株和田間自生株。(7)適時收獲。單打、單收、單運、單貯。
參考文獻:
[1]李云昌,胡瓊,梅德圣,等. 選育高含油量雙低油菜品種的理論與實踐[J]. 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06,28(1):92-96.
[2]傅廷棟. 油菜品種改良的現狀與展望[J].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04,34(增刊1):1-4.
[3]王漢中. 中國油菜品種改良的中長期發展戰略[J]. 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04,26(2):98-101.
[4]戚存扣,浦惠明,傅壽仲,等. 雙低高產甘藍型油菜新品種——寧油12 號[J]. 江蘇農業學報,2003,19(4):210.李健忠,郝浩浩,薛立新,等. 打頂后噴施油菜素內酯和吲哚乙酸對烤煙質體色素及其降解產物的影響[J]. 江蘇農業科學,2016,44(2):1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