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倩
視覺文化背景下兒童畫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張倩
兒童畫視覺文化美術教學應用研究
“兒童畫”一詞乍一看感覺是簡單、幼稚、單純的代名詞,但其實它還牽扯到教育學、心理學、生理學、美學、色彩學等學科,甚至還與孩子的悟性、成長環境、感受能力、基礎知識有著莫大的關系。正如著名作家蔡若虹所說:“藝術作品的產生,并不是單獨依靠作者具有高深的技術修養,主要依靠作者有一個精神飽滿和感情豐富的內心世界。”
美術作為一門課程進入學校教育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它在孩子們的成長軌跡中是不可或缺的。特別是初中階段,隨著少年兒童的知識、經驗和技能的拓展,美術教育會涉及到人文、生活、情感、科學等多元的內容。但是,在當下的基礎教育領域,美術教育受現有的教育體制、選拔機制等的限制,教學內容中“技能教育”高于“素養教育”。同時,就學科境遇而言,美術教育也處于“細腰”狀態,特別是初中階段。
一方面,初中的少年兒童正處于叛逆期,精力充沛、情感豐富、自我意識強。孩子們從小學,甚至是幼兒園開始,現代教育或家庭教育中對孩子的作品評價往往以“像不像”為標準,“像”就是畫得好,“不像”就是畫得不好。涂鴉的需求在一次次否定中逐漸淡去。很多時候,孩子們為了完成作業,一般都會選擇臨摹這一比較保險的作業模式。這樣,也就導致了創新的缺失,依葫蘆畫瓢、千篇一律的作品比比皆是。孩子的觀察力、想象力、判斷力沒了,依賴性倒是變得越來越強。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對用圖像或符號表達情感的需求越來越多地被語言和文字所替代。
另一方面,由于社會的發展,身處信息時代的他們從小就能在多種媒體中及時吸收到各類信息,這就培養了他們的觀察能力和捕捉時尚元素的敏銳觸角。孩子們的審美視野拓寬了,他們不再單純跟風于老師所教的知識,常常會用成人化的審美標準進行表達。十二三歲的兒童繪畫正處于寫實期,他們開始模仿成人繪畫,追求寫實性和科學性。可是,表達需求和表現技巧的不同步,又常常會讓孩子們望而卻步,甚至在受挫后害怕畫畫,更有甚者會討厭畫畫。
而且,在這個階段他們好動,很少有人會靜下心來作畫。即便少數人樂于作畫,期間對“卡通”“漫畫”之類的興趣往往也是占據主流的。同時,現有的各級各類評價標準讓初中教育,甚至連小學教育都在追求教學質量。自然,孩子們對于美術的學習動力就遠遠弱于中考科目的學習動力。先不說家長的期望,教師的陪伴,單就學生個體而言,他們用于學習的時間超出成人的八小時工作制時間。對于美術的學習除了課堂上的45分鐘,就實在是“學無余力”了。想要看見入眼的作品,并以此來鼓勵孩子更好地感受美、認識美、傳遞美,那么你還得放棄一部分課程,留出課堂時間來保證孩子能完成作品。
毋庸置疑,初中的美術教育正在囧途,作為一名美術教育工作者,探索應對現狀的策略是具有現實意義的。
孩子們畫畫的實質是一種興趣的自然展示,興趣是繪畫的內在動力,繪畫的過程也是自我表現的過程。繪畫對于兒童智力,以及美育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兒童繪畫發展階段有:涂鴉期(1.5—3歲);符號期(3—9歲);寫實期(9—15歲);理性期(15—18歲)。
由于孩子們對周圍的事物充滿好奇,所以早期的兒童畫常常是看見什么就畫什么,想畫什么就畫什么。畫面求全,內容豐富,都“扎根”于一條基底線(地平線)。“幻想型”是最泛濫的永恒題材。而讀圖時代的兒童在構圖上能突破“地平線式”,采用中心擴散式、透視表達式或多視點構圖等方法。畫面表達中會把重要的東西放大并且會細致表達,不重要的東西縮小或者是簡化,甚至忽略掉。近現代藝術史上有不少人折服于孩子那種無拘無束、自由表達的創作風格。在許多藝術大師的作品中均能發現兒童藝術對他們的影響。
讀圖時代的兒童平時耳濡目染各種媒體的圖片信息,他們具有真實反映客觀存在的繪圖表現能力,能進行物我相融的創造。值得一提的是他們還重在體驗和情感的表達。有時會對畫面中的事物進行濃縮、提煉、簡化,并用高度概括的表現手法進行表達;有時會選擇自己知道、看到或者是感受到的事物進行表達;有時會把很多奇妙而大膽的想象融入自己的畫面,構成“以有限的形式去表達無限深廣的思想情感”的意境;有時甚至會創造出屬于他們自己的知覺符號。
阿恩海姆認為:“視覺形象永遠不是對感性材料的機械復制,而是對現實的一種創造性的把握。因此視覺完完全全是一種積極的活動,并且具有高度的選擇性。”
新《綱要》主張讓孩子感受快樂,體驗成功。作為新課程改革的具體實施者,我的理解是在了解基礎知識和適當掌握繪畫技巧的同時,讓孩子大膽地表露自我,張揚個性。我發現在近現代藝術史上已有許多人曾經從兒童的作品中汲取創作靈感、表現形式和繪畫手法。這其中不乏許多偉大藝術家,如馬蒂斯、畢加索、米羅、齊白石、張大千等。他們不拘泥于比例、透視,而是以單純、樸素的繪畫語言把動態描寫與筆墨趣味熔于一爐。于是,我在美術課堂教學中也嘗試用兒童畫來啟迪學生,用更多“兒童”的元素引導學生發散思維。
通過對兒童畫的探索和實踐,我不斷在認識、嘗試、欣賞、分析和再認識、再嘗試的基礎上結合當下初中孩子的需求及特點進行著視覺文化背景下的初中兒童畫教學實踐。相對于繪畫技法的學習,我更注重培養孩子們開放的思維。主要表現在教學中選擇性地增加能引發討論的預設環節,對作業布置要求盡可能地減少規定動作,對作品評價則更重視在思維方式、構圖樣式、表現形式上的創新這幾個方面。
特別是引發討論的環節中我鼓勵他們真實的表達,允許他們胡思亂想、天馬行空,甚至是胡說八道。如在欣賞保羅·克利的《紅色背心》時,畫面中充滿神奇、浪漫的符號元素,加上音符形狀的線條和兒童化稚拙的表現方法,給孩子們無限的想象空間。初一的孩子有的說“這是一幅音樂圖像”,有的則說“這是漫畫”,還有的說“畫面構圖不夠好,太慢了,感覺有點‘暈’”“畫面感覺是個孩子的涂鴉”“畫面滿生動的,形象且可愛”“畫面展示了一位徜徉于音樂人生的紳士”“明快的黃色表達了他自由純真的內心世界”……孩子們各抒己見,大膽表達,真正接近作品、感受作品、欣賞作品。
又如,在初三《放飛希望》的教學中,我讓孩子們以小組為單位展示自己搜集到的風箏圖片。展示過程中,有的小組帶來了實物風箏,邊展示邊講解各處的功能;有的小組帶來了有風箏圖片的書籍,邊展示邊分享風箏的歷史;還有的小組制作成PPT課件,邊展示邊講解風箏的種類、放飛的技巧。學習的積極性被徹底“點燃”。
漸漸地,我發現孩子們在課堂上變活躍了,愿意主動表達了,想法也新穎了,點子也變多了,作業質量更是突飛猛進,從原先的“千人一面”變成“各顯神通”,儼然成了一個個小藝術家。在初二《重復的魔力》一課中,我在游戲導入后引導孩子們歸納出了重復構成的要素有基本形和骨骼,并在大量兒童畫元素的作品賞析中不斷地驗證,同時還總結出了重復的形式主要有對稱、漸變(位置、形狀、方向、大小、色彩等的逐漸變化)和分解。而后再請孩子們根據所學內容,在T恤上設計一件有魔力的重復構成作品,并穿在身上。孩子們有的把自己的簡筆畫頭像作為基本形,有的把線造型勾勒的杯子作為基本形,還有的把彩虹形的色塊作為骨骼線……開放的思維、新奇的構圖、大膽的用色,讓每一件T恤都令人贊嘆。
兒童畫的注入不僅能引導孩子們發現美好的精神世界,豐富學習經歷,提高學習能力,還讓課堂變得生動、活潑、多元了。孩子們用兒童畫的思維來直抒胸臆,來突破思維瓶頸,來刺激創造、啟發靈感。
美術課堂就是要培養孩子們觀察和發現生活中的美,使之成為一種能力、習慣、素養,從而創造美、傳遞美。兒童畫作為陪伴兒童成長的一種特殊視覺語言,往往能突破民族、地域、年齡、文化等的差異,打開觀者的想象空間,用純真、率直的表現手法喚起初中孩子們那兒童烏托邦式的想象與表達。
(作者為江蘇省無錫市河埒中學教師)
[1]楊景芝.美術教育與人的發展[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
[2]王令中.視覺藝術心理[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
對美術教育來說,注入兒童畫元素能喚醒孩子們的思維和表達,能幫助他們發現美好的精神世界,能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來突破思維的瓶頸,刺激其創造、啟發其靈感,更能優化程式化、邊緣化的美術學習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