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大一
專家點評
走進“深度課改”的數字化學習
■鄧大一
近年來,張家港市第一中學將信息化建設與學校的教育教學緊密結合,積極探索“互聯網+”視域下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路徑,有效地實現了教育技術和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條以教育信息化促進辦學質量提升的特色發展之路。
自2011年啟動數字化學習項目以來,張家港一中以“全息”“生態”“數字化”為核心理念,先后使用了多種數字化軟件平臺。
例如,借助于交互式電子白板所具備的隨時書寫、繪畫、拖放組合等功能,師生可以在電子白板上親自操作,并能隨時在計算機界面或光盤播放界面上標注、展現知識形成的過程。這樣,教師不用過多地講解,就能將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教學內容直觀地呈現給學生。教師還可以把從互聯網中獲得的教學資源作為電子白板的背景或圖像等,讓學生能夠在學習某個知識點時,獲得更多的相關知識,從而有效地促進課堂教學朝著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的方向發展。
數字化教學的核心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應當以問題為載體,讓廣大師生在互動交流中,實現思維的碰撞。開展數字化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實現以下轉變:從單一、靜態思維到多項、動態思維的轉變,從結果思維到過程思維的轉變,從借鑒、傳承思維到質疑、批判思維的轉變,從碎片化局部思維到整體化系統思維的轉變。這樣,學生就能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從表層學習走向深度學習。
例如,吳志能老師通過學習軟件,淡化作業練習的任務觀,讓學生在游戲化、競賽化、趣味化的氛圍中學習物理。這樣,枯燥的做題變成了有趣的競賽,刷題變成了闖關游戲,做題變成了榮譽PK,學生不斷地獲得肯定,挑戰的欲望也就不斷地被激起。
自主學習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基本能力,是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張家港一中秉承“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的辦學理念,高度重視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質,借助數字化教學平臺,積極探尋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路徑,有效地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例如,該校不少教師將集體備課所編制的導學案通過教學平臺發送給學生,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學生通過手中的平板電腦及時將自學結果反饋到教師空間;教師在了解了多數學生預習情況的基礎上以學定教;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情況可以通過課堂檢測電子平臺直接呈現,教師再根據學生掌握的情況,隨時調整教學進度和教學內容,分層布置作業或進行限時測評。這不僅使得教學更具針對性,而且優化了教學環節,有效地提升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能力。
張家港一中的數字化教學聚焦目前教育改革發展過程中困擾教學的核心問題、難點問題,以創新促發展,必將綻放出更多的精彩。
(作者為江蘇省蘇州市平江中學校校長,蘇州市名校長,全國課改杰出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