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曹新征
孩子的發展過程是呈螺旋式向上的,他們在不斷探索中成長。對于孩子的不斷犯錯,老師該如何把握好尺度呢?
這天,我彈著鋼琴,孩子們跟著琴聲唱著歌,做著律動。忽然,“咦——啊——”的怪叫聲傳來。“誰?小朋友們在唱歌,剛才誰在怪叫?”我很生氣,停下來怒氣沖沖地問。
“是金一偉。”一個聲音小聲地說。
“對對,就是他!”更多的聲音附和。
“就是他,他最喜歡亂叫了!”又有孩子大聲說。
“金一偉呢,站起來!”我的目光朝金一偉的位置上望去,孩子們也轉動著腦袋,到處找尋。
驀地,我愣住了。
金一偉的位置上空空如也,一拍腦門兒想起來,金一偉感冒生病了,沒來。
“金一偉今天明明沒來,為什么你們還認為是他在怪叫呢?”
“因為金一偉總是喜歡做壞事啊。”楊帆脫口而出。
“可是金一偉沒有來啊,我們大家冤枉他了!”琳琳輕輕地說。
教室里一陣沉默,我和孩子們都不好意思了。
這件事引起了我的反思。
的確,金一偉很調皮,上課時經常趁老師不注意做小動作,經常發出各種不協調的聲音,沒有安靜的時候。下課后調皮搗蛋,屢屢攻擊別人,自控力不是一般的差。但也不能就這樣把他“一棒子打死”,認為所有不好的事都是他做的。
很可能是我平時在大家面前教育金一偉的次數多了,無形中向其他孩子傳遞了這樣一個信息:金一偉是個調皮搗蛋的孩子,是個不太聽話的孩子。在有意或無意間給金一偉貼上了“標簽”,而作為老師的我還不自知,無形中把他推到了眾人目光的聚焦點,哪怕是他小小的過失也暴露無遺,使得孩子的自信心一降再降,這顯然不利于他的健康成長,也完全背離了教育的初衷。
此后,我開始稍稍弱化對金一偉的“關注”,使他在孩子們中逐漸淡化,這個方法使得他的所作所為不再突出,不再成為大家的“焦點”。
當金一偉出現不恰當的行為時,我盡量用眼神、手勢提醒他,而不是當眾指責。當他與別人的矛盾升級時,我會將他們喊到一邊,問清事由,秉公辦理,而不是在大家面前削他的“面子”。當他有點滴進步時,我會自然而然地肯定、表揚他,忽略孩子們疑惑的眼神。當他犯錯減少,偶爾還悄悄做好事,幫著大家擦桌椅的時候,我會在孩子們面前重塑他的威信,當場給他豎起大拇指。漸漸地,淡化他的“特殊”,重拾他的自信,使他成為了班上普普通通的一員。
這方法不錯,不長的時間,我發現金一偉改掉了許多毛病,比如,上課不再發出怪叫聲了,不隨便攻擊別人了。慢慢地,評比欄里他得的五角星也越來越多了。
在社會心理學中,這種用老眼光看人所造成的影響,稱為“刻板效應”。它是對人的一種固定而籠統的看法,從而產生一種刻板印象。看來,老師時時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很有必要的。這讓我意識到:有時關注孩子要悄悄地進行,這樣才能營造一個有利于他健康成長的環境。
編輯常慧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