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改莫遲疑
作為本輪國企改革的關鍵一環(huán),混改不應被遲滯,也不應被替代
隨著《國務院關于國有企業(yè)發(fā)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意見》和《關于國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業(yè)開展員工持股試點的意見》等制度相繼出臺,如何深入推進混改成為當前關注的重點。市場普遍期待,混改能夠成為新一輪國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新一輪國企混改被十八屆三中全會賦予了全新內涵,并被提升至新的高度——混合所有制被確定為中國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在國企改革的具體路徑中,它又被視為推進包括建立現代企業(yè)制度等在內的多項改革目標的一個基礎安排,帶有很強的牽引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當前一些地方混改的推進力度、深度,卻不及市場預期,其中既有混改本身存在諸多難點,推進不易的原因,也有國企效益普遍下滑,結構調整成為當務之急的原因,但是,作為本輪國企改革的關鍵一環(huán),混改不應被遲滯,也不應被替代。
作為一種股權安排方式,混改不是一個新概念。不過今日重提混改,更有新的考量。根據相關統計數據,目前已有90%的國有企業(yè)進行了公司股份制改造,其中,中央企業(yè)引入非公資本的企業(yè)戶數,已占到總戶數的52%以上。盡管數量不少,但不少混改后的國企仍然沒有形成規(guī)范的法人治理結構和現代公司治理機制,也不能充分發(fā)揮混合所有制企業(yè)應該發(fā)揮的優(yōu)勢和作用。
究其緣由,一股獨大的產權安排,導致企業(yè)繼續(xù)沿襲傳統的國有管理體制,無法真正實現利益的博弈和權力的制衡。因此,新一輪混改的目標希望通過股權結構的優(yōu)化,真正完善公司治理結構,這也是國企繼續(xù)做強做優(yōu)做大的基礎。
但從實踐一年多的情況看,混改進展效果并不明顯。這主要來自于幾方面,一是非公資本方的顧慮。擔心入股以后,混合所有制企業(yè)仍然受到國資監(jiān)管部門的全面監(jiān)管,固有體制機制不變,外部股東無法通過董事會決策推動企業(yè)的市場化運營。一是國企自身。擔心改革影響自身利益,持有抵觸心態(tài)或者擔心無法適應改革后市場化的挑戰(zhàn),選擇固守現狀;也有對國有資產流失的擔心,寧愿肉爛在鍋里,也不愿背上國資流失的帽子。此外,由于一些監(jiān)管部門多采取試點方式推進混改,但又顧慮重重因素導致試點進展緩慢,對非試點企業(yè)的混改實踐,又缺乏評價,使得市場缺乏對成功范例的了解。
混改除了引進社會資本外,市場更期待那些處于完全競爭領域的國企能放寬對管理層和核心員工的持股,這也是這一輪混改的題中應有之義。但對員工持股的必要性,目前仍然缺乏廣泛共識,使得員工持股只能小范圍試點,難以普遍落地。
其實,對這些顧慮,已有很好的制度保障,隨著改革配套細則的出臺,這些問題已經有了很好的解決辦法,在改革的實踐中,也已積累了一批很好的案例,如上海依托資本市場通過大力發(fā)展公眾公司推進混改;飛樂音響在混改中推進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綠地集團通過整體上市推進國有資本、社會資本與員工資本的三方共贏等等,充分說明混改具有巨大的生命力。
總之,盡管面臨諸多難點,但混改作為事關國企未來長遠發(fā)展進步的戰(zhàn)略性改革,作為改革的一條主線,各方當以最大的勇氣和熱情來對待國企混改。在推行混合制改革時,監(jiān)管部門亦當充分展現改革誠意和智慧,不僅在股權結構優(yōu)化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國資管理體制和公司治理上,都要有較大的改進,充分保障每一位參與者的法定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