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國資》記者 王錚
山東魯信改建樣本
文‖《上海國資》記者 王錚
到2020年成為國內一流、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綜合性金融投資控股集團
6月30日,山東信托獲得山東省銀監局批準同意赴港上市,如果順利成行,成立于1987年的山東信托將成為國內首家赴境外上市的中資信托公司,且其將打破22年內地無信托公司上市的歷史。
快速將山東信托進行改制并推動上市,讓剛于一年前定位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的魯信集團,在省內同業中嶄露頭角。
于2001年在山東信托基礎上組建而成的魯信集團,是山東省最大國有投融資集團,其以打造全產業鏈金融服務為目標,核心綜合金融業務板塊涵蓋信托、銀行、保險、證券、基金、金融資產管理、互聯網金融;此外還有投資業務和產業運營業務。
魯信集團的經營業績,在市場持續低迷的今天顯得不易。根據年報,2015年,魯信集團實現營業總收入為55.9億元,營業利潤為21.6億元,投資收益為14.2億元,利潤同比增長25%。集團連續9年在山東省國資委組織的年度考核中獲評A級。
據《上海國資》了解,魯信集團金融經營頗具特色,其以受托管理資產見長,具有明顯的“輕資產”特點,共有69家并表子公司,托管企業亦達到33家,其信托、產業基金等均有明顯的受托管理資產性質。
不僅如此,魯信集團權屬企業之間的協同互動非常明顯,比如山東信托與魯信實業、山東信托與魯信文化、魯信創投與魯信金控等權屬企業之間,合作開展多個金融地產項目,推出藝術品基金,設計開發面向中小微企業多層次資本互動服務產品等。
2015年3月,魯信集團被確定為首批山東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兩家試點企業之一,6月,其改建方案獲得山東省國資委批復。其后9月,魯信集團又成為山東省推行經理層契約化管理制度試點企業,總經理、副總經理、首席財務官與董事會簽約受聘。
“魯信集團改建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后,將貫徹實施省委、省政府戰略意圖,推動全省經濟轉型發展、創新發展,以金融投資和資產管理為主,兼顧基礎設施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運營,將公司打造成為項目融資和投資理財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到2020年成為國內一流、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綜合性金融投資控股集團。”魯信集團董事長汲斌昌對《上海國資》表示。
作為金融投資控股集團,魯信集團目前的主業范圍為金融、投資和資產管理。具體細分,其核心業務包括金融及類金融、創業風險投資、基礎設施投資、文化旅游投資等。
集團對核心業務板塊的戰略定位是:金融及類金融業務定位為山東省內最強,山東國際信托則要確保進入國內行業一流,其他的金融業務實現集成化和網絡化;創業投資業務定位于省內最大最強,集團旗下魯信創業投資集團要成為國內國有創業投資公司和上市創業投資公司的龍頭企業;基礎設施投資和文化旅游投資業務則定位為山東省內最好,但部分細分行業中要為國內前列。
據其資產報表,在各大核心板塊中,金融及類金融資產優勢明顯。這部分資產占全部資產總量的97%左右,所實現的利潤則占全部利潤總額的比重為72%。
2013年后,其金融版圖快速擴張,集團內業務亦加強協同。當年,魯信集團有意轉型。“業務結構由規模速度型向規模效益型轉變、產品結構由傳統單一型向開放創新型轉變、利潤來源由相對集中型向分散多元型轉變、管理模式由簡單粗放型向科學集約型轉變。”魯信集團副總經理、首席財務官榮剛介紹。
從2014年至今,魯信集團先后發起設立或投資入股了濟南農商行、壽險公司、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農村產權交易中心、人民幣國際投貸基金,其控股的山東信托在2015年成功引入中油資產作為戰略投資者,完成增資擴股和股份制改造,啟動上市。此外,魯信集團積極推動與政府部門合作設立基金工作,在已管理20余支產業投資基金的基礎上,一圈一帶基金、工業轉型基金陸續設立。
據董事長汲斌昌介紹,魯信集團在“十三五”規劃期內將繼續確立以金融為核心的“1+2”商業模式。
所謂“1”即為綜合金融業務板塊,是魯信集團的核心主業,包括信托、銀行、保險、證券、基金、金融資產管理、互聯網金融等業務,支撐集團業績、抵抗產業經營周期性風險,形成穩定的資金來源,為集團貢獻客戶與渠道等資源,為集團其他業務發展提供金融工具支持。“2”則是投資業務與產業運營業務。其中,投資業務包括風險投資與私募股權投資等業務,支撐集團業績,進行集團資產配置,實現集團資產增值保值,并開展集團新產業孵化、培育,以及產業布局的業務鏈前端業務。產業運營業務作為集團業績的有效補充,目前包括資源能源、房地產、文化傳媒、休閑養老、健康旅游、節能環保、印務等領域,分散主營或單一業務的風險,補充集團現金流、客戶與渠道資源,并形成產業的“階梯型”布局,實現成熟期和培育期業務的多元組合。
“公司多年來的穩健經營,離不開對風險管理的高度重視和對風險管理體系的不斷完善。”汲斌昌表示。
事實上,魯信集團的風控設計集靈活與審慎于一體,分寸感極強。
汲斌昌介紹,集團公司全面風險管理運行包括集團和權屬公司兩個層面。
“在集團層面,董事會是集團全面風險管理工作的最高領導機構,董事會下設風險控制委員會,主要負責公司經營管理和直接投資業務中各種風險的控制和管理。總經理則負責全面風險管理日常安排,并對有效性向董事會負責。風險合規部作為公司全面風險管理工作的辦事機構,負責風險信息的收集、分析和跨部門風險的協調管理。集團各部室根據其職責,負責不同風險的管理,并就其職責范圍內的重大風險管理情況實施監督。”他表示。
各級權屬公司則根據其自身特點,建立包括董事會、風險管理委員會,或同職能的組織機構、經營管理層、風險管理職能部門等多層級的風險管理運行體系。但集團公司會對權屬公司派駐監事和財務總監。
“集團派出的監事會主席、監事通過參加權屬公司股東會、董事會、總辦會等各項會議,履行監督職責,維護集團公司利益。公司向各權屬公司委派或推薦財務總監,進行日常財務風險的監控,實現對財務系統的監督;派駐專職紀委書記,對人的風險進行有效防控。”汲斌昌表示。
汲斌昌認為,作為以金融、投資和資產管理為主業的企業,投資決策更至關重要。
“在決策機制上,我們按照決策民主化、科學化和規范化的原則,堅持項目組、二級公司、集團公司總部三級評審和審投分離、審貸分離的決策機制,保障投資決策的有效性和合規性。在改建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后,我們還將進一步完善董事會和經理層的權責劃分,進一步做好集團公司與權屬公司權限的優化配置,完善投資決策機制。”他表示。
據《上海國資》了解,魯信集團各部門業務分設,職能設置則各有牽制。
比如其設立有投資發展部、運營管理部。
“投資發展部職能是前期可研論證,可決定是否控股或參股投資,運營管理部屬于投中期,可決定是否退出。”榮剛介紹。
另外,集團公司監察審計部作為專門的審計和監督機構,對各個業務領域和管理活動,以及重大風險管理策略和應對方案的執行情況,行使獨立監督的職能。
“監察審計部每年對各權屬企業進行經營績效審計、對經營管理者進行經濟責任審計、對重大經營事項和風險管理事項的規范運作情況實施監督,是事后控制風險的關鍵,也是風險防控的最后一道防線。”汲斌昌表示。
不過,魯信集團能積極鼓勵管理團隊跟投項目更為風險侵入設置了屏障。
魯信集團對旗下創投公司——魯信創投亦是目前國內唯一的主板上市創投公司,其構建了適合國有創投的基金管理模式,在這種投資模式中,專業管理團隊能力被看重,并鼓勵入股LP或跟投項目。
通常的方式是,魯信創投發起成立一支創業基金,如果基金總規模為2億元,魯信創投會作為有限合伙人以現金出資7000萬元,持有基金35%的出資份額,社會資本或其他機構通常共計持有剩余股份的絕大部分。但其中1%—2%的股份,由魯信創投與管理團隊共同出資設立的管理公司持有。對于基金管理公司,魯信創投作為GP亦會持有35%左右股份,管理團隊在基金管理公司中仍會持有部分股份。
“我們是按照國際通行法則管理,因管理團隊持有基金股份,相當于跟投了具體項目,魯信創投是在基金管理公司和作為有限合伙都出資,掌握財務和風險控制。”榮剛介紹。
風控與激勵相當完善地融為一體。
2015年6月,山東省出臺政策,決定對國企高管實行市場化選聘和契約化管理。新建和改建的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成為出頭鳥。這些公司的高管集體摘掉“官帽”,身份徹底改變,成為合同制的經理人,不再是省管或者國資委管理的干部。
魯信集團經理層契約化管理率先“吃螃蟹”,總經理相開進擔任魯信集團總經理兩年多,在新一輪國企改革中,他的省管干部身份被免除,轉而成為魯信集團董事會聘任的總經理,2016年9月,其與董事會簽下了首輪3年合同。與他一同簽合同的還有3名副總經理1名首席財務官(兼任)。
“董事會依據契約對經理層和其他高級管理人員進行考核,考核結果與續聘、解聘以及薪酬水平掛鉤。總經理任期由董事會確定,一般不超過本屆董事會的任期,連聘可以連任。”汲斌昌介紹。
不過,更重要的是,山東省國資委對實行經理層契約化管理的企業董事會下放若干重大權力。
對于魯信集團董事會,其被賦予的權力共包括:決定年度投資計劃、項目,不再上報省國資委審批;決定契約化管理的高管考核目標、薪酬評價體系;獨立決定自身出資企業的改制、合并或分立事項;決定權屬企業之間內部資產無償劃轉、掛牌交易等事項;獨立決定增減上市公司股份或進行股權質押或重組上市公司事項;決定出資企業注冊資本的變動;決定企業年度工資總額但需報省國資委備案。
山東省的這批國資投資運營公司由此將被釋放出極大活力。
不過有放松亦有收緊,在考核指標上,山東省國資委和山東省社保基金理事會作為股東,將按照現代企業治理制度完善董事會建設,并將量化考核董事會業績。
據了解,目前魯信集團董事會共由7名董事組成,其中執行董事3名、外部董事3名、職工董事1名。3名外部董事由山東省國資委、山東省社保基金理事會作為股東推薦,公司內部則通過職工代表大會選舉了1名職工董事。
已做好充分改變準備的魯信集團,會成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樣本嗎?值得市場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