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國資》記者 陳怡璇
要為社會資本提供舞臺——訪財政部副部長、財政部PPP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史耀斌
文‖《上海國資》記者 陳怡璇
解碼PPP融資
編者按:
2016年,相關部委繼續推出了一系列政策為PPP模式推廣保駕護航。從好的一方面來說,這種模式多方互贏。政府需要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公共設施建設與公共服務中來,社會資本也需要好的投資機遇與穩定良好的投資收益率。
但硬幣的另一面是,PPP項目同其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一樣,風險是與生俱來的。比如項目生命周期長,前景更顯不確定。于是,政府與社會資本必須面對現實,合理分擔風險。
PPP的融資方式、渠道和融資責任始終是各相關利益方最熱烈的問題。專家建議,構建由一級市場(政府與社會資本達成PPP合同的基礎交易市場)、一級半市場(項目公司的股/債融資交易市場)和二級市場(基于PPP基礎交易的股債權及其他權益的金融資產交易市場)相互促進、相互銜接的融資生態圈。本刊記者參加“2016第二屆中國PPP融資論壇”,摘選業內專家聲音,以饗讀者。
把政府在項目合同中承擔的支出責任納入政府財政預算和中長期財政規劃,才能消除社會資本投資后顧之憂
PPP項目具有融資規模大,項目周期長,風險收益匹配難等特點,在PPP項目全生命周期的不同時期,現金流的特點和風險收益也可能會有所不同。針對PPP融資需要匹配不同性質的資本,當采取不同的融資方式進行。
8月15日,第二屆中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融資論壇上,財政部副部長、財政部PPP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史耀斌表示,目前PPP融資面臨融資難、融資貴以及渠道不暢等問題,這是相關體制、機制、渠道和產品等要素不相適應、不相協調、不相配套的結果。
《上海國資》:自2013年以來,財政部做了哪些工作,PPP改革和項目落地取得哪些成果?
史耀斌:自2013年底以來,財政部在推進PPP改革中重點開展了以下六項工作。
一是加強頂層制度設計。初步建立了“法律+政策+指引合同標準”三位一體的制度體系,對PPP市場進行了擴圍,在傳統單一的使用者付費基礎上增加了政府付費和混合付費兩種新方式,把PPP應用領域擴大到能源、交通、市政、環保、醫療、養老、教育等19個經濟領域。
二是強化機構能力建設。在國家和省級財政部門建立了專業指導機構,加強宣傳培訓引導。
三是發揮國家示范項目引導作用。財政部已會同相關部門推出兩批、232個示范項目,總投資超過8000億元,截至上半年末,示范項目落地率已經達到48.4%,在落地項目中民營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和外資企業的比率為45%;目前財政部正在與其他20個部委聯合開展第三批示范項目的遴選工作。
四是優化支持政策組合,不斷完善各項支持和獎補政策,設立總規模1800億元的國家PPP融資支持基金,發揮政策組合優勢,加快項目落地。
五是夯實信息基礎能力建設,按照“互聯網+”思維搭建了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建立國家項目管理庫和專家庫,實現線上動態監管和信息數據多元分享。
六是深化國際合作。加強PPP市場標準化和透明度建設,提高國際投資者參與度;依托“一帶一路”戰略,擴大中國PPP制度對外推廣交流,支持中國企業走出去,深度參與國際基礎設施市場。同時也與國際多邊機構,世界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開展了PPP國際合作。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國擬采用PPP模式的儲備項目已經達到了9285個,總投資預計超過10.6萬億元,其中已落地項目的投資額超過1萬億元。
《上海國資》:從頂層設計層面,PPP系統工程的建設還需要完善哪些領域?
史耀斌:一方面,PPP立法一直是尚未解決的問題,造成土地、稅收、融資、價格等瓶頸問題,因此需加快出臺PPP財政管理辦法和信息披露制度。另一方面,要用好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挖掘PPP大數據服務;提高項目全生命周期線上監管能力,防范政府變相舉債和過度承諾行為;強化示范項目規范性督導;加大項目信息披露力度;拓寬公眾監督渠道和手段;設立國家咨詢服務機構庫和專家庫;建立外部績效跟蹤考核體系;提高第三方服務機構的行業自律能力。
《上海國資》:您認為政府在PPP系統工程中需要承擔什么樣的角色?
史耀斌:深化財政體制改革,把政府在項目合同中承擔的支出責任納入政府財政預算和中長期財政規劃,才能消除社會資本投資后顧之憂;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推進公共投融資多元化,為社會資本提供展示的舞臺,公共投資的有效性才能在體制上、機制上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