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頻(上海)
?
房地產業還是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嗎?
文/李頻(上海)
自從2003年8月《國務院關于促進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的通知》(國發〔2003〕18號)發布后,由于房地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較大,關聯的上下游產業較多,對地方稅收的貢獻大,所以房地產業一直被視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這兩年,隨著我國經濟正進入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房地產供應緊缺的局面得到極大改善,住宅供需基本平衡,房地產業也已告別了高增長時期,所以有不少人提出,再將房地產業看作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并將它作為保增長的手段,不僅會促使供給脫離需求的基本面,造成供給過剩,導致社會資源錯配,而且將帶來新一輪的泡沫風險。房地產政策應當適應“新常態”的發展特征,如果繼續把房地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將有諸多弊端。
房地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并不利于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產業的轉型升級。一方面房地產業所帶動的多數是鋼鐵、建材、水泥等產能過剩和低附加值的行業,對高技術等產業的帶動較弱;另一方面,由于房地產業受政策影響的短期效益較為明顯,導致地方政府為追求GDP增長而不愿投入資金去發展實體經濟和具有長期效益的高技術產業,這就進一步加劇產業結構失衡,不利于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轉型。對此,我國經濟發展應當與房地產投資脫鉤,將住房從過去的虛擬需求屬性逐步轉化為實際居住需求的消費品屬性,從根本上促使房地產市場恢復居住的屬性。
筆者認為,如今的房地產業是否仍是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問題,不必爭論不休。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房地產業對國民經濟的促進作用是客觀存在的,至于其作用的大小能否體現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地位,并不會影響房地產業作用的持續發揮,正因為如此,那就讓市場和實踐去檢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