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上海國資記者 左沈怡
如何成為獨角獸
文‖ 上海國資記者 左沈怡
好的項目要趁現在抓緊融資,千萬不要拘泥估值
政府鼓勵下的創新創業已經掀起熱潮,特別在互聯網進入3.0的時代,前所未有的市場機會和良好的環境,令參與者們興奮無比。相較于年輕的創業者們,投資人客觀冷靜,對于市場有自己的看法。
從創新企業的地域分布及質量來看,市場認為,美國依然領先于世界,但中國的機會緊隨其后。
根據七海資本統計顯示,當前全球獨角獸公司一共143家,其中美國企業占比最多,其次是中國企業。根據規模排序,前10名中80%的企業來自美國,因此美國依然是目前創新創業的中心。
中國的創業與硅谷相比,缺乏的是在科技上的實際突破。這是投資人對于中國當前創業市場的反饋。
與硅谷的公司相比,中國公司最大的區別在于科技創新類的公司偏少。“中國現在的市場很熱鬧,快速成長的導向比較多,但是技術型的,科技含量的創新公司比較少。”七海資本合伙人、騰訊前CTO熊明華表示。
然而在技術創新鮮有的情況下,中國市場的估值并不低。
“在人工智能化方面,中國的項目估值大約比美國高一倍以上。”一家PE資本介紹。
科技類創業公司一直受到投資人偏愛,也更有潛力在未來成為獨角獸公司。原因在于科技類企業技術門檻高,可復制性非常低,從而能夠獨占一定的細分市場,而不被迅速淘汰。這類科技創業公司也往往是很好地結合了硬件+軟件+服務的新模式,是未來互聯網3.0中最重要的物聯網載體。
這種趨勢在國內正開始顯現,最明顯的是智能穿戴設備。
盡管當前創業市場存在諸多隱患,挖掘潛力企業依然令VC們樂此不彼。
物聯網作為未來10年最值得投資的領域,受到各路投資人士的追捧,萬物互聯的概念令想象力得到空前釋放。
從當前的143家獨角獸公司的細分垂直領域的排序來看,在電商和marketplace領域已經有31家企業,顯然已經機會罕有,非常擁擠。“從未來1-2年投資來說,最后5名的行業會有更多的機會。”熊明華表示。這后5名行業是,信息安全、虛擬現實(VR/AR)、手機軟件、硬件穿戴、大數據分析。其中虛擬現實領域的獨角獸公司只有一家。這些已經成為七海資本的投資重點。
相對于排名靠前的領域,排名靠后的幾個領域都屬于技術門檻高的企業。舉例而言,全美做AR技術的團隊不超過20家,未來2-3年中很可能在其中會誕生獨角獸企業。
而作為軟件、硬件、服務3者的結合點,可穿戴設備前景廣闊。“手環已經沒有機會了,但是對于可穿戴設備大家應該思路寬一點,機會很多。”熊明華表示。
對于可穿戴設備,如何提升用戶黏性是一個關鍵點。比如臺灣有家做頭盔的企業令七海資本另眼相待。因為臺灣規定騎摩托車必須要戴頭盔,所以騎車人要打電話就只能拿手機塞到頭盔里,用膠布粘住,非常不方便。該創業團隊就做了一種智能頭盔可以打電話,用戶粘度很高。
另外一個案例是深圳有一家創業企業做了一種可以矯正坐姿、幫助脊柱糾正的坐墊,后來又把這個技術運用到床墊上,立刻被一家美國公司訂購了5000余套,創業一年就收入可觀。
可穿戴設備中運用生物傳感器亦是一大熱門,但是由于技術要求高,做得好的企業并不多。硅谷有一個創業團隊,一位專家花了20年研究中國的針灸,研制出一種可穿戴設備,讓人戴上后,可以通過手機APP選擇睡眠還是清醒,并通過腦電波的作用,幫助人快速入眠和提神。
另外一些比較超前的領域,如植入皮膚的生物傳感器,都是極具前景的項目。
到底哪個行業值得投資,有PE資本概括為心塞的行業和興奮的行業。心塞的行業即醫療健康行業,因為人人都需要就醫看病;興奮的行業是好玩的文娛行業,所有人都會追求快樂。“這些是當下少有的不過剩的行業。”IDG資本合伙人章蘇陽表示。
醫療行業的需求是剛性需求,而該行業的最大問題則是對于創業者技術門檻的考驗。
但對于快樂產業而言,年輕人的需求是全球趨同的,并且年輕人隨著收入的增長會增長相應的興趣消費。因此現在布局大眾娛樂產業,當有可觀收益。
DCM資本合伙人曾振宇看好共享經濟,其認為通過把整塊消費生產力量切成小塊,重塑生產和消費者,同時新增的需求需要協調線下組織商品的能力,但同時,當前存在的關于O2O到底是要動員社會力量來體現共享經濟的精髓,提高效率和成本,還是應當自建線下服務,實現對服務質量的控制,達到供給端的可控,輸出也可控,這兩種觀點目前碰撞激烈。換句話說,C2C的商業模式到底是否可行?曾振宇認為,當視項目是否標準化程度高而言,強調個性化的服務還需要自建。
中國創業市場估值虛高已經有目共睹。市場起泡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錢支撐泡沫的繼續發酵。
據《上海國資》采訪的諸多PE表示,資本市場正經歷著“三碰頭”的局面。
一方面是宏觀經濟下行,實體經濟呈現了“L”型的下滑,這種速度對于資本市場的沖擊毋庸置疑。另一方面,資本的寒冬還在繼續。
大多數PE資本方認為,“真正的寒冬,是今天還在往外投資,但可能明天就沒現金了。LP突然會倒閉,這種情況非常可怕。”
與之相比,創業企業有自然死亡率。據統計,一批創業企業中50%將在2年左右的時間內死掉,能夠熬過6年的企業不超過10%,幸存者極少。
因而當創業企業在失敗周期到來之際遇到前述兩種資本環境惡化的情況,如何生存是最大的問題。
“很多好的項目,趁現在要抓緊融資,千萬不要拘泥估值。”這是PE對創業企業的忠告,
熊明華的數據亦支撐了這一觀點。根據其了解的項目投資數據顯示,80%的投資中表現好的項目只占到5%,這些5%的項目最終會成長為獨角獸。獨角獸公司的數量在過去2-3年中快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