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軟與Linux合作:沒有什么不可能
通過開源,讓全社會工程師幫助Linux系統進化
2 016年是Linux系統誕生的第25周年。十多年前,這一開源系統幾乎被商業軟件行業視為對所有軟件的知識產權一個極大的威脅。前微軟CEO史蒂夫?鮑爾默在十多年前掌舵微軟后不久即公開表示Linux將蠶食所有軟件研發企業的利潤,由此微軟與Linux勢不兩立。
然而,鮑爾默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微軟從2012年起開始對開源軟件的立場發生了轉變,2014年納德拉(Satya Nadella)接替鮑爾默以來,更是直接向Linux伸出雙臂。在納德拉帶領下的微軟,正向Linux的開源模式擁抱。
3月9日,微軟將其數據庫軟件SQL Server移植到Linux平臺,這是微軟主要產品首次向這一開源操作系統開放;3 月31日,微軟再次宣布Windows10支持Linux Bash,意味著允許大量Linux程序在Windows上原生運行。微軟提供了Linux的命令行環境,也就意味著能夠利用其Linux充滿活力的生態系統進行操作。毫無疑問,這是微軟在向世界大喊:我使用Linux了。
1991年的夏天,對科技界而言,發生了一場顛覆性的變革。芬蘭年輕人李納斯?托沃茲(Linus Torvalds)開發出了一個操作系統,打破了微軟的壟斷局面,即“Linux”操作系統。李納斯在自傳里提及,這場革命是沒有計劃的,“是一起偶然革命”。毫無疑問,他開啟了自由軟件的免費革命,一場讓更多程序員感受到自由的革命。
Linux可謂生逢其時,當時的操作系統市場尚處于混沌狀態。成熟的BSD由于法律糾紛還沒有開源;而雄心勃勃的GNU Hurd項目又停滯不前;PC已經漸漸成為主流,但配套的操作系統DOS功能很弱,而且是專有閉源的形式。
技術社區對開源操作系統可以說是望穿秋水。1991年8月25日,年僅20歲的李納斯在他的赫爾辛基公寓里向Usenet上貼出了著名的帖子,第一次向世界介紹這種操作系統。隨后,李納斯為Linux選擇了GPL許可證,也使這個不成熟的操作系統內核獲得了發展的關鍵動力。
Linux的發展規模和使用效率大大超過了之前的一切系統。從1991年的10000行代碼到1995年的250000行代碼,在其核心開發人員持續25年的不斷完善下,截至2015年6月,Linux總計運行1950萬行代碼。
李納斯表示,Linux在迅速發展的過程中,有三次明顯的轉變?!暗谝淮问窃?992年?!崩罴{斯認真考慮和接受其他人提出的建議,用戶們不需要全盤接受任何一個版本,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改寫出自己的版本。這種開源的方式讓創造出一個好系統更加容易,也鼓勵了很多編程愛好者人參與進來。隨著社區的逐漸壯大,李納斯開始信任部分用戶,并直接應用他們的補丁,而不再全部自己重寫檢查一遍。
第二轉變是在2000年前后,李納斯引進BitKeeper作為源代碼的維護工具。使得各個程序員們可以在一個分布式的開發模型中一起工作,而不再只有一個系統維護的同步點。
2005年,李納斯開始以分布式源控制管理的思想著手開發Git,作為一種過渡方案來替代BitKeeper。雖然讓開發人員認可Git花了不少功夫,但是Git作為一個開放源碼的版本控制軟件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它同樣面臨敵手。
我們不得不提到另一個開源系統Unix。1980年Unix系統走出實驗室,對諸多大學、研究機構和公司進行Unix系統授權,并開始各自不同版本的演變。微軟開發了Windows NT系統,與SCO公司的Unix陣營正式對峙。
而當二者斗得不可開交之時,Linux出現了。起初比爾蓋茨并不以為意,但大量用戶卻很看好它。
而另一方面,IT巨頭們也想借助Linux改變產業格局。IBM、惠普、甲骨文等公司投巨資給Linux,并不是自己要做Linux,而是通過買賣基于Linux上的軟件、硬件和服務,以獲取更多的商業利潤;同時,增加與微軟競爭的砝碼。Linux的存在給了對微軟一直心存敵意的對手們一把雪恥的利刃,微軟一度陷入了被動的局面。
比爾蓋茨說:“Windows是在跟Linux競爭,但Linux蠶食的是Unix市場份額,Windows和linux將共同主導市場?!笨恐鳸nix吃飯的SCO公司(Santa Cruz Operation Inc)深受其害,隨后策劃出了震驚IT業界的大熱點:車輪訴訟戰。
SCO控告IBM的Linux破壞了雙方簽訂的軟件代碼授權協議,聲稱IBM把一些Unix的代碼加入Linux產品中,要求賠償10億美元。
而微軟以購買SCO的Unix技術許可權的方式,承認了SCO是Unix合法傳人的地位。Linux如果敗訴一方面會帶來巨額賠償,另一方面會讓Linux的用戶產生恐懼。微軟這是在打心理戰,借SCO之手恫嚇Linux用戶,讓Linux用戶遠離。
2004年,SCO總裁麥克布萊德警告說,全球大公司由于使用了Linux將很快面臨訴訟。2005年1月,美國法院判決IBM交出20億行的程序代碼給SCO。
然而戲劇性的事情發生了,Novell公司站出來說,自己才是Unix版權的合法擁有者,當年沒有把Unix版權賣給SCO,SCO也只是授權使用者。隨后,SCO和Novell公司對簿公堂。由于樹敵太多,負荷太大,SCO在與IBM的法律大戰中失去勝算。Linux陣營也消除了威脅,恢復了元氣。
無疑,Linux對微軟的早期威脅,反而幫助了微軟對戰Unix,甚至對維持微軟的收入有巨大貢獻,由此微軟在打壓Linux的態度上出現了緩和。2013年,鮑爾默宣布辭去微軟CEO一職,自2014年2月納德拉擔任微軟CEO,微軟與Linux的關系出現戰略性轉變。
事實上,過去微軟的軟件只與自家系統緊密集合,以保護Windows帶來的收入。堅守這種策略的鮑爾默使得微軟的股票價值在其14年的任期內損失了40%,而現任這位表示“微軟很看好Linux”的納德拉,卻讓微軟的股票價值漲了50%。
除了領導者的替換直接造成了Linux與微軟的合作外,也與微軟近年來在智能手機市場的受挫有關,希望引導微軟在非Windows系統數據庫市場上獲得機會,而不是導致客戶轉向選擇Linux。
實際上,盡管Linux迅猛發展Linux卻一直未能在個人電腦的主流操作系統上顛覆微軟。
一方面,人們更愿意接受Windows系統。因為沒有學習成本;而Linux系統里,人們可以對系統做任何配置或改造,但是需要反復學習才能駕馭它。
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微軟太早地卡住了硬件和軟件系統的位置,電腦出廠時預置的操作系統使得人們習慣了依賴windows系統,特別是Office軟件。因此到最后,盡管Linux具有較大的開放性,但始終入場太晚。至今為止,Redhat的收入依然只有20億美元;Linux系統在全球個人電腦操作系統中的市場份額已低于5%。顯然,對于互聯網行業來說,如果沒有壁壘,永遠是賺不到錢的。
然而需要承認的是,安卓系統卻是目前為止Linux系統最為成功的繼承者,在移動互聯網終端領域,微軟顯然已經無法與安卓開源系統相競爭,而在蘋果iOS系統尚未成熟之前,通過非蘋果手機的聯盟,成為可以抗衡蘋果iOS封閉系統的競爭者。從這一意義來看,Linux的開源系統實現了顛覆。
微軟在面對智能手機市場受挫的局面下,開展了一系列應對舉措,包括開發面向運行安卓和蘋果iOS系統的移動設備的Office 365,以及收購Xamarin,為開發者提供安卓和iOS軟件開發所用的工具。
此外,在數據庫軟件市場上,甲骨文以超過40%的市場份額穩居行業第一,并且由于甲骨文是Linux的經銷商,Linux可以使用;而微軟SQL Server業務屈居第二,僅能用于Windows系統。這也是微軟SQL Server此次通過與Linux達成首次合作以對抗甲骨文的原因。
顯然,Linux的開源模式最終推動了二者的攜手共贏。從某種意義上來看,也是微軟向開源系統的妥協。
(趙趙 編譯自《科技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