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國資》記者 金琳
?
海通證券海外棋局
文‖《上海國資》記者 金琳
進入國際市場后,必須根據新的經營環境做出相應的調整,入鄉隨俗才能克服水土不服
2 015年9月7日,海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公告完成對葡萄牙圣靈投資銀行的買賣股份交割手續,海通證券以3.79億歐元全資收購后者,使其成為海通證券的一家全資子公司。
半年過去,收購對于海通證券和圣靈投資銀行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和變化。海通證券對《上海國資》表示,收購完成后,圣靈投資銀行已更名為海通銀行,其各國子公司也統一更名為海通相關公司名稱,公司由此建立了全球統一的品牌。
事實上,此次收購是中國證券公司收購總部位于歐洲的投資銀行的第一單,為中國證券公司進入歐美投資銀行業開創了先河,對于海通證券和圣靈投資銀行雙方均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海通證券稱,該次收購是海通證券國際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其由一家領先的區域性投資銀行成長為全球有影響力的投資銀行的重要一步。“收購后,海通證券將建立全球性統一平臺,為客戶提供全球范圍內的綜合金融服務。”
對于圣靈投資銀行來說,改變的遠不止名稱。海通證券明確,并購完成后,海通銀行將作為海通證券在歐美等發達市場以及南美、非洲、印度等新興市場的業務平臺,利用海通證券的客戶資源,服務于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著力增強跨境業務能力,為客戶提供跨境并購、境外發債、跨境投資、境外機構研究、全球資產配置等服務。同時,借助海通證券強大的資本實力、較高的信用評級及境內外的融資能力,海通銀行進一步拓展融資來源,增強資本實力。
海通證券認為,中國經濟和證券市場的日益開放以及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加速使得境內外客戶對一站式金融服務以及跨境金融服務的需求日益強烈,同時隨著證券行業自身競爭實力的逐步增強,自貿區相關政策的出臺,以及監管機構鼓勵證券行業跨境兼并收購,證券行業的國際化進程大大提速。
據了解,海通證券早在2000年就提出了“改制上市、集團化、國際化”三步走戰略。海通證券董事長王開國曾表示,海通證券將加快創新和國際化雙輪驅動,致力將國際業務收入占比提升到30%,資產管理收入占比提升到15%-20%。
市場分析認為,中國金融機構海外出手的主要原因是中國非金融業對外直接投資引發的需求效應。中國金融業對外直接投資與非金融業對外直接投資幾乎是同步的,為了滿足非金融企業“走出去”產生的信貸以及其他金融產品需求,中國的商業銀行和金融機構加快了海外布局的步伐。另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使一些國際金融機構的資產價格處于低谷,這給了國內金融機構低成本全球布局的機會。
海通證券透露,近期海通銀行正在實施招聘計劃,截至目前已有數十名投資銀行界專業人士從高盛、摩根大通、花旗等知名投行加盟海通銀行,同時公司也派駐了多位業務骨干赴海通銀行倫敦、紐約工作,主要服務跨境并購交易、境外債務融資、機構銷售等方面,充實了海通銀行的人才隊伍,完善了其業務領域。
國內金融機構“出海”曾遭遇水土不服,對此,海通證券如何考慮,其實施海外并購戰略前,做了怎樣的準備?
海通證券相關人士表示,并購后的水土不服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文化差異。并購后雙方難免產生不同思維模式,日常經營的方式方法也有所不同,溝通容易出現障礙。二是協同效應發揮較難,由于項目準備需要時間、境內外監管政策有待消化、業務流程差異客觀存在等因素,并購與被并購方之間的業務協同效應發揮相對緩慢。
海通證券的對策是“入鄉隨俗,尊重本土人才”。
“進入國際市場后,必須根據新的經營環境做出相應的調整,入鄉隨俗才能克服水土不服。例如集團的部門設置要向國際投行靠攏,探索建立以業務線為主導的矩陣式管理架構,加強對境內外業務及職能條線的跨境垂直管理,逐步打破境內外業務的區域界線。同時,公司也將依靠當地的本土化人才,尊重并信任當地高管的經營管理經驗,在做出商業判斷時因地制宜,符合當地的法律監管要求。”
事實上,對于并購,市場褒貶不一。收購前,圣靈銀行財務狀況不佳,圣靈銀行母公司圣靈國際集團甚至曾經延后了與部分短期債券相關的利息支付。對此,海通證券表示,通過加速跨境業務協同,提高海通銀行的盈利能力將是整合工作的重點。
“公司主要是通過加強境內外經紀、投行、資管等業務聯動來推動跨境產品、服務體系的一體化。通過對境內外研究、IT、風控等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和統一管理,推動境內外業務支撐體系一體化。”海通證券表示,在并購后必須通過一定的機制安排強化境內外母子公司之間的信息溝通,這是打破信息不對稱、避免隱形負債、控制匯率波動等風險的重要手段。海通在屢次完成跨境并購后,均安排了專人負責對接,一方面要求境外子公司依據公司內部的子公司管理辦法定期報送財務數據、經營信息和一系列重大待議事項,另一方面以最大化公司整體利益為目標,積極協助境內外母子公司之間的業務合作和經營整合。
為降低收購風險,市場通常建議,金融機構應當盡量選擇地區經濟較為發達,經濟體制完善的地區設立代表處,或者是跟隨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重點區域進行投資,而不能遍地開花。
對此,海通證券頗有心得。海通證券人士表示,其對外并購始終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第一步,是從前景廣闊、進入難度相對較低的亞太市場開始,先實現區域性的國際化。由于地域與歷史上的關系,亞太區在文化上與中國有較高的相似性,進入門檻較低,隨著中國逐漸成為亞太區經濟的推動引擎,公司可具備更多的優勢進入當地市場。
事實上,海通證券曾于2009年收購香港大福證券后改組成為海通國際證券集團有限公司,海通國際之后又在新加坡及日本通過設立或收購,在當地建立分公司,其證券業務的海外布局積極推進。2013年,海通證券又以7.15億美元收購恒信金融集團,從而切入金融租賃行業。
第二步則基于海通證券在新興市場的產品及服務優勢,逐步進入歐美成熟市場,形成國際性的業務網絡。
海通證券相關人士表示,從其國際化戰略實施的經驗來看,打造跨國企業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資本來源、品牌、業務、收入結構、人才、公司管理等多個方面做好國際化準備。
基于國際化戰略的實施重點,海通證券確立了以證券業務為核心的發展方向。海通證券表示,公司始終堅持在中短期內以具有傳統優勢的證券業務為核心,國際化的目的在于進一步加強證券業務,因此所進入的其他行業必須和證券業務有密切的聯系,在此基礎上進行業務創新與經驗的學習積累。
海外并購后,海通證券將利用自貿區分公司打通為境內外客戶提供跨境投融資綜合服務的通道,同時利用并購獲得的海外業務平臺,做大客戶基礎,增強跨境產品的提供能力和專業的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