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智深
電視新聞采訪中有聲語言和體態語言的運用技巧淺析
□莫智深
采訪是新聞傳播的重要基礎和前提,每一篇新聞稿件的出爐,都離不開記者前期的深入采訪。記者在采訪一線與采訪對象面對面交流的時候,所使用的聲音、動作、手勢、姿態、表情等都屬于采訪語言,采訪語言可分為有聲語言和體態語言。在電視新聞采訪活動中,采訪人正確、恰當地運用好有聲語言和體態語言,往往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新聞作品的信息量和質量。文章試就電視新聞采訪中有聲語言和體態語言的合理運用進行探討。
電視新聞采訪;有聲語言;體態語言;運用
采訪是新聞傳播的重要基礎和前提,而采訪語言是又是影響新聞傳播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不同的采訪語言體現的是不同的內容和情感,而各種形式的內容和情感又左右著新聞采訪的順利與否、成功與否。電視新聞采訪中所使用到的聲音、動作、手勢、姿態、表情等,這些都屬于采訪語言。一般來說,我們可以把采訪語言分為有聲語言和體態語言。
有聲語言是我們采訪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交流手段,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表達方式。那么體態語言,指的就是除了有聲語言之外,能夠直接作用于人們感知器官的各種表情、動作、姿態等,還包括與語言相伴隨的語調、音量、語速等。
電視新聞采訪活動是一種語言交往行為。在采訪過程中,養成以下四種良好的有聲語言習慣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還應該不斷地努力提升。
第一,使用建立溝通關系的語言。建立溝通關系的語言,就是用來取得對方認可和信任的語言。一般情況下,采訪中要首先清晰地向對方表明自己的身份,甚至還可以報上自己的姓名,然后向對方表達采訪的意向并征詢對方的意見,待對方有一個初步的認可后,再作進一步的提問和交流。值得一提的是,在比如街頭采訪等某些特定環境下,有一些受訪者可能由于文化層次、生活背景、性格特點等原因,可能會對你的訪問感到驚慌、茫然、羞澀、緊張,甚至是頭腦一片空白,語無倫次,答非所問,這時就需要你再用適當的語言給予他一定的緩沖和鋪墊,比如簡單詢問一下對方的職業、年齡等情況,有針對性地給對方適當的贊美和鼓勵等,或是先說說你自己對采訪話題的認識和看法等,這樣往往就可以慢慢地幫助被采訪人緩解緊張情緒,使你的采訪得以順利進行。
第二,使用客觀、中立、中性的語言,就是對事實進行求證的語言。這一點其實不需過多闡述,真實是新聞的生命,采訪中不能有預設的觀點和立場,要讓被采訪人自己來陳述事實,切不可憑自己的想象和臆斷越俎代庖。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節目能做到長盛不衰,靠的就是“用事實說話”這塊金子招牌,堅持都把話語權平均分配給當事雙方,堅持讓新聞畫面和采訪對象說話,堅持避免使用含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詞語。
第三,使用表達誠意的語言。要讓采訪對象真誠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向,發問者首先自己要出自真誠的態度,要讓被采訪對象覺得你的行為完全是出于記者的道德良知和社會責任感,才能得到他真誠的回答。前幾年,國內某電視臺做的《你幸福嗎?》系列采訪報道中,有被采訪人回答說:“我姓曾”……這樣的回答讓人啼笑皆非。如果是記者事先與采訪對象做一個有效的溝通,真誠地表達采訪意愿,大致介紹一下采訪內容,相信不會鬧出這樣的笑話。
第四,使用從容平和的語言。就是要擺正自己的位置,不驕不躁,不卑不亢。在具體的采訪活動中,我們可能會面對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對方是領導的,我們不能低聲下氣、畏畏縮縮;對方是農民工的,我們不能趾高氣昂,頤指氣使。記得筆者剛剛參加工作時,有一次采訪元旦堅守崗位的環衛工人,我跟她說:“我是某某電視臺的記者,我代表全縣人民來看望你,你過來,給我們講講你的光榮事跡吧……”,結果這位環衛工人表情很不自然,回答問題顯得焦躁不安。在回來的路上,同事提醒我說,“剛才你這樣說不太好,你并不能代表全縣人民。而且你這樣的態度似乎顯得高高在上,人家可能就不太愿意跟你有太多的交流”,我這才恍然大悟。
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拉比安提到,人際交往中傳遞的信息量,聲音只占38%,而55%來自表情,7%來自語調。
人類學家霍爾教授說:“一個合格的公關人員不但需要理解他人說了什么,還需要去洞察他人沒說什么。”
在電視新聞采訪活動中,被采訪對象與采訪人往往都是萍水相逢,俗話說“逢人只說三分話”,想要讓被采訪人放下戒備或是消除疑慮接受你的采訪,或是讓他最大程度地敞開自己的心扉與你交談,你專注的目光和真誠的微笑是必不可少的,這也是記者必須具備的專業技能。目光能表達記者對采訪對象的尊重和對采訪內容的關注,微笑往往是對被采訪對象的鼓勵和肯定。所以語言之外的體態語言在電視新聞采訪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筆者在十幾年的新聞采訪實踐中,一般除了禮貌地向對方問好,并表明身份和采訪意圖外,同時還要面帶微笑,熱情地與對方握手致意,俗話說得好,“伸手不打笑臉人”,在這樣的情況下,一般被采訪人都樂于接受采訪,并且愿意作深入交流。
采訪者還可以利用手勢、動作等體態語言向受訪者強調希望引起他注意的某些細節;可以利用強調的語氣,使采訪對象注意到提問的要點;在現場播報評述中,采訪者也可以利用動作加強播報評述的力度,從而使觀眾注意到記者播報內容的重點。在這一點上,西方記者往往做得更好,他們在鏡頭前的表現,用“眉飛色舞”來形容都不為過,這無疑給他們的采訪和播報添色不少,也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這或許跟他們性格特征和種族文化有關。但不得不承認,人家對非語言符號的運用確實更勝一籌。
采訪者還可以在采訪工作中利用某種姿態來表達自己的態度,或是表達自己的情感,拉近與被采訪人的心理距離,與采訪對象之間保持良好的交流氛圍,從而使采訪工作可以和諧地完成。如某電視臺記者在拍攝采訪新聞《千里尋子》時,找不到兒子的母親傷心極至,淚流滿面,在這時候,記者不再詢問有關他兒子的事情,而是停下來,拿了一張紙巾為那位母親擦干臉上的淚水,然后把那位母親擁入自己的懷里。記者的這一細小動作,向被采訪對象,向所有觀眾傳遞的都是一種對母性的贊美和對人性的關愛。
在日常采訪時,記者除了使用自己的語言外,還要通過對人的觀察獲取被采訪對象一定的心理層面的信息,這對于記者進一步與被采訪對象進行交流是有幫助的。這種能力又可以稱為觀察體態語言的能力,也就是說,通過觀察被采訪對象動作、表情、姿態、聲音狀態等,來獲取大量關于人的深層心理層面的動機和情緒。
記者的采訪活動是非常個性化的過程,采訪技巧運用得體,往往成為體現記者采訪能力的法寶。綜上所述,作為一名新聞記者,在日常采訪活動中,我們一定要充分認識到各種采訪語言的重要性,在養成良好的有聲語言使用習慣的同時,充分利用好體態語言所具備的輔助作用,盡可能地綜合運用好有聲語言和體態語言,讓采訪活動順利地開展,讓采訪氣氛更加輕松、融洽,使采訪對象敞開心扉,打開話匣子,從而采訪到更加全面、真實、有效的內容,使節目內容更加豐富而生動。
1.羅以澄.電視新聞采訪學新論[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
2.林如鵬.電視新聞采訪學[M].暨南大學出版社,1998.
3.任之春,高國立.采訪語言的有效性[J].青年記者,2002 (9).
4.張冠文,鄒立森.非語言符號對電視新聞采訪的影響[J].青年記者,2002(10).
5.約翰·布雷迪.采訪技巧[M].新華出版社,1986.
6.張駿德,劉海貴.新聞心理學[M].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
(作者單位:廣西南丹縣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