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遠蘭 陳峻俊
淺析BBC紀錄片《中國是如何愚弄世界的》文本意義構建與生成
□李遠蘭陳峻俊
筆者對豆瓣中關于BBC紀錄片《中國是如何愚弄世界的》的133條短評進行梳理與統計,其中“霸權式”解碼占3.01%,“協商式”解碼占12.03%,“抵抗式”解碼占39.85%,“創造式”解碼占45.11%。通過對短評的分析發現:《中國是如何愚弄世界的》紀錄片在中國的傳播,受眾不僅不贊成紀錄片中的觀點,而且還抨擊BBC不客觀,責備BBC在詆毀中國的經濟發展。由此可見,傳者與受者的文化符碼不同,對文本意義的構建與生成有著關鍵性的影響。
BBC;紀錄片;中國是如何愚弄世界的;意義生成
BBC拍攝的紀錄片《中國是如何愚弄世界的》在2014年2月19日上映,但幾個月之后該紀錄片被屏蔽,中國有關部門屏蔽紀錄片是為了不讓中國受眾觀看該影片,歸根究底,有關部門認為紀錄片中關于武漢近幾年的高速發展是泡沫經濟,在不久的未來將會化為虛無,中國老百姓看似享受著經濟發展帶來的福利,其實將要面臨著重大經濟危機的觀點會影響中國受眾,從而導致民眾產生巨大的負面輿論壓力。然而,筆者通過對豆瓣中關于BBC紀錄片《中國是如何愚弄世界的》的短評進行統計與分析,發現:受眾接受紀錄片觀點的比例只有3.01%,而39.85%的受眾是抵抗片中的觀點,45.11%的受眾對紀錄片呈現的觀點不感興趣,反而對BBC拍出這樣的作品給予負面評價;雖然有12.3%的受眾贊成片中的觀點,但并沒有表現出極大的負面情緒,只是非常平淡地認為紀錄片表達的觀點部分正確,如一些短評“世界觀不同,這是可以理解的啊,言論自由也是提倡的,別人的觀點也該尊重,即使是在黑中國什么的”,“提供了不一樣的看法,核心觀點是武漢有債務危機,而且時刻暗示觀眾中國整體存在高負債的問題。其實30多個大城市里面,只有數得出來的幾個存在高負債的問題。而且武漢是絕對可以原諒的,因為武漢是中西部城市,東部增長收斂以后就是西部的爆發,讓我當武漢市長我都知道要借錢,越多越好”,等等。由此可見,針對外來對中國負面形象建構的信息傳播,受眾并不是積極地迎合他們的觀點,相反,受眾對于詆毀中國的外來信息具有極大的抵觸情緒,表現出一股巨大的民族凝聚力。
本文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對紀錄片《中國是如何愚弄世界的》的豆瓣評論進行統計,豆瓣中顯示關于該紀錄片的短評共有271條,但能夠瀏覽的短評共有133條,筆者根據霍爾的“霸權式”“協商式”“抵抗式”三種解碼方式與陸正蘭的“創造式”解碼方式,將所有短評進行歸類,并對每種解碼方式進行分析。本文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傳者編碼與受者解碼相互作用產生文本意義,受眾會根據自身的“文化符碼”重構紀錄片新意義,受眾通過“創造式”解碼,弱化傳者傳播意圖。此結論可以解釋一些傳播現象,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讓有關部門認識到沒有必要隨便屏蔽一些看起來會產生負面輿論壓力的外來視頻。
紀錄片《中國是如何愚弄世界的》以文字、聲音、圖片等符號共同組成的一個視頻,該視頻通過不同方式的蒙太奇剪輯手法拼接而成,選擇哪一句話,選擇哪一個畫面進行組接,都是傳者根據自身的知識結構、意識形態及傳播目的等決定的,通過對內部和外部環境文化的考量,最終完成了長達58分鐘的紀錄片,生成了該紀錄片的第一種傳者賦予的意義。該片傳達的基本意義為:大量的債務關系使中國經濟下滑,發展前途也可能就此斷送,其影響力將如爆炸一樣,震撼世界,同時也是一種毀滅,像武漢這樣的城市,就像是沒有明天一樣在建設。紀錄片的基本論調是否認中國現階段的發展,并預言在未來,中國將會陷入深深的危機當中不能自拔。
然而中國受眾在觀看影片后,并沒有積極迎合BBC紀錄片傳達的意義,而是持一種否定態度,中國受眾身處中國發展進程當中,每時每刻都在感受著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便利與越來越好的生活品質,并且中國受眾受到傳統文化的深刻影響,對外人對自己評頭論足的行為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厭惡感,只要是外人批評自己,無論他說的是對是錯,都會一概否決。基于這樣的文化背景及生活環境,受眾在觀看紀錄片后,賦予了紀錄片不同的意義:中國強大了,經濟發展局勢一片大好,在外國經濟不景氣時,中國經濟發展不受影響,從而導致外國人有一種不平衡的心理,拍出這樣的紀錄片來詆毀中國經濟發展,越是如此,越能證明,中國是真的越來越強大了。受眾根據自身的“文化符碼”重構了紀錄片的新意義。
莫利認為,影響文本意義的產生有兩個關鍵性因素:一是文本自身的符號內容,二是受眾自身擁有的“文化符碼”,兩者的互動才能產生“意義”。①由此可見,同一部紀錄片會生產出不同的意義,受眾從來都不是被動地接受文本本身的意義,而是根據自己的理解來產生新的意義。
傳者編碼與受眾解碼相互作用構建了紀錄片完全不同的意義。傳者站在自己的角度,創造一個消極與嘲笑的意義作用于受眾,而受眾在一種“必須與外人唱反調”的文化影響下,根據自己的生活環境重新賦予紀錄片一種不客觀、夸張、嫉妒、詆毀的意義,通過新媒體互動評論重新反作用于傳者。在二者相互作用下,英國、中國以外的國家看到紀錄片后又會產生第三種意義,如美國《福布斯》雜志網站發表言論:近20年來,北京通過各種有意無意的代理人(其中許多是西方人),說服美歐相信中國崛起只是種假象。北京顯然利用了西方一廂情愿的心理,動機是造成國外的自滿情緒和拖沓。西方人意識到世界權力版圖變化越遲,抑制中國野心的努力就越無效。此外,還有觀點認為:中國非但沒崩潰,反而繼續發展,且比歷史上任何大國都要快。中國現在實際經濟總量比2003年多3倍多,比1998年多將近6倍。美國媒體對BBC拍出的紀錄片創造了新的意義,賦予了新的解讀思路。由此可見,隨著相互作用力越來越多,紀錄片產生的意義就越來越多。
斯圖爾特·霍爾提出:受眾對訊息的解碼主要有三種方式,分別是“霸權式”解碼、“協商式”解碼和“抵抗式”解碼。然而,在社會化媒介高度發達的新時代下,受眾與傳者互動式交流愈加頻繁,在互動的過程中,除了霍爾提出的三種解碼以外,還存在第四種解碼方式,即“創造式”解碼,是自我表達、自我創造,根據自己的身體條件、感情需要、精神追求,予以改造。②紀錄片《中國是如何愚弄世界的》豆瓣短評中,45.11%的受眾屬于“創造式”解碼,“創造式”解碼的受眾既沒有“霸權式”解碼地接受傳者產生的文本意義,也沒有“協商式”解碼地部分理解紀錄片的觀點,更沒有“抵抗式”解碼極端地反對傳者的觀點,而是表達一些與紀錄片傳播信息完全無關的觀點,避而言他,引出其他的話題,吸引更多受眾參與新的話題點贊與討論。如“最搞笑的就是市民大樓迎接主持人的那些人,真逗比”,“當喜劇來看?字幕君的吐糟與咆哮看得笑死了”,“這前期準備工作不易”,“其實國內的媒體能再深入一些,再客觀一些,誰稀得看西媒對我們品頭論足”,“在武漢取景拍攝,不過感覺一般,作為bbc出品紀錄片而言”,“想念我大武漢而已”,“熱情接待……武漢市長估計氣暈,抓緊找找當天的武漢新聞來看”,“要不要把武漢拍的這么好看啊”,等等,短評內容與紀錄片傳播的信息主題無關,是一種自我解讀、創造,將紀錄片的焦點集中在片中采訪對象的形象、武漢恢弘氣勢的場景呈現、對武漢的思念、中英文翻譯的喜感等方面。但這些評論卻得到了其他受眾的點贊,表示認同,從而進入另外的主題討論與思考,弱化了傳者的傳播意圖。
由文字、聲音、圖像等符號構建的文本所產生的意義并非一成不變,而是在不同的環境中,在不同的文化影響下,在不同的外力相互作用下,生成完全不同的意義,受眾不僅是信息的接受者,更是意義的生產者。任何文本意義的信息傳播,都會在經過受眾的四種解碼方式后構建新的意義,傳者不僅不能控制或影響受眾,反過來,還會受到受眾反作用的影響。
注釋:
①陳江柳.受眾研究的新范式——戴維·莫利的電視受眾研究[J].新聞世界,2010(8).
②陸正蘭.回應霍爾:建立第四種解碼方式[J].南京社會科學,2011(2).
(作者李遠蘭系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陳峻俊系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