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世榮
論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困境對大學生網絡參政的影響
□ 方世榮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根本性的價值取向和社會意識。作為承載核心價值觀的先鋒力量,青年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狀況不僅關乎青年政治認同與政治參與的情況,而且關乎國家的發展與穩定。青年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困境不僅嚴重阻礙了在網絡政治參與過程中大學生對核心價值觀的內化與踐行,而且加劇了其網絡政治參與活動的功利性、非理性以及政治冷漠的程度。只有尊重大學生的心理認知規律、創新核心價值觀培育模式,才能扭轉青年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困境,進而為青年正常、健康、文明、有序的網絡參政議政創造良好的政治認同氛圍。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青年;社會認同;網絡政治參與
作為中國社會的精神支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是中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更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為了考察大學生群體對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認同狀況,2015年8月,研究者在問卷設計、調查樣本、樣本學科、年齡、性別基本均衡的情況下,通過CATI系統對H省某大學大學生進行了深度調查。實證調查結果顯示當代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態度和踐行出現了諸多問題。這種認同困境與其說是一種社會認同危機,不如說它是對官方主導建構意識形態的政治認同危機。由于“政治參與是政治認同的直接表現形式”①,受到政治認同狀況的直接影響,核心價值觀的青年認同困境必然對大學生政治參與的主要路徑——網絡政治參與產生消極影響。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網絡政治參與已成為我國民主政治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如馬歇爾·麥克盧漢所言,“隨著信息運動的增加,政治變化的趨向是逐漸偏離選民代表政治,走向全民立即卷入中央決策行為的政治”②。網絡政治參與一方面為公民利益訴求的表達和政治意圖的實現提供了一條便捷常態化的路徑,激發了公民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它也承襲了網絡公共領域的非理性化和非制度化,極易出現網絡暴力、道德審判等非理性參政行為。當代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行為的功利性、非理性和政治冷漠程度等趨勢,不利于民主政治的健康發展。
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困境刺激了功利性的青年網絡政治參與行為。大學生對核心價值觀雖然普遍了解,但缺乏深度認知,數據顯示,明確知道核心價值觀整體層面、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個人層面內容與內涵的樣本數據分別為25.15%、21.44%、23.92%、29.07%。錢理群先生用“絕對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來批評現階段的教育模式所培育的大學生,借用這個詞來形容將一己利益作為網絡政治參與行為直接驅動力的大學生也不為過。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大學生基于特定的需求動機進行網絡政治參與,從而使其利益訴求得到“滿足”的網絡參政心理和行為是可以理解與接受的,其在參政過程中表現出適度功利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與現實必然性。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大學生總是面臨和承受著巨大的就業和生存壓力,其政治參與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受到了極大的限制,他們的入團入黨等政治參與活動大多與自身利益直接掛鉤?,F實生活的殘酷競爭、巨大壓力和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的社會思潮投射到網絡空間,與網絡的虛擬性、隱蔽性相結合,對思想尚未定型的大學生產生巨大的沖擊,不但進一步刺激了大學生功利性政治參與的行為,還會逐漸削弱大學生正在凝聚的政治理想和信念。
事實上,很多大學生是否進行網絡政治參與,進行何種類型的政治參與活動,就取決于該項活動是否符合自身利益,是否有利于實現自己的利益。顯然,如果他們未能樹立與踐行核心價值觀,保持正確的立場和價值取向,未能在個體自我構建與重構時以核心價值觀作為自身的行為準則,并自覺將其內化為自己的生活態度和價值取向,那么在參政議政,特別是在虛擬、隱蔽的互聯網進行政治參與活動時,很容易陷入功利主義的陷阱無法自拔。
作為現實參政的有效補充,網絡政治參與因其參與主體的平等性、參與機會的均等性以及參與成本低、收益高的特點,克服了大學生群體現實生活參與政治的某些障礙,極大地激發大學生群體的參政熱情。但是,互聯網本身的特點也容易導致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行為的非理性化,極有可能形成“網絡暴力”,而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困境會大大增加青年網絡政治參與的非理性程度。缺乏對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和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全面認同與積極踐行的青年群體,在網絡參政中常常帶有情緒宣泄的成份,他們在自由的虛擬空間中肆意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當其觀點得不到回應或滿足時,更會加重其宣泄個人情緒的心理傾向,往往高舉道德之旗,行“暴力”之實。
數據顯示,有7.42%的樣本認為網絡社交平臺非常自由,有70.93%的樣本認為比較自由,有5.15%認為不自由,還有16.49%的樣本認為過于自由。這說明大學生雖然普遍對國內網絡社交平臺的自由程度有一個較為明確的認識,但他們在自由的互聯網環境中仍然不具備良好的媒介素養,不能有效、正確地網絡參政。一方面,由于網絡立法的缺失和滯后,缺乏他律的大學生網民極易迷失民主的本質,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困境更使大學生在網絡參政時得以自律的最后一道防線失守,使其沉溺于“網絡暴力的狂歡”而不自知。另一方面,大學生也極易受到“沉默的螺旋”的影響,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困境常常使大學生參政過程中理性的“少數”或“劣勢”意見屈服于環境壓力而轉向“沉默”或者附和。正是這種理性聲音的“沉默”,使思想尚不成熟的大學生盲目從眾,使“優勢”一方更顯強大,一旦時機成熟,這種無序的、非理性的參政行為將會轉化為現實行動,甚至會有形成群體性突發事件的風險。
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困境還誘發了青年的政治不作為現象,青年群體中政治冷漠的范圍與程度不斷升級?!罢卫淠c政治投票、政治選舉、政治結社、政治表達以及政治接觸一樣是政治參與的基本途徑之一,它是一種行為的消極態度,通過不參加政治活動等方式消極地表明自己的政治傾向”③。本次調查的數據表明大學生群體的政治冷漠趨勢已經非常明顯,其中有11.13%的樣本對冤假錯案的平反與重審,表示不關心;有4.33%的樣本認為普法宣傳活動是一種形式主義,并感到反感;甚至有11.75%的樣本不關心每年“兩會”相關的新聞。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難以凝聚高度認同,“無網不歡”的青年群體逐漸疏離與反感過度渲染的意識形態,繼而出現了較為明顯的網絡政治冷漠趨勢,表現為“不參與就是不認同,不認同也必然不會參與”④。究其根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黨和國家主導和提倡的社會主流價值觀,但其倡導的價值標準與當下中國社會矛盾叢生、信仰危機嚴重的社會現實有著較大差距,加之參政渠道的閉塞等現實狀況降低了青年政治參與的效能感,青年群體出現政治冷漠現象也就不難理解。
不可否認,適度的網絡政治冷漠有利于維護現有政治制度的運作,但如果青年中具備較高知識層次的大學生群體,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不關注政治、不參與政治,不認同、踐行社會主流價值觀,必然帶來全社會的政治道德和社會責任的滑坡,不僅無法促進我國民主政治的發展,長此以往,也將造成全社會的整體政治能力低下,不利于社會的穩定。
綜上所述,大學生群體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困境嚴重阻礙了在網絡政治參與過程中青年對核心價值觀的內化與踐行,而且加劇了其網絡政治參與活動的功利性、非理性以及政治冷漠的程度,因此,創新核心價值觀傳播與培育模式勢在必行。要從根本上解決核心價值觀的青年認同困境,必須在尊重大學生的思想認同機制的基礎上,豐富核心價值觀傳播渠道、加強核心價值觀內涵的宣傳、挖掘激發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建立有序的網絡政治環境,在長期的良性互動中轉變青年對核心價值觀的認知、態度和行為錯誤,進而抵消認同困境對青年網絡政治參與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注釋:
①王麗萍,方然.參與還是不參與:中國公民政治參與的社會心理分析[J].政治學研究,2010(2).
②馬歇爾·麥克盧漢.人的延伸——媒介通論[M].何道寬,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235.
③王仲田.政治學導論[M].中央黨校出版社,1997:209.
④房正宏.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現狀分析與探討[J].中國青年研究,2011(3).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