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智剛
?
全媒體環境下電視民生新聞如何把握“四度”
——以遼寧廣播電視臺《大海熱線》為例
□馬智剛
摘要:電視民生新聞已經走過了十四個年頭,曾經是大紅大紫的收視地標,如今卻面臨著內容困境、題材困境、收視困境、發展困境。特別是進入全媒體時代,電視民生新聞的話語權和競爭力都在削弱。如何破解發展中的瓶頸問題,成為新的課題。本文結合遼寧廣播電視臺“老字號”民生電視節目《大海熱線》的實踐經驗,從廣度、速度、深度、溫度四個方面深入探討全媒體環境下電視民生新聞的生存與創新之路。
關鍵詞:全媒體;電視民生新聞;廣度;速度;深度;溫度
自電視民生新聞的標志《南京零距離》誕生以來,電視民生新聞已整整走過十四個年頭。這些年,從單一傳播到實時互動,從守著電視看到隨時隨地查,無論是傳播樣態,還是制作手段,受眾的收視習慣已經逐漸適應了碎片化的信息新樣態。當年風起云涌的電視民生新聞,在當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和壓力。從市場份額看,收視下滑、市場萎縮越來越明顯;從受眾角度看,觀眾對民生內容已經產生了收視疲勞;從媒體現狀看,新媒體越來越快速地捕捉社會熱點,越來越主動地引導輿論方向,電視的危機越來越大。
遼寧廣播電視臺《大海熱線》欄目積極尋找全媒體時代發展的立足點,探索新途徑,整合新資源,穩穩地抓住“四度”,即廣度、速度、深度、溫度,讓傳統電視節目再次煥發新的生機,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成效。
“紙媒的今天,就是電視的明天”,業內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擔憂。但也有人認為:“死的是渠道,不死的是內容”。筆者認為,后面這句話才真正道出了全媒體時代生存的“法寶”,只要內容好,肯定有人看;只要有人看,必然傳播廣。
(一)互動傳播取得新成效
《大海熱線》是遼寧省內唯一一檔以主持人名字命名的電視節目,自2006年1月開播以來,連續多年榮獲“遼寧廣播電視優質欄目金獎”,已成為遼沈受眾的收視首選。在新媒體蓬勃發展的今天,《大海熱線》除了突出原有熱線電話的互動優勢外,在全臺率先開設了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賬號。節目的宣傳片利用新媒體平臺傳播,將網友引流到電視機前。同時,還將互動話題通過微博、微信進行公布,將參與方式設定在新媒體平臺上,實現了線上線下互動的格局。這些嘗試使得新聞線索的渠道拓寬了,新聞事件的評論更及時了,特別是針對某一話題的投票,能通過新媒體后臺的大數據統計出來,實時在節目中公布,增強了互動性。例如《愛·家》系列報道,通過新媒體的提前預熱和推送后,網絡視頻點擊量超過75萬次;同步開展的“為愛點贊”網絡互動中,觀眾和網友的評論達兩萬余條。節目不光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更收到了3.83%的高收視率,成為遼沈地區打通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兩個輿論場、實現融合傳播的成功范例。
為了更好地適應新媒體的發展,欄目組還根據不同平臺的傳播要求和受眾需求,設計適合網友參與的互動游戲,植入電視節目的熱點內容。特別是在公益事業、精準幫扶方面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將節目中幫扶救助類題材同步到新媒體平臺后,采取眾籌的方式為特困人群實現精準扶貧。2015年,《大海熱線》的微信公眾號全年總閱讀量突破2000萬次,被騰訊授予“2015年遼寧地區最具影響力自媒體”。
(二)多屏傳播呈現新亮點
除了電視熒屏外,人們還希望從手機屏幕、車載電視、戶外大屏等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地網羅信息。《大海熱線》在相關政策的支持下,根據市場需求,實現了公交車載電視傳播和遼寧IPTV手機終端傳播,并在沈陽等重要戶外大屏上對節目進行宣傳。另外,本著開放辦節目、合作辦節目的原則,《大海熱線》與平面媒體和都市類紙媒都建立了深入的合作關系,資源信息共享的同時,多平臺的傳播真正提升了欄目的影響力。
全媒體時代顛覆了人們原本對媒介以及傳媒人的認識,更顛覆了記者的權威性、神秘感甚至是使命價值,使每一個人都可以不再被動地成為信息的接受者,而是可以隨時隨地、隨心所欲地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其實,很多時候相對于新媒體而言,傳統電視節目敗在了報道的速度上。由于受限于節目編排、播出時間、制作周期等因素,常常第一個跑到新聞現場的電視記者卻不能成為第一個傳播者。為了擺脫這樣的窘境,《大海熱線》做出了創新探索。
(一)抓住新聞現場全媒體呈現
《大海熱線》為了提升報道速度,占領信息第一位,記者到達新聞現場后,先用手機拍攝照片發送給新媒體編輯組,并口述新聞事件。編輯們快速整理后第一時間上傳到微信公眾平臺和官方微博中。有時甚至是實時上傳、同步直播的狀態,不斷地更新事件的進展。節目先讓網友們關注新聞,至于事件的原委、結果以及最新的進展情況會在電視節目中做深度報道。在新媒體平臺中以預告的方式將受眾成功導流到當晚的電視節目中,實現了新媒體對電視節目的助力。
(二)守住核心競爭力吸引受眾
一個富有魅力的主持人,永遠是電視欄目的核心競爭力。《大海熱線》恰恰就是抓住了這一點,讓節目保持競爭力。演播室兩位主持人捧逗搭腔,說家鄉話的草根表達,喻理于事,辛辣勁道,用受眾最熟悉的話語、最易于接受的思維方式去講述新聞事件背后的故事,已經成為節目的標識符號。
新媒體的興盛,使得任何較大突發事件的現場目擊者、當事人、關系人都可以發布信息。這一點,不管多么強大、擁有多少記者的傳統媒體都無法實現。自媒體的微博參與者可以協力搜索,可以拼接、補充信息,這也是任何傳統媒體都無法做到的。面對這樣的現實,傳統媒體必須發揮自身優勢,挖掘事件深度。《大海熱線》按照新聞分類在節目中設置了突發事件現場報道——“社區小廣播”“生命守候”,新聞資訊權威發布——“扒新聞”,新聞調查深度報道——“新聞有滋味”等板塊。前兩個板塊是所有民生新聞節目的“標配”,也是節目新聞性和服務性的體現。但深度的新聞調查,必須依賴專業的新聞記者團隊,排除各種干擾阻力,利用各種資源手段來獲取信息。欄目組把有經驗的電視記者團隊視作最核心的資源。例如,新媒體平臺上網友爆料的水污染問題,現場觸目驚心,而問題的根源和解決的辦法,就需要電視記者進行深度調查和輿論監督。新聞現場的準確把握、深入發掘,對新聞信息豐富權威的解讀、鏈接,都是新媒體的弱項,而恰恰又是受眾最關心、最關注的焦點。電視的優勢由此體現,這也是《大海熱線》成為品牌的重要因素之一。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作為傳統電視民生新聞,貼近性和服務性一直都是贏得受眾的關鍵,尊重和關懷不光強調了人的價值,更體現了新聞的溫度。
(一)通過事件報道,傳播解決方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受眾在關注事件本身的同時,更注重解決問題的方法。下水道漏水,到底責任怎么劃分?自來水渾濁,到底該找誰來解決?電視節目在現象報道的基礎上,更要注重給受眾解決同類問題的方法。
(二)利用全媒體平臺,傳播社會正能量
為了拓展幫扶渠道、呼喚社會愛心,《大海熱線》以品牌影響力和權威性,開展新媒體平臺眾籌活動。沈陽79歲的袁大爺家因電線老化導致突發火災,40多平米房子瞬間化為廢墟。記者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在報道事件的同時,將關注點放到了老兩口日后的生活。節目播出時,微信公眾平臺同步推送。熱心觀眾和網友紛紛慷慨解囊,捐款捐物。當地一家愛心企業主動聯系欄目組愿意免費為大爺家重新裝修。火災后的第18天,公司將一個新家交給了袁大爺,在場所有人都感動得哭了。雖然是一個突發的普通新聞事件,但一系列的跟蹤報道,讓大家感受到了全媒體的力量,彰顯了人間的大愛。
隨著全媒體時代的深度發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化學反應”會日益強烈。面對需要新聞的這個時代,電視民生新聞既要發揮傳統媒體的優勢,在優質的內容上下功夫,更要堅守廣度、速度、深度和溫度,以此贏得受眾的關注和各類傳播機構的認同,進一步實現資源共享,從而在全媒體環境下占領制高點,贏得話語權,充當輿論場中的意見領袖,正確引導輿論,傳播權威聲音,做全媒體時代的先鋒隊。
參考文獻:
1.左軍,束秀芳.溝通·和諧:調解型電視民生新聞研究[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2.
2.王迎旗,閻慶心.全媒體環境下的民生新聞發展趨勢[J].西部廣播電視,2014,5(09):40-41.
3.張曉明.全媒體環境下民生新聞的堅守與創新[J].視聽界,2014(04):102-104.
4.陳興.全媒體時代電視民生新聞生存策略[J].西部廣播電視,2015(11):169.
(作者單位:遼寧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