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成哲
?
如何提高落后地區農村新聞采訪質量
□崔成哲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落后地區農村新聞的采訪現狀,然后從賦予優先報道權、培養落后地區農村通訊員、加強落后地區的媒介管理和培育農村現代文明社會文化環境四方面,對提高農村新聞采訪質量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農村新聞;采訪質量;落后地區
落后地區的經濟建設和村民生活的改善是黨和人民急切關注的問題,新聞報道是大眾了解老少邊陲地區人們生活現狀的主要渠道。但是近年來,關于農村新聞采訪稿件的質量一直未能達到讓人滿意的程度。新聞媒體作為聯接大山內外的橋梁,能夠有效地為物資的輸送和政策的調整等多方面提供真實有效的信息。所以提高農村新聞采訪質量成為了重要的研究課題。
落后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現狀是國家和人們長期關注的問題,關于落后地區的新聞報道是黨和政府檢查和調整對欠發達地區政策和資金支持的有效依據之一。但是落后地區的農村新聞采訪質量卻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從而未能及時有效地呈現農村建設的面貌。對該現象進行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落后地區的生活條件非常艱苦,落后地區的新聞雖是媒體的主流新聞卻不是吸引大眾眼球的內容,所以有一部分新聞人對這類題材新聞的采訪熱情不高。二是落后地區人們的文化程度不高,所以其思想境界和表達水平都受到限制,在采訪過程中很難將村民的內心思想真實地記錄下來,記者的過度揣測容易影響新聞的真實性,因此造成了新聞采訪質量有待提高的現狀。三是村鎮廣播電視媒體工作人員的職業能力不足,與村鎮相關人員約稿的新聞采訪質量很難達到讓人滿意的程度。四是我國的大眾傳媒忽視了農村人民的信息需求。農村人口對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信息需求量很大,依然依賴于廣播、電視、報紙、圖書等媒介來獲取黨中央的惠農政策及有關“三農”工作的大治方針,但現實中直接服務于農民的報紙種類有限,農民接收到的農業電視節目也只有央視的幾套節目,而且在有限的電視節目中,真正適合農村受眾需求的又屈指可數,農業科技類圖書在邊遠落后的農村也極為匱乏。
(一)賦予優先報道權
落后地區農村的經濟、文化建設一直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注,科技文化下鄉工作近幾年在持續大力開展,同時社會主義新農村也改變以往落后窮苦的面貌,這些巨大的變化和村政府的工作力度都值得向受眾報道。賦予落后地區農村新聞優先報道權,能夠將地方政府對國家方針政策的支持和踐行及時地呈現出來,能夠起到積極的宣傳作用,同時也能夠實時報道我國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此外,落后地區農村生活條件艱苦,網絡通訊設施不發達,這些不利的客觀條件也為新聞工作者的采訪工作設置了障礙。農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有待提高,這對采訪內容中的民意反饋等信息的質量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賦予落后地區農村新聞優先報道權,能夠響應國家的號召且將我國日新月異的農村變化及時報道出來,從而展示出我國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的速度,還能夠為促進新聞工作者走進老少邊陲地區進行深入采訪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二)培養落后地區農村通訊員
落后地區農村的新聞采訪質量有很大提升空間,從新聞采編的角度分析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因素。第一,新聞采訪人員受工作時間的限制,很難對當地的新聞事件或者新變化進行全方位的調查和報道。第二,新聞記者在采訪民眾心聲的環節,由于村民受教育水平較低,很難將心內的感受完全表達出來,并且由于新聞采訪過程中的攝像機等設備在農村很少見,導致村民在采訪中的心理狀態非常緊張。這些都對新聞采訪質量有直接的或者間接的負向影響。因此,在農村地區培養通訊員非常必要。在通訊員的選擇上,可以考慮受教育程度比較高的教師和政府職員以及大學生等。通過對這些對象進行新聞采編和新聞線索收集等方面的培訓,能夠為編輯部提供大量有效線索,有利于記者深入農村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查和采訪,從而提高新聞工作的效率和質量。此外,可以對業績較好的通訊員進行新聞觀察和新聞寫作的培養,讓通訊員向記者的角色轉變,進而讓落后地區的本土人將自己家鄉的變化用新聞的方式準確而及時地報道出來,最終實現邊陲落后地區農村新聞質量的提高。
(三)加強落后地區的媒介管理
廣播、電視和自媒體等多種方式都可以作為新聞傳播的載體,不同媒體在落后地區的普及程度各有不同。通常情況下,廣播和電視在鄉鎮和農村均已普及,但是對于地方媒體的使用程度有待提高。農村依然以農業為主要經濟來源的生存方式,盡管媒體的新聞傳播能夠間接帶動農村的經濟發展,但是政府將主要資金投入到有型的農業生產當中,對于無形的文化產業予以的關注和支持相對較少。因此,加強落后地區的媒介管理,能夠引起政府相關部門足夠的重視,從而帶動落后地區的文化改善。新聞傳媒將農村的歷史價值和農業特色等傳播出去,有利于農村地區的招商引資和旅游業的發展,進而切實改善農村的經濟結構,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
為了更好地為新農村建設服務,除了報紙、廣播和電視自身不斷完善外,還可以進行一定的媒介組合,發揮媒介整體優勢,讓農民共享傳媒資源。首先,大眾傳媒要加強自身建設,創辦出高質量的農業報刊,增設涉農節目。隨著農民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和文化素質的提高,以農民為傳播對象的節目在農村中潛藏著巨大的商機和市場。因此,一方面,各媒體單位要從思想上重視農村市場,協調好社會責任和經濟利益的關系。大力鼓勵記者深入農村,深入了解農民的信息需求,用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和風格,制作出農民看得懂、用得上、喜歡看的作品。另一方面,各媒體單位也可以通過建立農村基層記者站,加強同農民的聯系,就地培養農村中優秀的通訊員。這樣既可及時把當地的新情況、新問題、重大新聞呈現給全國人民,又可通過他們將各地最新信息傳播給當地農民。
(四)培育農村現代文明社會文化環境
農村的社會文化環境分層現象比較嚴重,老一輩農民對電視等媒體非常陌生,文化生活項目比較單調;網絡在農村的應用非常少,主要是集中在規模不大的網吧,中老年人對于略顯昂貴的網費在觀念上很難接受;農村的年輕人多為流動人口,每年大部分時間會進城務工,相對而言,網絡和智能手機等對他們來說并不陌生。近年來,網絡自媒體捧紅了一大批人,自媒體對新聞的宣傳速度非常快,但是由于務工人員的文化水平和休閑時間有限,很難通過微博和微信等自媒體來展示自己的家鄉變化。因此,要對農村現代文明社會的文化環境進行建設,應該做以下嘗試。一是建立村圖書館。通過政府資助和社會圖書捐贈等各種渠道充實農村圖書館,豐富村民的業余生活,進而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二是擴大廣播、電視和網絡在農村的覆蓋范圍,讓村民了解大山之外的社會和生活,讓當下的社會和人文思想流動到鄉村,讓落后地區的思想與外界接軌,從而有利于村民形成良好的社會認知,并在觀看和模仿中形成良好的表達習慣。
(五)進行多角度、多側面的立體化采訪
節目采訪對象不應局限于發家致富的典型,新聞記者還應對那些渴望走出貧困的農民兄弟給予更多關注。借助對弱勢群體的深度報道,讓更多的人了解貧困地區人們的生活現狀和農村人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同時,要改變單一的采訪形式,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敘事形式或進行現場表演等形式,讓采訪過程充滿樂趣,讓落后地區的農民能夠改變其對傳統新聞采訪的印象,在采訪過程中表現得更加自如。
綜上所述,提高落后地區農村新聞采訪質量,需要賦予記者優先報道權以鼓勵更多的新聞人積極對落后地區農村進行寫實和報道;需要在落后地區培養出本土的通訊員,讓其與編輯部保持密切聯系,講述村里發生的新鮮事以便于采訪,要培養本土通訊員的新聞寫作能力以便于向記者轉型;需要改變媒體管理政策,以便于政府給予新聞采訪工作政策上和資金上的支持;需要培育農村現代文明社會文化環境,提高有線電視和信息技術在落后地區的覆蓋率,積極為微博和微信等自媒體的生長提供土壤,提升農村人口的媒體意識。因此,提高農村新聞采訪質量需要新聞人、媒介管理、政府等多方共同努力,相關人員要予以足夠的重視。
參考文獻:
1.王晶.最美好的時代?最糟糕的時代?——對崛起的中國互聯網絡民意的反思[J].新聞記者,2015(01).
2.王維佳.傳播治理的市場化困境——從媒體融合政策談起[J].新聞記者, 2015(01).
3.張珂.一次信仰尋根與新聞回歸之旅——讀報告文學《曙光中的足跡》[J].青年記者,2014(23).
(作者單位:延邊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廣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