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祎
?
基于“十大代碼”理論闡釋《秋喜》的影像符號
□喬祎
摘要:《秋喜》是一部偏向于文藝而又融入了許多商業元素的主旋律諜戰電影,既有較強的時代背景,又有獨到的拍攝手法。本文對這部影片的部分影像符號進行分析與解讀,進一步驗證艾柯提出的“十大代碼”理論的合理性、可行性。
關鍵詞:艾柯;十大代碼;秋喜;影像符號
(一)電影理論發展的兩大階段
自1894年電影放映機被盧米埃爾兄弟研制成功之后,一部接一部的電影短片頻頻問世。從《工廠大門》到《水澆園丁》,盧米埃爾兄弟用現實主義的方式表現了人們的生活,將一部部作品展現在世人面前。
伴隨著電影問世,電影理論應運而生。對于電影理論的發展過程,以20世紀六十年代為分割線,分為傳統電影理論階段和現代電影理論階段。在傳統電影理論階段,研究的重點主要在探討電影自身的特性上面。特別是以愛森斯坦為代表的蘇聯電影學派,將蒙太奇既與辯證思維原則又與影片各組成元素有機聯系,把蒙太奇理論提升到了新的水平。六十年代之后,進入現代電影理論階段,這一階段的標志就是電影符號學理論的產生和發展。所謂電影符號學理論,就是指把電影作為一種特殊符號系統和表意現象進行研究,也可理解為將電影作為結構主義語言學中的語言概念來研究,①意大利學者艾柯提出的“十大代碼”理論是這一階段最具代表性的電影符號學研究成果。
(二)艾柯的“十大代碼”理論
艾柯“十大代碼”理論所提出的十大代碼分別是:知覺代碼、識別代碼、傳遞代碼、聲調代碼、肖似代碼、肖似化代碼、趣味感覺代碼、修辭性代碼、風格代碼和無意識代碼。②
艾柯認為,在一定程度上電影的影像可以從符號學的角度來分析研究。他強調,不能使用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分析模式,而應使用代碼概念來代替結構主義語言學的語言,這樣的代碼概念使用范圍更加廣泛,更加豐富,從而使電影的影像代碼研究擺脫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局限性,即其狹窄性和封閉性。③與此同時,艾柯將代碼根據不同屬性從多個角度、多個層次進行界定,使其代碼概念的內涵更為豐富。
《秋喜》是2009年10月在中國大陸上映的一部以1949年廣州戰斗為背景的諜戰電影。不同于以往的影視諜戰片,導演孫周奉獻給我們的是一部偏向于文藝而又融入了許多商業元素的主旋律諜戰電影。雖然這部影片從觀眾反響和票房收入看收效平平,但業內人士卻贊賞有加,且因其對電影符號學理論的較好詮釋和對影像符號的靈活運用而被國內多所高校收入傳媒類專業教材。
《秋喜》講述的是從1949年10月1日到10月14日,即從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到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廣州為止這短短的14天里,兩位信仰不同的諜報人員——晏海清和夏惠民之間展開的一場斗智斗勇的對抗。在《秋喜》中,導演恰當、巧妙地利用影片所編制的各種代碼,將深刻的思想意義融入其中,同時運用獨特的光影手段為觀眾創造了一種不同于其他諜戰電影的藝術效果。《秋喜》在走市場的同時,也注重用富有個性的電影語言講故事,即刻意地采用符號化的表現來展開劇情。
(一)修辭性代碼
用“十大代碼”理論結合影片內容來分析,首先要提及《秋喜》的片名。《秋喜》作為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國慶獻禮片,片名就頗有獨到的修辭性代碼涵義。所謂修辭性代碼,是指由社會習慣作用而產生,已被社會所吸收但尚未通行的模式或規范。④譬如,當畫面中出現紅色時,觀眾根據生活常識,馬上就會解讀出熱烈、喜慶、積極、向上的寓意。女傭秋喜形象的塑造可以算得上是對嶺南文化的一種外在體現,秋喜在影片中的形象塑造給人以清新可愛、簡單自然的感覺,這一點從演員的外形和服裝造型以及對白的設計上都表現得恰到好處。影片中秋喜的純潔恰是影片修辭性代碼的深層內涵,而其引申義則在于宴海清的忠誠和陶書記的堅貞以及無數共產黨人單純的信仰和堅定的信念“扛出了一片新天地”。
(二)聲調代碼
按照影片的發展順序來進行分析,開頭最先出現的是“十大代碼”中的聲調代碼。聲調代碼是指觀眾通過電影所傳遞的聲音記號,可以識別出語調賦予的張力、強調等韻律,進而產生相應的聯想。⑤影片開頭晏海清出場,行走在街道上,這時,收音機傳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聲音。畫面所傳達的正是一條聲調代碼,意指在國民黨白色恐怖下的廣州,小賣部的老板處于危險狀態。
(三)趣味感覺代碼
在晏海清進入小賣部之前,幾聲槍聲鳴響,晏海清身邊一群白鴿飛起。眾所周知,鴿子一般都具有獨特的固定的象征意義——和平,這種象征意義類似愛情、親情一樣沒有國家之分,沒有種族之分。在這里,白鴿飛舞的鏡頭就是趣味感覺代碼。趣味感覺代碼是決定觀眾在識別了一定的識別圖式之后而認知某種識別圖示所表現出的抽象觀念或情感,需依托文化背景、結合語境而定,較其他代碼更為含蓄和抽象。結合影片的畫面背景來解讀這個場景,就可以理解為在國民黨的黑暗統治下,白鴿飛舞象征著廣州人民對于解放的渴望以及新生活的期冀。
(四)肖似化代碼
當晏海清撿起碗的碎片打水漂時,試圖將碎片擲向對岸,第一次沒有成功,第二次才“漂”到了對岸。這里的碎片起到了肖似化代碼的作用。晏海清將碎片拋向對岸,暗示了他服從組織安排繼續潛伏任務的自愿,以及哪怕前進的道路漫長且充滿艱難困苦也百折不撓的意志。同時,這一“打水漂”的細節刻畫不僅增添了畫面的生活情趣,在晏海清的人物性格塑造方面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藝術化作用。此處扔擲碗碎片的情節和影片《辛德勒的名單》結尾處斯皮爾伯格踢凳子的情節有異曲同工之妙,兩處細節均具有獨特的藝術審美效果和含蓄的意義,讓觀眾感受到兩位主人公的愛國主義精神。
(五)知覺代碼和識別代碼
晏海清與陶書記在江對岸會見的場景里,導演專門設計了一個細節:當晏海清從容地喝完魚湯后,決然地把碗打碎了。在碗的表面,可清晰看到“公雞”的圖案,使人不難聯想到中國的版圖。顯而易見,“公雞”圖案的碗便是知覺代碼和識別代碼。知覺代碼是指規定電影影像知覺條件,即呈現出能被觀眾有效知覺到的圖像。把印有“公雞”圖案的碗打碎這個細節象征著共產黨人要帶領中國人民打碎一個舊世界,建立一個富強民主的新中國的堅強決心。
影片結尾處是一個掛滿紅色綢布的場面,大片的“紅色”預示著革命即將勝利。紅色的綢布好似五星紅旗一樣隨風飄揚,正反兩位主人公在這個被“紅色”包裹著的大場面中做了了斷。在晏海清殺死夏惠民轉身行走的過程中,畫面穿插著廣州歡慶解放的場景。這組交叉鏡頭一邊是晏海清在掛滿紅色綢布的街道邊一步步前行,一邊是身著紅色旗袍的秋喜在紅色喜慶的場景中穿梭。此時展現的“紅色”既是識別代碼,也是修辭性代碼。在畫面中,觀眾不難發現秋喜穿梭于人群時幾乎是飄著走的,這種慢鏡頭的寫意化的影像表達預示著新中國詩情畫意的錦繡前程,紅色化身的秋喜在歡慶解放的人群中喜悅地跳著笑著,也表明了“紅色”的喜慶和“紅色”的革命以及“紅色”的中國已經交織成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紅色”情結,同時也預示著共產黨將會帶領人民過上紅火的日子,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
通過上述用艾柯的“十大代碼”理論對《秋喜》部分影像符號代碼的闡釋,不難看出,電影符號無處不在。各個情節的設計和轉化,無一不是電影符號代碼的運用,各代碼之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既可以單獨運用又可以相互轉化。一部電影之所以優秀,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藝術語言符合“十大代碼”理論的要求。
注釋:
①王浩翔.用艾柯的“十大代碼”理論對電影《秋喜》的符號學解讀[J].新聞世界,2014(12):159.
②蔣傳紅.論艾柯的電影符號學理論[J].電影文學,2012 (3):22.
③蔣傳紅.論艾柯的電影符號學理論[J].電影文學,2012 (3):22.
④蔣傳紅.論艾柯的電影符號學理論[J].電影文學,2012 (3):22.
⑤蔣傳紅.論艾柯的電影符號學理論[J].電影文學,2012 (3):22.
本文系成都理工大學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省級綜合改革培育項目(編號:14Z003-10)理論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成都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