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銘
?
電視新聞現場直播的傳播效率提升路徑
□郭金銘
摘要:盡管新媒體的崛起不斷地向傳統媒體施加壓力,迫使傳統媒體不得不做出調整以適應新的生存環境,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傳統媒體依舊擁有優勢,例如電視新聞現場直播仍被看作是速度最快的新聞傳播方式。面對挑戰,電視媒體勢必調整步伐:一方面,加強媒體融合、取長補短;另一方面,加強對自身生產方式的深加工,實現更高的傳播效率。本文詳析電視新聞現場直播的傳播效率提升路徑,在指出業界實踐誤區的同時,也給出應對之策。
關鍵詞:電視新聞;現場直播;傳播效率;價值次序;細節
如今,電視新聞現場直播的信號傳輸技術手段已經越來越成熟,除了衛星直播車以外,4G包與手機也已經廣泛應用,進一步拓寬了直播新聞的選題范圍,并降低了直播的難度。傳播技術越來越先進,使得現場直播在新聞節目中司空見慣,同時也表現出良莠不齊的現狀。我們衡量一場直播報道是否精彩,不光要看信號傳輸技術手段是否有助于新聞呈現,更要看記者能否駕馭直播手段,提升直播的傳播效率,以實現更好的傳播效果。
有時,即便運用了直播手段,但是如果記者不了解電視直播的傳播特性,依舊無法獲得令人滿意的傳播效果。在實踐中,經驗不足的電視直播記者往往不知道如何駕馭新聞現場,語言表達和現場采訪都抓不住重點,讓觀眾看完直播依舊云里霧里,這就浪費了一個精彩的新聞現場。為了合理利用直播手段,令直播的優勢進一步凸顯,需要在以下三個方面提升直播的傳播效率。
現場直播能夠增強新聞的時效性。尤其是在面對突發事件時,時效性就顯得更加重要。直播信號切入導播間的早晚,是體現電視媒體報道能力的重要標準之一。不過,即便是在報道突發新聞的過程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事態的發展,新聞報道的側重點也會有所調整。因此,直播記者必然需要考慮新聞要素的價值次序。
當突發新聞發生時,記者第一時間趕往新聞現場,并馬上進入現場直播的工作流程。新聞有很多內容要素,比如時間、地點、人物、原因和后果等,直播新聞同樣也不例外。因此記者到達新聞現場后,需要用最短的時間完成基本信息的收集并排定其價值次序。突發新聞發生之初,受眾并不了解現場發生了什么,因此對于直播記者來說,介紹地點、概括事件并描述現場是理所應當的,這些內容的價值次序理應排在事件原因和后果之前。由于直播需要快速反應,而事件的原因和后果往往一時難以理順,或者難以第一時間從權威部門獲取精確的調查結果,因此記者不宜倉促自行下結論。于是,對新聞現場的呈現成為初始階段最具傳播價值的報道方向。
隨著新聞事件的發展,直播報道的重點自然會有所轉移。這一方面是由受眾的收視習慣所決定的。受眾已經不滿足于記者一直對現場畫面進行描述,而是期待有更深層次的信息披露出來。其次,這也是由新聞采編規律所決定的。權威部門的調查相繼展開,更多采訪對象對事件進行還原,有助于記者獲取更多的報道素材并探尋事件的深層次原因。因此,相對于事件剛剛發生時的直播報道而言,記者應該開掘新聞的深層次信息,從而令報道更趨完整和立體,在局部真實的基礎上,滿足總體真實的更高要求。
總而言之,在不同報道階段有不同的報道重點,新聞元素的價值次序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更改。如果沒有抓住重點,就會讓電視新聞現場直播的手段無法發揮更大的效用,不僅浪費了新聞資源,也浪費了直播技術。
一般情況下,電視新聞現場直播的選題對時效性的要求比較高。尤其是在突發新聞現場,受到各種客觀條件的限制,記者沒有充足的時間去組織語言。在直播報道開始后,時間更是分秒必爭,因此出鏡記者就更應該錘煉自己在鏡頭前的表達技巧,提高表達效率,將信息高效地傳遞給觀眾。
第一,出鏡記者的口語表達應該簡潔。由于直播現場出鏡要求必須一遍通過,沒有第二遍重新錄制的機會,因此就對記者的口頭表達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電視新聞的各種體裁當中,消息的新聞寫作要求語言準確并具有邏輯性。雖然電視直播出鏡詞未必要達到電視消息文稿那樣精煉,但是仍然要在日常大白話的基礎上有所提升。在收看突發新聞直播時,觀眾急切地想知道現場到底發生了什么。如果出鏡記者始終說不到重點,語言支支吾吾、不流暢自然,說了半天仍舊讓觀眾一頭霧水,那么這場直播就是對新聞資源和媒體資源的一種浪費,很容易降低媒體在觀眾心目中的美譽度。
第二,出鏡記者要明確表達新聞的核心信息。在議論文寫作過程中,最通俗易懂的寫作方式是開門見山地表達觀點,接下來再對觀點進行論證。而在電視新聞現場直播中,同樣需要出鏡記者明確地表達出新聞的重點。先對直播的整體內容或者段落進行提煉,然后再通過現場的細節或者采訪進行佐證,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報道方式,可以讓觀眾減少誤讀,準確接收記者所要傳達的信息,從而提高信息的傳播效率。如果出鏡記者未能表達明確的新聞關鍵詞,而只是羅列了一堆細節,那么觀眾在接收零散信息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難以把握新聞總體內容的情況,或者在自行提煉新聞主題的過程中產生誤讀。因此,記者在報道中明確表達對新聞主題的提煉,是必不可少的工作環節。
第三,不應對一看就懂的畫面進行過多闡釋。在出鏡報道中,經驗不足的出鏡記者往往有語言啰嗦的毛病。在新聞現場,記者往往能夠發現很多與新聞主題有關的細節,有些記者往往分不清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于是在直播中一股腦兒地全都表達出來,似乎說得少就沒有報道全面。事實上,并非所有細節都有報道的必要,也不可能有那么充足的直播時間來一一展現。記者在報道中要有所取舍,千萬不能面面俱到。如果記者什么都想說,最終只能造成“貪多嚼不爛”的后果,令整場報道顯得拖沓,無法體現出直播該有的節奏。記者不僅要提取最能服務于主題的新聞要素,還要為各種要素排定價值次序,并進行取舍。如果這一點沒有做好,說明記者實踐和思考的力度不夠,還需要繼續積累。在出鏡記者現場報道過程中,最簡單的一條取舍準則就是:觀眾能夠一眼看明白的新聞細節,不要花太多口舌進行描述。俗話說,“好鋼用在刀刃上”,面對寶貴的直播時間,記者應該運用電視手段,把精力花在更需要記者去報道的細節上。同樣的道理,在直播中采訪新聞當事人時,也千萬不要把時間浪費在無效問題上,不要提那些不用問就知道對方會怎么回答的問題。如何報道現場細節?如何向采訪對象提問?不僅考驗記者的業務能力和新聞傳播技巧,也考驗記者對觀眾收視習慣的精準把握。
第四,直播新聞標題要高度濃縮新聞核心內容。通常情況下,和其他新聞體裁一樣,電視新聞現場直播會在屏幕上打出新聞標題。有些直播還會在打出主標題之后,按照記者報道內容打出多個副標題,以進一步明確新聞內容。電視新聞現場直播的標題不僅要體現出新聞的重點,還要言簡意賅,讓觀眾一看就懂。不同于報紙的傳播規律,在電視的線性傳播過程中,信息在不斷釋放,出鏡記者也在不斷通過語言表達新聞內容,因此屏幕上呈現的新聞標題一定要起到促進信息傳播的作用,有助于觀眾對新聞事實的了解。如果新聞標題太長太啰嗦,則會增加觀眾接收信息的時間成本,并有可能造成信息理解不到位。如果新聞標題并未有效概括出新聞的核心內容,那么就可能會造成新聞誤讀。因此,直播過程中所呈現的新聞標題一定要高度濃縮新聞事實,爭取做到一字千金。
除了對出鏡記者有上述要求之外,電視新聞現場直播還對整個報道團隊提出了要求。電視傳播講究的是團隊協作,單兵作戰難以呈現一場精彩的直播。因此,無論是出鏡記者、攝像、現場導播還是演播室主持人,都應該相互配合,有力地推動直播報道向前發展。為了提升各工種的默契,在正式直播開始前,如果時間允許的話,出鏡記者、攝像、導播與演播室主持人應對直播內容進行必要溝通,讓各崗位都明確自己該如何為直播的最終呈現效果貢獻力量,以避免發生因溝通不暢而導致傳播效率低下的情況。
評價電視新聞現場直播是否精彩,一方面要看新聞事件本身,另一方面則要看記者的報道水平。面對同樣的食材,為什么不同的廚師會烹制出味道不同的餐食?原因就在于廚師擁有各自不同的烹飪方法。新聞報道也是如此,面對同一個新聞現場,不同的記者會有不同的報道方式,從而有可能呈現出不同的傳播效果。不同的報道思維,決定了直播記者在現場如何選取細節、如何串聯細節、如何把握新聞報道的節奏。然而,盡管報道方式有別,但是新聞報道的原則不變,即要根據報道主題來布局謀篇。
一場令觀眾印象深刻的直播報道,肯定會包含現場精彩的細節。那么,細節選取的原則是什么?答案就是能否為主題服務。任何新聞報道都不是新聞事實或者細節的簡單堆砌,而是按照明確的新聞主題來布局謀篇。這樣一來,哪些細節最能反映新聞本質就選取哪些細節,再按照電視新聞直播的規律,對細節進行有效呈現。曾有人做過這樣的比喻:如果把新聞報道看作是一棵花樹,那么細節如同花朵,新聞主題就如同樹木的枝干。如果新聞的主題不明確,樹木的枝干不穩,那么花朵則無從依附;只有在樹干的支撐之下,花朵才會更具生命力。因此,新聞的報道主題必須明晰,花朵才會給整棵樹添彩,細節才會給報道增色。
當然,直播報道并非如此簡單。細節選定后,記者還應該綜合考慮新聞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以及現場的各種客觀因素,確定報道結構。與文學寫作相似的是,新聞寫作也講究段落結構。如何一開頭就吸引受眾的關注,如何起承轉合,如何讓觀眾了解報道內容的邏輯與層次?這些都需要記者在報道的過程中用心設計。報刊新聞寫作可以通過自然段的方式提醒讀者新聞內容的層次,而電視新聞現場直播則可以通過出鏡記者口頭語言的表達來體現新聞內容的層次。最簡單的處理方式是在出鏡詞中明確表達類似信息:“首先,我要向觀眾朋友介紹的是……”“說完了這些內容,接下來我要告訴大家的是……”“在我這一場連線的結尾,我要向大家展示的是……”等等。這種通過口頭語言給直播報道劃分層次的處理方式,一方面可以讓攝像記者和導播清楚地知曉出鏡記者接下來的報道重點,便于各工種相互配合;另一方面也讓觀眾對新聞加深印象,并對接下來所報道內容產生收視期待。
說到段落,就不得不提節奏。為什么優秀直播記者的報道會更加吸引人,而平庸的記者則會讓觀眾有按遙控器換臺的沖動?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記者的講述風格。有的記者會站在觀眾的角度考慮問題:如何讓觀眾在收看電視節目的過程中感覺不到疲倦,如何釋放自己所掌握的新聞信息,如何讓觀眾能被記者的報道牢牢吸引住?這些都是日常直播經驗的總結。電視新聞現場直播無法對鏡頭進行精編,只能通過有限的機位來展現正在發生的新聞內容,因此畫面呈現極易顯得單調。出鏡記者的口頭表達應與鏡頭畫面相互配合,并對新聞內容進行合理整合,展現出一場精彩的直播。
文學創作領域有“豹尾”這一概念,指的是文章結尾應簡潔有力。新聞報道同樣可以借鑒這個概念,從而令報道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不過,經驗不足的記者往往意識不到收尾的重要性,使得報道呈現出收尾倉促之感。如何才能避免直播報道給人虎頭蛇尾的印象呢?最簡單的操作方法就是再次點明新聞的主題或關鍵詞,回顧整場報道的重點內容,或簡潔有力地表達記者對新聞事件的評論。盡管記者的首要職責是報道事實而非評論新聞,但是有時候簡單而有節制的觀點表達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整場報道的傳播效果。
盡管電視新聞現場直播對傳播技術的依賴程度較高,但不可否認的是,記者的報道方式依然是評價其優劣的重要標準,而傳播效率則是評判記者業務能力的一項重要指標。
(作者單位: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