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恕成
?
淺析如何精創社會新聞
□劉恕成
摘要:研究社會新聞的采寫對完善我國廣播電視研究理論體系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本文結合新聞工作實踐,就如何增強新聞敏感,及時發現提煉精創社會新聞,進行分析探究,提出:一、拓寬知識,增強新聞敏感;二、多跑多看,發現新聞線索;三、把握導向,找準切入點。
關鍵詞:社會新聞;新聞敏感;新聞線索;切入點
當前,在廣播電視新聞類節目里,社會新聞越來越得到廣大受眾的喜愛和歡迎,社會新聞數量的多少、質量的高低已經成為吸引受眾眼球、提高節目收視率的重要抓手。那么新聞工作者如何增強新聞敏感,及時發現提煉社會新聞,提高社會新聞采寫的數量和質量,已成為廣大新聞工作者思考的現實問題,也是各級廣播電視臺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下面,本文結合新聞工作實踐,略作探討。
所謂社會新聞,就是指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新近發生的有價值的社會事實的報道。它區別于時政新聞、財經新聞,更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具有新鮮性、興趣性、可讀性、突發性等特點,更易受到廣大群眾的關注和共鳴。
社會新聞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科學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其內容以反映突發事件、社會生活、社會風氣、社會問題等受到社會廣泛關注的事實為主。因此,采寫社會新聞就要把社會廣泛關注和爭取觀眾最大程度的認可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縮短與受眾的距離,使受眾產生親切感、認同感。要做到這一點,新聞工作者就必須深入生活、貼近群眾,提高新聞敏感性,做活做精社會新聞。
新聞敏感是指新聞工作者發現新聞、判斷新聞價值大小的一種能力。博學是增強新聞敏感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徑和條件。豐富廣博的知識和經驗,有助于新聞工作者迅速準確地認識、判斷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中準確預見事件的發展趨勢和方向,判斷事件有無新聞價值,有多大新聞價值,從而增進捕捉社會新聞的能力。如:中國新聞社有一名年僅28歲的體育記者,曾兩次獲得中國新聞獎,其中一次是他報道韓國漢城亞運會期間機場爆炸事件。當時領導讓他去機場接同事,他職業性地跨上照相機趕赴機場,剛到機場就聽到一聲巨大的爆炸聲。他隨手把現場拍了下來,然后跑到二樓進行電話傳稿。當其它國家的記者還沒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時,他已經發了首發新聞。事后,國外及韓國記者要出幾十萬元高價購買這位中國記者的照片。這條社會新聞轟動了全球,也長了中國記者的志氣。這位記者的成功對我們啟發很大,該記者對該事件的捕捉,說明他有很高的文化素養和很強的新聞敏感,知道隨時抓拍震驚世界的新聞。
“非學無以廣才”,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要盡量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不論是政治、經濟、法律、法規,還是各行各業的專業知識,都要去學習掌握。當然,學習知識不僅只學習書本上的知識,掌握生活方面的知識對于發現新聞也是很重要的。如:2008年6月的一天早上,筆者準備出門吃飯,突然發現桂江的洪水已漫延到街上。憑著生活常識,我敏感意識到桂江洪水泛濫,平樂受淹。我顧不上吃早飯火速趕往廣播電視臺去拿攝像機,果然不出我所料,在路上接到了臺領導的電話,要我馬上趕往受災嚴重的福興鄉去采訪救災。在趕往采訪地的路上,我看著渾濁的洪水,根據掌握的生活知識判斷,地勢低的房屋會被淹沒,財物會被沖走,農作物會被毀壞,群眾的生活會受到很大影響。有了這樣的判斷,我在采訪現場很快找到了肆虐的洪水、倒塌的房屋、淹沒的莊稼和干部群眾抗洪搶險的場面,感同身受地拍攝采訪災民的生產生活情況。在連續三天的抗洪救災一線,我克服重重困難先后采寫了《桂江洪水泛濫平樂受災》《平樂縣全力抗洪救災》《平樂挺住》等多篇連續報道,及時地把全縣抗洪救災的事情報道出去,有力地鼓舞了全縣干部群眾迅速行動,抗洪搶險,生產自救。這組連續報道同時被區、市臺采用播出。
好的社會新聞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而是記者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挖掘提煉來的,所以說,新聞是“跑”出來的,是記者用腳板“寫”出來的,這是新聞界公認的。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主持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及時把人民群眾創造的經驗和面臨的實際情況反映出來,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這也為采寫社會新聞指明了方向。“涉潛水者得魚蝦,涉深水者得蛟龍”。社會新聞的得來,不同于會議報道、典型經驗報道,它需要記者跑基層、跑市場、跑部門去尋找發現,并據新聞價值進行篩選判斷。如:我臺獲獎新聞《水山村的果農賣果忙》就是跑出來的、反映群眾面臨的實際情況的新聞佳作。當時筆者在張家鎮政府進行會議報道,偶然聽說該鎮水山村的果農獲得大豐收,但村里的路通不了車,賣水果很難。我敏銳地意識到這就是篇好社會新聞,于是在會議報道后便徒步踏上了去水山村的路。當時水山村是條蜿蜒崎嶇的小路,途中有一個較高的山坡叫犀牛坳。經過一路跋涉,筆者終于來到了水山村委的苦竹坪村,顧不上休息就直奔果園采訪果農。果農們爭著講述種植水果的辛苦、豐收后的喜悅和村路不通車而賣果難的憂慮。這條社會新聞在縣臺播出后,被自治區、市臺采用播發,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果,許多果商主動到水山村聯系訂購,水果很快就被搶購一空,同時修水泥路的事也被政府提上了議事日程并很快進入施工階段。事實證明,敬業,是精品產生的源動力,只有深入扎實地到基層一線采訪,才能從群眾那里獲得鮮活的社會新聞素材。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各級黨報黨刊、電臺電視臺要講導向,都市類報刊、新媒體也要講導向;新聞報道要講導向,副刊、專題節目、廣告宣傳也要講導向;時政新聞要講導向,娛樂類、社會類新聞也要講導向。作為大眾傳媒的廣播電視臺,擔負著宣傳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等重要職責。但普通受眾感興趣的往往不是方針政策,而是與自己生產生活相關的人和事。可見,廣播電視臺的講導向講政治與受眾關注點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如果廣播電視臺只講政策、說道理,受眾的興趣難以引起,最終會失去受眾;反之,如果只關注群眾身邊的瑣事,勢必會變得婆婆媽媽,最終走向庸俗化。而社會新聞恰恰就是兩者之間一個合適的結合點。所以,社會新聞要從宏觀政策著眼,從具體小事“動手”,即記者通過思考判斷,選取那些帶有共性的、典型的、能夠反映體現國家大政方針的具體事件來報道,找準一個切入點,單刀直入,尋求突破,合理取舍新聞素材,篩選出精華部分,奉獻給受眾。“吹盡黃沙始得金”,采寫社會新聞只需把受眾最關心的內容報道出來,不需面面俱到地報道。為了突出一點,要勇于放棄有一定價值的新聞素材。同時要重視細節描寫,這樣能增強社會新聞的真實感、現場感,提高渲染力。如:我臺的獲獎新聞、2009年在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播出的《平樂:真情溫暖“留守兒童”》就在這些方面運用得很成功。“留守兒童”問題是國家和社會共同關注的一個重點。當時,平樂縣許多農村青壯年紛紛外出打工,全縣成了勞務輸出大縣,“留守兒童”15750名,占在校學生總數的31.22%。留守孩子長期缺少父母關愛,缺少有效的教育、引導和管理,產生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如何健康成長成為社會普遍思考的話題。平樂縣面對新形勢新問題,創新工作方法,關愛重視“留守兒童”,全力統籌協調留守兒童教育工作,幫助解決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使留守孩子“離開父母不乏親情,留守在家不缺關愛”,昭州大地處處呈現人間真情。筆者以此為切入點,采寫報道了平樂縣各級黨委政府認真制定關愛計劃,形成了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監護網絡;縣教育部門建立“聯系卡”制度,進行“一對一”結對幫扶,擔當“代理媽媽”;社會各界也組織黨團員、“五老”及社會熱心人士擔任“社會媽媽”“代理家長”“校外輔導員”;同期聲采訪了平樂縣教育局局長何愛松、平樂縣榕津中學教師代表和學生劉昌林、莫慧娟。這條社會新聞先后被中央、自治區、市臺采用,播出后,社會反響強烈,很多受眾說寫得好,寫出了我們的心聲和期盼。
總之,要采擷精創社會新聞,記者就要加強學習,增強新聞敏感,深入到實際生活和人民群眾中去“抓活魚”,俯下身子傾聽民聲,與人民群眾心貼心,把鏡頭話筒對準百姓,不斷地接地氣才能有靈氣,才能剔膚見骨,知微見著,選準切入點,在“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時候,及時采寫出百姓喜聞樂見的社會新聞作品,采寫出真正反映民情民意的社會新聞佳作。
(作者單位:廣西平樂縣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