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包宗華
住房領域潛伏兩大危險的分析
文/包宗華
1998年頒布的房改23號文,決定推行以保障房為主體的住房分類供應制度,受歷史局限,又在文中寫入以住房商品化為指導思想,這就使得各地不去推行新制度而推行住房商品化制度。
建設供應保障房,要求免費供應土地和稅費減半,這雖然可以解決廣大中低收入者的住房問題,但大比重地建設保障房,政府要承受較重的負擔,被稱為“大賠錢”;而建設供應一億元商品房,政府通過土地批租可以收入五六千萬元,被稱為“大賺錢”。由于當年未能拿出一套既保證大比重建設保障房又能減輕政府負擔的有效辦法,致使政府自然而然地“厭保愛商”。前些年,我國每年建房總量中,保障房只占百分之幾,商品房卻占了百分之九十幾,可以說,完全實行了住房商品化制度。
房價連年高漲,潛伏著最終發生房地產泡沫經濟破滅的危險,日本就是典型的案例。20世紀下半葉,戰敗后的日本忙于經濟建設,堅持住房商品化制度,其負作用是從1960-1990年的30年里,六大城市土地和房價上漲56倍多,其中不少年份是高漲幅。經濟學家認為,當有國家強大經濟實力支撐時,一般房價高漲所產生的泡沫不會破滅,只有當泡沫年復一年地積累,國民經濟無力支撐時才會破滅。日本積累30年的泡沫終在1990年破滅,其深重危害的表現,是隨之而來長達幾十年的國民經濟蕭條。
若以2000年為基數,我國許多大城市的房價已漲了幾十倍,因此有人認為泡沫經濟破滅已迫在眉睫,也有人認為以我國強大的經濟實力,能抗得住更長的時間。但商品房嚴重庫存積壓是一個信號,如果我們掉以輕心,不能未雨綢繆,“萬一”潛伏的房地產泡沫經濟破滅,對我國大好形勢的嚴重沖擊和危害將不堪設想。
推行住房商品化,促使房價連年高漲,在我國還有幾條特殊原因,其中最突出的一條就是出現了實屬罕見的“土地財政”。原來,中央和地方的四大共享稅都由地方得大頭,從2000年以后,經過幾次調整,都轉為中央得大頭。城市政府稅收大減,只得在批租土地上下功夫。據了解,許多城市的財政收入中來自土地的要占40%-50%,是名副其實的土地財政。而要保持土地財政的長盛不衰,一要不斷地擴大商品房建設規模,二要房價不斷地高漲。政府的支持就成了房價上漲的強大推動力。
另一大危險是有可能形成“住房災難”。西方國家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后,普遍地推行了住房商品化制度,其要害是解決不好中低收入者的住房問題。恩格斯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著文,把它定性為“住房災難”,并嚴厲抨擊資產階級政府不去關心和解決居民的住房問題。
這些年,我們解決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問題很不得力,主要表現:一是每年只建設比重很小的保障房;二是對商品房價格連年高漲不加干預。其結果是,居民的“住房難”日益突出,若數量眾多的“住房難”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完全有可能形成“住房災難”。
我們抓緊落實習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消除住房領域潛伏危險的關鍵是要抓好以下工作:
其一,花大力氣推進以保障房為主體的住房分類供應制度,把住房事業辦成名副其實的民生工程。從根本上消除出現“住房災難” 和泡沫經濟破滅的潛在危險。
其二,“土地財政”是推行住房分類供應制度的最大障礙,也是房價上漲的推力,必須及時下決心解決。
其三,各地政府應根據實情,制定并推行住房分類供應制度、實現人人享有適當住房總目標的規劃。有些城市若不能在2021年實現總目標,可允許其適當延長時限。上級政府監督其規劃執行并實行問責制。
其四,實行十幾年的住房商品化,使如今房價漲了幾十倍,要做到中中和中下收入群體買得起、買得到保障房,所碰到的困難也可能增加了“幾十倍”,但要敢于和善于克服困難。